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到兴趣所在,优化学习情绪
不少父母都会为督促孩子用功读书而感到苦恼,总是认为他们学习不积极不主动,有时更怀疑孩子是否天生智商平庸、学习能力欠佳。事实上,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除了睡觉,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学习。
相信大家都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总爱追问父母“为什么”,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好奇无比,在喜欢做的活动中会表现得格外积极专注——这些都是孩子积极学习的表现。但是为什么孩子年纪越大,越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呢?
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缺少学习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导孩子更积极地学习,这不仅仅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上的原因。
对一件事感到乐趣,会使大脑释放“内啡肽”(人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的肽类物质,也被称之为“年轻荷尔蒙”,意指它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它可以改变一个人所有的负面情绪、让人充满活力、改变对自我的认知、变得积极向上。如果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能从中获得快乐,他就会在内啡肽的作用下感觉放松、欣悦,并愿意不断重复学习过程,以重复获得这种愉悦的体验。
反之,若父母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只是一味地用斥责、惩罚、强迫等手段让孩子学习,孩子就会形成“学习=不愉快”的条件反射,从而产生抗拒。
很多孩子上学的理由是“爸妈逼我去”,也就是说,他们学习的动机仅仅源于父母的强制要求。他认为,我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是在为父母学习,这当然无法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若想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促使孩子不断接触新事物并想了解得更多,促使孩子不断尝试,不断学习。好奇心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
可是,很多父母一面说着要培养孩子兴趣,一面却在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带孩子上街时,父母有可能会指东指西叫孩子看,但一旦孩子观察得入迷,忘记了时间,又会匆匆拉走他。“不要看太久啊,我们还有其他事呢。”家长常常这样叮嘱孩子。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拆解玩具、钟表就会批评他“搞破坏”,强硬地阻止他:不许乱动东西,不许胡思乱想。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也就没有了深入学习的能力。
其次,父母应尊重孩子的爱好。孩子喜欢一件事物,才会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相关知识。
现在很多父母从孩子幼年时就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念头,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又多又好,给孩子报了无数的“兴趣班”,把孩子的节假日安排得满满当当。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孩子多学点东西也的确是好事,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些兴趣班里,有几个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原则。意思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天赋、个性、爱好,不同的孩子,兴奋点不同。做父母的不应该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或者不学这不碰那,而应该给孩子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不是坏事儿,比如打电脑游戏之类,就应该鼓励孩子按照兴趣发展特长。
比如,有些孩子特别爱动手,把家里的闹钟、汽车模型等全部拆开、拼装,乐此不疲。家长若是认为这与学习成绩无关就加以阻止,那么这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兴趣。其实,在动手拆装的过程中,孩子不仅用到了手,培养了精细操作的能力;还用到了脑,他通过记忆物品本身的结构、分析如何拆解与拼装,极大地锻炼了思维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许多事实证明,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有些父母对孩子寄托莫大的期望,常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要求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却不尊重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这样往往会延误孩子的发展,浪费孩子的天赋。
再者,若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把孩子原有的兴趣与新知识学习联系起来,运用“知识迁移”来激发新的兴趣。知识迁移,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孩子对新事物的理解,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所谓“温故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等等,说的都是知识迁移的方式。比如,如果孩子爱唱歌,却头疼于背课文,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寻找合适的曲子,用唱歌的方式把课文唱出来。
总之,在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新知识与兴趣爱好的联系,以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写过一本育儿书——《吾意独怜才》,里面的育儿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里,我想与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章:
智力大致上是天生的。然而,大多数人不明白,一个孩子的天生智力怎样,不是由什么智商测验或考试成绩或日常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的。你要让孩子去尝试,去乐在其中地做一下。而又因为天分有许多方面,你要让孩子尝试多方面的。好些时候,一个孩子在幼时显得蠢,但到了某一个年纪就聪明起来。我自己要到二十八岁,突然间对经济理论融会贯通,觉得课本错的多、对的少,才有胆对大师之见一视同仁,手起刀落。
我认为“用心”这回事,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某程度上可以培养出来。我一向认为,对事情有兴趣的孩子,凡有兴趣就用心的,是一个准天才。一般父母不知道,有兴趣是极为难得的事。
