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45270500000009

第9章 爱读书的孩子更聪明——亲子阅读,越早越好

一、阅读,未来竞争力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思考。”

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学生评量计划报告中指出:国家最大的投资,应该放在国民阅读能力的建立上。

美国所有小学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指标就是阅读能力的评比。从国家到学校再到家庭,用尽所有方法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毫不夸张地说,阅读是心智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所有学习的开始。阅读,关乎个人竞争力,也关乎国家实力。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初中学生要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按此规定,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大约应读完400万字课外读物,每天阅读时间至少保持一小时。

从数量和时间看,这个阅读标准其实并不高,然而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实际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有人说,原因是学业压力太大,没有时间看书。然而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小学生阅读时间远比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少。有空看电视、上网,没空看书?

显然,没时间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兴趣读书。孩子为什么没有兴趣读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在早期没有培养他的阅读习惯。

家长们一定有过孩子缠着自己讲故事的经历。事实上,每个幼儿都喜欢听故事,都喜欢看书。如果有孩子表现出抗拒故事抗拒书,那一定是父母没及时给他讲故事,没陪他阅读,以至于孩子阅读的兴趣被其他东西(比如看电视)取代,错过了启蒙阅读的最佳时期。

研究表明,很少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即使他们在小时候表现得聪明伶俐、成绩优良;但由于他们只储备了很少智力能源,往往在10多岁后,会表现得“后继乏力”,学习越来越吃力,综合素质越来越下滑,最终无法成为优秀的人才。

而热爱阅读、有广泛阅读量的人则不然,他们起初可能跑得并不快,但他们有深厚的累积,就好像长途跋涉中带着充足的食物和水,终能厚积薄发,轻轻松松走到前列。

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成绩更优秀,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为孩子打开另一扇大门,让孩子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充实孩子的经历,增长孩子的眼界。深入书的世界,他们能够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父母与其给孩子看电视、玩手机、上网,不如带他去书店里看书、买书,那才是真正的让孩子获得教养的途径。

不重视幼儿阅读,是儿童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为之一。

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阅读,是一个孩子获得教养的最佳途径。

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大孩子不爱阅读,往往是因为小时候家长、老师没能调动起他的阅读兴趣。家长一定要早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把阅读当成与吃饭一样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是浅薄的,一个不爱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对不引导孩子阅读的父母是失职的。

二、阅读是一种习惯养成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天地。当我们看着孩子看书的时候,似乎可以感觉到在那桌灯所照射的小小光圈中,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丰富的生命之旅,也正准备着面对人生种种的挑战。”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能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让他们头疼的是,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对孩子来说,心血来潮读一篇故事不难,难的是愿意每天阅读。

随着孩子年纪愈大,外在事物的诱惑越来越多、功课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在不断地补习与考试之下,孩子根本就丧失了对阅读的热情。还有些家长或者学校,只以成绩单上的数字作为评价孩子的指标,一味催促孩子读教科书,限制孩子读课外书,孩子于是彻底丧失了阅读的乐趣,丧失了独自沉醉于书中,精骛八级、神游宇宙的心灵冒险之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对阅读“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的人呢?

阅读的兴趣与热情越早激发越好。在孩子1岁以前,父母就可以每天给他读故事,不必担心他听不懂。1岁到3岁这段语言与阅读发展的关键期,最好能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亲子阅读,让孩子觉得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是一天中最开心的事;还可以买一些绘本,让不识字的孩子先被图画中优美的场景吸引住,自己展开联想,主动追问父母书中故事。那么,在将来他能自己识字读书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

从家庭环境说,要想养成孩子爱阅读的习惯,我们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

如果可以,请给孩子布置一个处处有书的家庭环境。就算有书房,也最好不要把书齐整地放在书柜里,而是把孩子感兴趣的书散放在家中的各个角落里,让孩子目光所及、伸手可得的除了书还是书。这样他才会有兴趣随时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

同时,父母是孩子的典范。如果我们能够以身作则,在家时间多看书,孩子也会乐于看书。

相反,若父母整天盯着电视看、拿着手机玩、对着电脑打游戏,却要求孩子静下心来阅读,这怎么可能?

