书城心理学给教师的99个新建议
45399900000009

第9章 关于课程指导(1)

中小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7.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现有的按成绩分班、按智力分班、按学习内容分班、双重进度教学、按单元组织教学等等。

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熟知的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按学生的成绩分班

有两种做法,其一是保存年级界限,按成绩分班;其二是取消年级界限,完全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灵活编班,又叫不分年级的“连续进度”。

按学生的智力分组

把智力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班,又称“同质班”。其具体方法可按智商分,也可按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等划分。

按学习的内容分组

即按学科为单位进行升留级,一个学生有可能语文在5年级而数学在3年级,学生在某一学科可随时升留级,也可连升两级。

双重进度的教学

有两种做法,其一是班级编制不变,在一个班级内分两、三种不同的进度。对一种进度的学生直接教学时,另一种进度的学生自动作业,再相互更换。其二是“半分班制”,即一部分学科按统一编班、统一进步,在原教室学习,另一部分学科按不同进度到另外的班级学习。

按单元组织教学

它不按章节顺序甚至还打乱学科界限来组织教学单元,以学生自己独立活动为主,教师仅供咨询与辅导。这种形式将教材分为大小不一的单元,每个合同有三项内容:学生自己选择要学什么;学习的要求与质量标准;完成后的评分与将来等。由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合同。

以上各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赞成者认为它们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对者认为它们拉大了学生的差距,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教学组织难度大效率低等。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也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主张减少差异,使程度整齐;二是主张增加差异,以发展才能。

事实上,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差异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的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挥特长育人才”结合起来,把对优异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使每个学生树起个性的旗帜,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38.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也常会遇到学生的顶撞与对抗,很多老师对此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后,他的防犯心理特别强,就像一座防犯坚固的堡垒。教师如果不好好地寻找突破这个堡垒的薄弱点,学生当然听不进你的正确批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的不足和失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帮其改正错误,才能促使其不断进步。

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错误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秀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不容易看到其优点。因此,对于差生我们更要多观察、多发现。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全面分析,一视同仁,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错误。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们教师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学生。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我们应当看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他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要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这样,就不会把学生一棍子打死。

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努力使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教师要尊重学生,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批评时对错误不要“和盘托出”,而是要委婉的向学生表示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采用商讨的方法,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宜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他们,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对于有惰性、依赖心强的学生,批评时可以措词严厉一些,语调激烈一些,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

总之,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39.学会“品”其他优秀教师的课

古人品茶,注重一个“品”字,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一堂课,一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课,也需要评课者用心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听课,是每一个学校和上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听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听课,是教师认识课堂,研究课程,提高授课水平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较之与传统的听课,听课也应随之变化。

但是往往很多教师只是为了例行公事,听了很多课,也评了很多课,但还是老样子,其专业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评课,注定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毫无结果。

有的教师也明白听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内容呈现的太多,在听课时不太清楚怎么听,毕竟,一堂课呈现的资料太丰富,一个人无法把握它全部的信息。所以,听课过程中还要把握重点。

听教学环节

教师是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听教学环节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堂课的情况。

听承接语言

就是听教学环节之间是如何进行衔接的。过渡是否自然,是否符合情境,思路是否流畅,符合逻辑。

看师生互动

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是单向互动,还是多相互动,互动是否是乱动,有没有偏离方向,互动中有没有呈现动态生成。活动设计有没有必要,教师处理得是否合理,效果如何。

看时间分配

看各个教学环节,分别占多长时间,分析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突出重点,有利于消化难点。

看板书设计

要看有无错误,布局是否合理,能否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详略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看评价是否多元

要看内容是否多元,是否只是单一学业成绩为评价内容。看评价是否多元,是学生参与,还是仅有教师评价。评价语言是否中肯,具有鼓励作用。

提高听课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以“品”课的心态走进教师的课堂,哪怕是一个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要采取欣赏的心态去“品课”。

“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的角色。唯有如此,听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听课、评课的真正目的。那么具体如何品课呢?教师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品课,持什么样的态度去品课?

转换自己的角色

听课者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师,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心态进入教学课堂,跟随上课者的思路,完成课堂之旅。

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品课

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品课,不仅要品出课堂的优点、创新之举、课堂爆发的智慧之花、以及令人深思的教学机智等,还要品出课堂上的不足与失败的地方,然后反观自己的教学,反观自己存在的问题,既提升别人,也提升自己。

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评课

听课要作为一个学习者,评课者要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听课者根据自己的思路、习惯、知识、和经验等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评课,就要作为研究者的身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本课堂的优点、缺点进行正确的评价。

40.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何谓闪光点?闪光点即人的优点、长处。对于学生来说,闪光点就是学生的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也绝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个学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即使是后进生,也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他们的长处暂时相对少一点,或不容易被人发现。这就要求教师细心,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稍纵即逝的光亮,也要把它挖掘出来,使之发扬光大,从而扬长避短,促进转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入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使自己转变对一些特殊学生的态度,用赏识的心态促使学生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教师要用多视角的眼光看待充满生机活力和个性化的学生,更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多给学生掌声的喝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当今是追求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方面,要有全面、综合的评价,如:学生品德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发现任何闪光点都要给予适时的鼓励,给予学生鼓励,就是把信心带给学生,把成功的希望带给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失败的心态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减,甚至“破罐子破摔”,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教师的鼓励,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到:

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要多与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教师的期望来源于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他们的潜能是可以发展的。如果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笨,教不会,带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去从事教育,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类学生好不了”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使整个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

根据优点进行的鼓励和要求要适度

积极的要求依赖于对学生实际的了解,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是消极的,而只有通过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积极的。因为它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现实希望,又易于被学生内化为自觉的要求,引导学生为之奋斗。过高的脱离学生实际的要求,是不可行的。尽管教师的用心和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过高的要求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挫折感,进一步丧失内部动力,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才能的开掘,而教师也会因为学生未达到预期的要求,大为失望,甚至“恨铁不成钢”,指责、埋怨学生,使整个教育进入一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自拔。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真正实现,则必须使教师的要求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在争取成功过程中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帮助学生看到成功之处,认清自己的力量;找到失败的教训,要信任和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41.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欣赏

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而这种美德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欣赏别人绝不是逢迎与敷衍,或者专捡别人爱听的说。欣赏别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要努力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心里承认它。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其实是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人们也对能够欣赏他人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赞美。

嫉妒既害人又害己。嫉妒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被嫉妒的人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喝彩,相互欣赏。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被别人嫉妒过没有?引导学生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问一问自己嫉妒过别人没有?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谈一谈自己被别人赞美的感受,体验美好道德带给人的愉悦;引导学生试着做一做,尝试从心里赞美一次别人,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受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议一议,竞争是不是超过别人,让他们不如自己?培养学生的道德分辨能力。

学会喝彩,相互欣赏是人性的公正和善良。共同的人性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唤醒自己,也唤醒学生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学生寻找开启心灵的神奇钥匙,使颗颗心自然沟通、相互理解,把培养好习惯落于更深的层面上。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喝彩、相互欣赏呢?

第一,要相互接纳。允许生活中有不同于自己的别样存在,习惯于听到不同的声音。生活在人群当中,绝对不应该摒弃任何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如果不这样,那我们就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