只要孩子有兴趣的不是不良嗜好,千万不要阻止他。同样重要的是孩子感到有兴趣的是否需要用想象力。电子游戏用不上想象力,我不会鼓励孩子夜以继日地干。我做孩子时的放风筝、弹波子之类的玩意儿,对想象力的启发就大有用场了。
最后,教育是后天的。学校的教育远不及父母所教重要。父母要让孩子做多项的尝试,不阻止孩子的兴趣发展,而最重要的,是不强迫孩子在无关宏旨的事项——例如考高分——上多下功夫。
兴趣是孩子乐于学习、热爱学习的原动力。
如果孩子能从一件事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他才会有兴趣去做;当孩子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他才会主动学习。
好奇心是兴趣的基础。父母不应该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不应该对孩子的发问表现出不耐烦,而应鼓励他们。
幼年的兴趣常常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保护孩子的兴趣特长。
将孩子原有兴趣点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是帮助孩子愉快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
二、不是为了赢别人,而是为了不输给自己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长大后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7000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这是一则网上流传的热帖,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源于近年来一种普通的家长心理——自家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处处拿别人家孩子与自家孩子做比较,要求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琴棋书画特长班报满;孩子稍有不听话,就会指责“你看隔壁家的……”试图唤起孩子“竞争无处不在”的危机感。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这种“学习只为赢别人”的心理,带给孩子的坏处实在很多。
国际级NLP(身心语言程序学)大师李中莹曾说:今天的社会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纠纷。这种心态有一个名称叫作“零和游戏”。一般的竞赛,例如球赛,两队的成绩如果是2:0,那就是说有一队赢了两球(+2),另外的一队输了两球(-2),两队的成绩加起来(+2加-2),结果刚好是零。
“零和游戏”的心态很不好,是一个“对方输,自己才会赢”的观念,所引申出来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包括:
1.要把别人压下去,因为没有人心甘情愿被别人压下去,因此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仇视。
2.竞争是必需的,打败对方也是不可避免的。
3.研究自己怎样才会成功可能很难,更容易的方法或许是使对方失败,所以使对方失败的做法便是正确的做法。
4.培养出好斗的性格。
5.少了可以联手御敌的盟友,多了本来没有必要产生的敌人。
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孩子比,出发点当然仍是为孩子好,希望孩子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希望孩子知耻而后勇,但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泛化的优点集合体,容易让孩子迷失方向,根本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总是被父母认为不如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受到严重伤害,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前行,越来越害怕学习。此外,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破坏原本融洽的亲子关系;也容易导致孩子出于忌妒、愤恨,而与优秀同伴关系恶劣,从而失去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有一则电视广告词这样说道:“我不能够次次都赢别人,但决不输给自己。”
我们可以借鉴这则广告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鼓励他不断进步,超越过去的自己,而不是老想着如何胜过别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考试分数比别人低,不代表孩子就比别人差;考试分数超过别人,也不代表就各方面都比别人好。赢了别人没什么了不起,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进步。
所以,父母在表扬孩子时,不妨抛开“别人家的孩子”,只拿孩子的现在与过去对比,只要孩子比起过去有进步,就别吝啬赞美,千万别说“你虽然有进步,但是我希望能再进一步,超过隔壁的×××”之类的话语。
对幼儿而言,他的自我意识最初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若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孩子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和愉快,会觉得自己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珍视。反之,孩子就容易丧失信心,觉得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对于孩子而言,同伴是仅次于父母的重要模仿对象。益友的好处,古往今来已为无数事实证明。当父母不再拿孩子与别人相比,孩子反倒更容易与那些优秀的“别人家孩子”成为朋友,从而在同伴身上学习到可贵的东西。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每位孩子个性差异的“因材施教”;而以“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自家孩子,则是忽视了孩子个体差异的坏教育。
当孩子发现,连他最亲近、最依赖的父母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他的自信和自尊可能会受到永久伤害。
多鼓励孩子与过去的自己相比,那么,即使将来他身边已无对手,成为“独孤求败”,他仍可以不断突破自我,进入另一番新境界。
不与同伴“争斗”,孩子的人际关系会更好,拥有更多的朋友。
三、如何制定学习目标
费罗伦斯·查德威克是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将,她一生参加过无数次渡海游泳。
1952年7月4日,她决定向一个新的纪录发起挑战——游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卡塔林纳岛之间21英里的卡塔林纳海峡。如果能成功,她将会是世界上第一位穿越这片海峡的女性。
但是很不凑巧,这一天海上的雾气很重,她在水里什么都看不见,甚至连护卫的船只都看不到。
15个钟头过去,费罗伦斯精疲力竭,被冰冷的海水冻得四肢发麻。此刻,她依然看不到海岸线,于是她认为目的地还很遥远,自己不可能完成挑战,她必须停止游泳。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同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岸已经很近了,让她坚持不要放弃;但是费罗伦斯眼前一片大雾,根本看不到前方,坚持让大家把她拉上船。