节假日的时候,父母要多带孩子一起去书店选购图书。当孩子处在书店的环境中,他会像走进藏宝洞的阿里巴巴那样兴奋。由孩子自己通过翻阅、寻找来确定要买的书籍,会是对他阅读热情的一种极大的激发。

曹文轩曾说:“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你没见到好书,你一生很难培养好真正的读书兴趣。”

早一些让孩子亲近书籍,让他们感受到图书之美,对于孩子日后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人、拥有完善的个性人格,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高度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爱读书的人。

孩子阅读的乐趣能不能保持下去,与父母的耐心和热情有极大关系。

父母少玩手机电脑多读书,家中书籍随手可触,孩子就会比较容易喜欢上读书。

无论什么事,有热情,才能持续。父母应不断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三、亲子阅读,让父母与孩子靠得更近

爱读书的犹太人说:“书是有生命的东西。”据说,他们常常在经典图书上涂上蜂蜜,让不识字的孩子去亲吻,以此让幼儿们觉得,书是甜蜜的东西。

且不说阅读与写作能力,孩子从还不识字时候起,就由父母陪着亲子共读,是非常可贵的人生体验。一方面,通过亲子阅读,父母可以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另一方面,通过亲子阅读,父母能将书中的思想精华传承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阅读之美,在孩子身上感受到新的创意与活力,并进一步反作用于塑造子女的人格。可以说,亲子阅读既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又可以让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更融洽。

每个孩子的阅读口味、欣赏能力不尽相同,

为了配合孩子的能力需求,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喜好,根据孩子的年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来选择不同的图书。如此,我们才能与孩子进行愉快的阅读,让亲子阅读成为幸福的回忆。如果我们给孩子选择的书,孩子看不懂、不喜欢,他就无法感受到听故事的快乐,甚至会对亲子阅读产生反感。因此,选择适合孩子的书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书籍的过程中,我们要先了解每个年龄层的发展特质,根据不同年龄分层来选择书籍。在孩子1岁左右,可以为孩子选择认知图画书,以引导孩子认识世间万物;稍大一点,则可以选择游戏图画书、故事图画书,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到了幼儿园中班以后,可以开始选择图文结合的科普读物,让孩子增长知识面,了解世界的构成。

不同心智年龄层的孩子阅读口味不同,不同性格与爱好的孩子阅读口味同样各异。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心智、爱好、兴趣有充分的了解,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与个性,为孩子挑选合适的书籍。如果可以,请带孩子一起去书店,由他自己来选择感兴趣的书籍。

只有让孩子从最喜欢的图书开始阅读,才能引发他对于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之美。

有时候,我们会很困惑,孩子总是喜欢让我们不断重复读某一本书,百听不厌。有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性,便会劝说孩子换本书,不要老是重复;甚至还有家长斥责孩子记性不好,才会反反复复听同一本书。这实在是误解了孩子。要知道,不断重复同一件事正是儿童早期学习的主要特征。孩子通过一次次地重复探索,积累经验,在阅读中也是如此。通过一次次地阅读,孩子们在不断增加他们对书本内容的体验与理解。表面上看来相同的阅读,经过儿童想象力、理解力的加工,反映在儿童头脑中时,细节次次不同,感受逐渐加深。

因此,当孩子提出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时,父母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陪着他阅读。

对于7岁以前的孩子而言,绘本是很好的选择。

绘本常常透过奇妙鲜活的图像、生动有味的语言,呈现世界万物的潜在美质,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眼,借以传递真善美,提供阅读乐趣和艺术美感,是幼儿认识自我、人际互动、探索世界的最佳媒介之一。

