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想与伦理(和谐教育丛书)
45213800000047

第47章 F.培根基本思想理论浅谈

F.培根(1561年-1626年),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对当时被教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深为不满,认为它流于空论,对人生无实际效益。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把改造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的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当作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他坚定相信人类的理智能力,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愿意尝试和发挥这种力量,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东西。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培根既强调“人是自然的仆役”,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认为“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人类命令、驾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知识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

培根尖锐批判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玩弄概念、崇尚空谈的恶劣习气。他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堵塞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从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培根是西方哲学史中第一个较全面、较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的人。

培根提出了“假相”说,揭示主观脱离客观的可能性和认识的片面性;揭示语言约定俗成的性质以及语言与概念乖离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学、唯心主义以及一切谬误的哲学体系的根源,认为它在于以臆造的虚幻世界去取代客观真实的世界。假相说不仅具有抨击经院哲学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论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培根不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指出两者的离异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因此,他强调既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

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等理性方法整理得来的。由于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培根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已提出的让感性与理性婚配的愿望。

培根不仅论述了经验的认识原理,而且开创了经验的认识方法。他认为,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正是以往人类知识没有重大进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创立新的认识方法作为自己知识论的重要任务。他倡导实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比感性直观更优越。因为在实验中,在技术的干预下,可以把观察的对象从复杂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使事物的因果联系更为显露。

他在《新工具论》中强调说:“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的本身。”在培根看来,唯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一切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把万物的物质基础称为原始物质。他反对把物质看作抽象的东西。他强调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并认为静止是由运动的均衡或由运动的绝对优势引起的,在物体表面的静止中,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子仍在不断地活动着。他还强调指出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存在,物质不是由什么东西所产生;没有什么东西在它之前,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原始,物质就是原因的原因。

培根赋予物质以实在的、能动的性质以及各种特殊的个性,是唯物主义的,且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与后来的机械物质观不同。马克思称赞培根的物质观,说他所说的“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

培根承认上帝是万有之源,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承认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启示的真理。培根的“双重真理”观,主要是划分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界限。然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培根的“双重真理”观却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种表现。

培根对哲学史、科学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康德基本思想脉络浅析

康德(1724年-1804年),18世纪后半期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康德处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的时代,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代言人,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复杂矛盾,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二重性在哲学上的反映。

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皮匠。母亲是一个坚信笃行的虔诚派教徒,颇有学识。1740年康德进科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离校前,康德完成长篇论文《关于动力的真正测量的一些想法》。他在论文中指出,在关于力的量度问题的长期争论中,笛卡尔派与莱布尼茨派各自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真理性。1755年以拉丁文论文《论火》得博士学位。

在先批判期,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里,生动地解释了无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间中的联系,探索天体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说”。

他立足于牛顿力学,而在世界观上却超出牛顿。R.笛卡尔曾说,只要有物质和运动,就可以构造出世界。康德进而说只要给我物质,就可以构造出世界。

康德承认上帝创造物质,但他并没有给予这种观点以重要意义。他认为宇宙中的物质微粒自身有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相互斗争产生元素的运动,运动是自然的永恒的生命。趋向引力中心运动的元素,由于斥力作用,从直线运动向侧面偏转,形成围绕引力中心的圆周运动。由于物质自身的运动,经过一系列自然发展过程,形成了太阳系和宇宙,根本不需要外力推动。所以在整个运动变化过程中,上帝不起任何直接作用,元素本身是生命的源泉。

康德1770年提出的就职论文《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标志着过渡时期的开始。他认为人感觉到的只是现象,理智世界才表象真实的世界。空间、时间是心灵的内在条件,零星的彼此孤立的感觉在空间、时间先天规律安排之下成为现象。现象是物在与主体的关系中表现的样子。根据纯概念才能认识实在世界。

在批判期哲学时期,康德建立起独特的批判哲学体系,其中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本特征的认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美学等。

康德从深信自然科学的可靠性出发,直接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片面性,力图把两派哲学的合理方面结合起来。主张从人类的认识本身入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在康德看来,数学和自然科学是纯理性的重要成果,是人类认识的完满典型,它们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他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生有主观上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认识材料的感觉的来源,却并未充分考虑认识有无主观的必要条件。他肯定心灵是一块白板,在这个前提下,主要是就个人的意识的发展考察观念是如何在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在先批判期,康德既受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影响,又含有与近似于泛神论的思想并存的唯物论因素,在天体演化问题上还表现出了辩证法。

在批判期,康德创立了独特的批判哲学体系,推翻了当时在德国大学占统治地位的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形而上学。批判哲学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如关于克服经验论与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关于认识的能动性,关于在一定方面的思维中产生矛盾的必然性,关于人必须把自己与别人当作目的等等,从而为德国古典哲学的能动性、辩证法、人本主义思想开了先河,成为近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的一个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