船很快驶向岸边,费罗伦斯发现,她上船的地点距离海岸只有半英里。
事后,她满面懊丧地对记者说:“说真的,如果我知道陆地离我这么近的话,我一定会坚持到终点的。”
费罗伦斯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游过同一个海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小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一生中唯一的遗憾?是疲劳,还是寒冷?都不是。她之所以半途而废,仅仅是因为她在迷雾中看不到目标。
人生也如此。很多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半途而废,原因就是没有“看得见”的目标,前途朦胧,希望渺茫。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会看到,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表现出厌倦、冷漠、逃避的情绪,没有抱负,对自己的将来也没有期待,没有半丝求知上进的意愿。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有: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内容缺少兴趣;错误归因。外部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有的家庭急功近利,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子女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
“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列为孩子缺乏学习动力的首要原因,可见其严重程度。
国内外的学习实践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作为学习者,一旦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关于《目标设定对作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学习目标明确的理科学生,他们的平均计算用时明显少于没有确定目标的学生。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明确者能比没有目标者节约约六成的时间。
我们不妨想想,在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帮他设定清晰的学习目的。
有些家长会说,我经常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啊。如果我们再去问问这些家长,他给孩子描述的学习目的、意义是怎样的,他们通常会这样回答:
“为了考进好的大学。”
“为了毕业找一份好工作。”
“为了将来收入高,社会地位高。”
“为了将来能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改变命运。”
这样的目标固然远大,却太遥远,显得渺茫不可及,一如大雾中的海岸线之于费罗伦斯。给孩子设立这样漫长的目标,就如同指给孩子看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海市蜃楼,孩子怎么可能明白自己每天具体应该做什么,又怎么可能在每天上学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父母在帮助孩子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目标应高低适当、明确具体。
高低适当,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的目标无法达成,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过低的目标无须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
明确具体,指学习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第四章中我提到,好的指令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迁移到学习目标的设定上也一样。像“孩子,请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样的目标就很不明确。怎样努力?哪些方面有进步?孩子一概不知道。如果改成“每天课前认真预习”、“做作业时不准吃东西、看电视”等,孩子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从具体操作方法而言,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首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孩子共同拟定一个长期目标。当然,所谓的长期目标,并非“将来考上好的大学”这种过于遥远的目标。长期目标的长度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一个学年。目标可以是“语文作文写到优秀”、“数学考试正确率超过九成”等,重点是便于对照检查。
然后,父母与孩子一起制定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按照“星期——天”的方式设计。先按星期画出表格,每个格子中填上一周目标,比如“背诵100个单词”、“与父母谈心一次”、“去郊外观察大自然”、“写一篇作文”等。然后,在这一周来临前的一天,将一周目标分解,具体到每一天应该完成什么。“一日目标”越详细越好,比如“练字两张纸”、“背完15个单词”、“默写出今天的数学公式”等。
每次制定下周“一日目标”时,一定不要忘记对本周的完成度做个小结,并把小结结果写在本周目标格子旁。父母在小结时,一定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如果有意见建议,一周最多提一条,免得引起孩子反感,产生厌学情绪。
此外,制定短期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留给孩子足够的闲暇和自由时间,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任务繁多、难以完成,需要牺牲玩乐与睡眠时间。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娱乐放松,孩子才能更高效也更心甘情愿地去学习。一个短期目标实现后,再着手于第二个,孩子才会比较容易在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体会成功,找到自信。
很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个足够让他们继续前行的明确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尤其如此。目的越明确,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孩子的现状,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商定,而不能任由父母“漫天要价”。
为孩子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帮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向目的地。
短期目标的制定十分重要,一定要明确、具体,一次内容不宜太多太难,要让孩子感到“跳一跳,够得着”,通过不断的成功体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从学习中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