绘本最大的妙处在于能让孩子快乐读书。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比一般纯文本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即使不识字的幼儿也能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并从中发现乐趣。

经典绘本大都由著名艺术家所画,既有色彩、线条、构图的美,又有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的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听、触这些画面优美、故事生动、情韵动人的绘本,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更能促进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常常试图用他们的已知事物,去比喻、解释书中的未知事物,以此把陌生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领域。从心理学上说,这就是“建立思维联系”的过程。

比如,有一次嘟嘟爸爸带着嘟嘟去湖边散步。湖边伫立着“春晖三贤”的人物铜像,铜像前的碑文上写有三位贤者的生平介绍:“陈春澜(1837—1920)……”

嘟嘟指着碑文问爸爸,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

嘟嘟爸爸解释:“中间那位爷爷叫陈春澜,1837出生,1920去世。去世就是死了……”

爸爸还没说完,嘟嘟抢着说道:“哦哦,我知道了,这位爷爷是晚上死的。”

嘟嘟爸爸大为奇怪:“为什么是晚上死的?”

嘟嘟指着“1920”后面的半个括号,理所当然地说:“因为后面有个月亮啊!”

这件事很好笑,但是这正反映了孩子的认知过程:他们总是企图用他们的已有认知来解释未知事物,以此建立他们与世界的联系。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天生就喜欢比喻句,也天生就擅长使用比喻句。他们的比喻方式,通常是把不熟悉的东西比作熟悉的东西,或者是用熟悉的事物甲去比喻熟悉的事物乙,比如很多孩子都曾说过“月亮像香蕉”之类。这正是利用比喻,以已知联想、解释未知的典型表现。

一旦孩子开始这样做,说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在飞速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多与他进行亲子阅读,通过书中的大千世界,丰富孩子的眼界,拓展孩子的认知。

对亲子阅读而言,若想让孩子感受到阅读之美,找到适合孩子的图书是前提。

千万不要因为某些书比较知名,或认为哪些类型的书对孩子有益,而一味地强迫孩子去阅读。如果孩子缺乏兴趣,即使再好的书也没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的阅读热情。

对宝宝来说,即使是同一本书,每一次的阅读都能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选择一些优秀的绘本,会带给他意想不到的美好体验。

四、亲子阅读中的常见误区

亲子阅读的习惯培养中有很多常见误区,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留心。

1.识字等于阅读

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买识字卡片,下载认字软件,沾沾自喜于三四岁的孩子成了识字上千的天才,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等同起来。这实际上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阅读虽然与识字有关,但是识字并不等于阅读,能识字更不等于爱阅读。

认字和读懂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前者只要认识字即可,后者则是综合理解的问题。即使读物中所有的字孩子都能认得,但字与字组成不同的词,相同的词放在不同的句子背景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孩子常常不能完全理解。

更重要的是,能识字并不等于爱阅读。有些孩子能认识很多字,也能知道字词的意思,但他对阅读并无兴趣,一读书就头疼,那他即使认识再多的字,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有些父母陪孩子读书,唯一要求就是孩子大声把一个故事读完。于是孩子“迫不得已”抱着一本书吭哧吭哧念完,表面上看读得毫无错误,其实他是否读懂了呢?不一定。他认识字,读完书,不代表他就有了领悟和思考。而没有领悟与思考,不投入感情的阅读,必然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就不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热情与习惯。

识字量只是阅读的一个前提。孩子在识字中,成就感来得容易,几乎是认识一个字就能立刻产生成就感。阅读则不同,当简单的词句排列组合成一个个故事,孩子需要对文字进行感知和理解,才能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情节、情感有所认知。也正是基于这些认知,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2.用口语代替书中原文

嘟嘟1岁不到,我给她买了很多绘本故事,每天晚上给她读故事。

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得出结论:给孩子读故事,应该尽量用书中的原文(书面语),而非抛开原文大量使用家长自己的口语。于是我在一开始读故事的时候,就是有感情地读出原文。

嘟嘟大约两岁的时候,迷上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和《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这两本书,每天都要让我给她读一遍,百听不厌。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一直给她读书中的原文。大约过了两个月,她能够把这两个故事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而当时,她并不识字。

随着她迷上的书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发现她能够认识一些字了,那些她痴迷过的书中的文字,即使比较复杂,她也能认得出来。于是我明白了,她的认字始于对照书中原文复述故事。

再后来,我发现她的词汇量飞速增长,经常使用一些听过的书面语言准确表达意思。这些都与我们一开始就用书面语读故事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总有些书面词语她不明白意思,这时她总会很有兴致地问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呀?”然后我才会用通俗易懂的口语来进行解释。词语解释过几遍之后,孩子就能明白词语的意思,并掌握这个词语的用法了。

做父母的常常担心,孩子无法听懂纯粹书面式的语言,所以在读故事的时候,总是想要把书中的原文转换成日常口语说给孩子听。其实并没有必要。

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学习语言的孩子而言,书面语和口语是同样的难度,并不会觉得谁无法理解。我们最初给他的大脑中留下了怎样的语言形式,他就接受什么。

书中的原文常常比我们的口语要优美,词汇量也更丰富,对孩子词汇语言的积累大有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转化成口语,孩子能学会的,不过是我们贫乏而有限的那几句话、那几个常用词。

坚持读书中的原文,而非每次都有细微差别的口语,孩子也更容易复述出故事。此后,他就能对照着书,自己认识书中的文字。

以书面语做亲子阅读,表达上虽不及口语灵活多变,但因语法结构较严密完整,小朋友对句式的了解较好,对他们将来书写表达或运用方面有所帮助,他们将来就更容易学习书面语的句式和用词,而这也是训练他们独立阅读的重要过程。

从激发孩子兴趣的角度说,孩子天生喜欢新鲜事物,书面语的丰富多彩能极大激发他们听故事的兴趣,遇到听不懂的词语,他们常常会兴致勃勃地发问;而若总是转化成口语讲故事,来来回回那么几个常用语,孩子很快就会失去兴致。

3.阅读功利性太强

有些父母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孩子“学到了多少”,孩子刚刚听完一个故事或者读完一本书,就开始像考试一样考问他,要他复述出情节,要他说出书中人物的名字,甚至要他解释出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孩子说不上来,就责怪孩子“故事白听了”。这种做法只会让原本爱听故事、爱读书的孩子,变得厌恶读书。

当孩子带着莫大的兴趣等待听有趣的故事,等待父母与他亲密地互动,却发现爸妈把讲故事当作考试,考不出来还会伴随着责骂,他就会下意识地把阅读与“痛苦的任务”挂钩,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厌恶。

我们要明白,当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像玩玩具一样开心,没有任务,没有责骂,他才会喜欢上阅读。只要孩子爱听父母读故事,就说明这个故事吸引了他,他自然地被这个故事的情节或是语言又或其他东西浸润了。即使他什么都答不上来,也不代表故事对他没有作用。

还有些父母,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故意停顿下来,用充满鼓励和启发的目光看着孩子,不断抛出问题:“新来的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刚刚那个情节中,谁最可爱,谁最聪明?小熊用什么方法吃到了蜂蜜?”孩子若能答得出来,他们就会给予热情的表扬;孩子答不出来,他们也不会批评,只会用充满鼓励性的语言说:“宝宝加油哦,刚才的问题还可以再想一想。”

这些父母,表面上看来阅读功利性没那么强,甚至有些人会沾沾自喜于自己是启发诱导孩子的高手,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在破坏孩子的阅读体验。

孩子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当他全神贯注于故事本身,希望我们一起读完时,我们却故意打断故事的连贯性,穿插以提问,只会使孩子不断分心。而被打断、被分心的次数一多,孩子就容易注意力分散,难以培养出专注的品质。从阅读体验说,不停被打断的故事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很难让孩子形成故事的整体印象。

与孩子交流故事情节、分享阅读体验,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家长要注意掌握方法,不要把听故事当成考试,在读故事的中途停顿、提问。如果真的要考察孩子掌握了多少,可以放在故事讲完之后。

我们可以等一个故事读完之后,再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很喜欢故事中的小熊,我觉得它……”家长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孩子也会乐意分享自己的听后感受,不断告诉父母“我觉得……”然后我们再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孩子思考故事、理解情感、加深印象。这样做,孩子既开心,又有收获。

注意,我上面强调的是“被父母打断”,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很喜欢在父母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发问,打断故事的讲述。要明白,这与父母的停顿并发问完全是两回事。孩子的发问,恰好说明他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讲述上,他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故而有所问。我们切勿阻止孩子在听故事过程中的发问或发表意见。

独立阅读是一项需要培养的技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通过阅读去了解意义,并不是让认识的字排列在一起就能实现的。

识字和阅读是不能等同的,而阅读之乐趣,不是识字所能替代的。单纯地识字,如果不结合阅读和游戏来进行,就算孩子有兴趣坚持下去,但也少了很多快乐。

有感情地直接读原文,远比转化成口语更有益。有些书面语孩子可能无法理解,父母可以先读出书面语,待孩子提出问题后,再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解释给孩子听,帮助孩子掌握生词。

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的解释与教育,更不要有太多的批评或训示。即使是分享感受与心得,也请在读完整篇故事之后。

五、寓教于乐——阅读可以很好玩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孩子的阅读兴趣应当伴随着他们游戏的天性发展。要想让孩子爱上读书,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我们首先要让孩子觉得,阅读很好玩。

有些重视亲子阅读的家庭会每天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大多是晚上上床睡觉前),以此养成孩子固定的作息与阅读习惯。这当然很不错,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灵活一些,让亲子阅读变得不那么“一本正经”,而是更好玩一些。

嘟嘟3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猜猜我有多爱你》和《逃家小兔》这两本书,两本书都是以兔子妈妈和兔子宝宝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读起来生动可爱,既有情又有趣。

我在陪嘟嘟一起读这两本书的时候,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我当兔子妈妈,她当兔子宝宝,我们模拟着书中的对话、动作,像演卡通片那样演完整本书,每次嘟嘟都会格外开心,哈哈大笑。

很快她就能够把兔子宝宝的对白背得一字不差,于是她开始要求她当兔子妈妈,我扮演兔子宝宝。每次当她张开小小的手臂,把我抱在怀中,努力模仿我平时抱她的样子时,我和她都感到了极大的快乐。这是阅读之乐,更是亲子融洽之乐。

除了角色扮演,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动手,为孩子做一本他自己的书。

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最关注的、最感兴趣的人物,可能就是他自己,为孩子做一本自己的书,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极大的快乐。

我们可以把孩子日常的生活拍下来,冲洗出照片,再把照片贴在色卡纸上,装订成册。然后请孩子说出自己当时在做什么,或者为当时的自己编几个有意思的故事,父母把这些记录在书上。当照片配上文字,孩子会对自己的生活书百读不厌。

当然,我们也可以做其他的书。比如,让孩子自己画画,每张画请孩子编出场景或者故事,父母把文字记录在图画旁边,然后把这些图文并茂的纸张装订起来,成为一本孩子自己创作的绘本。

这样的照片书或者孩子自制的绘本,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更是孩子成长的珍贵记录。等孩子大了,我们再拿出来一起阅读,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阅读也可以很好玩。孩子越喜欢“玩”阅读,他就越有兴趣深入地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亲子阅读变得更开心,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尤其是那些以对话为主的绘本,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会大大提高孩子的阅读幸福感。

为孩子做一本属于他自己的书,能让他感到创作的乐趣,也能让他更加热爱阅读。

花时间陪孩子阅读,把阅读变成一项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像玩耍一样开心,这是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最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