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想与伦理(和谐教育丛书)
45213800000038

第38章 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民间学术,始于春秋末期的孔子、老子。

孔子以周文王的继承者自居,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中庸》孔子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对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进行了总结,建立儒学。老子是文化的批判者,他揭示了文化的弊端,要求回到原始社会的“结绳之治”。墨子则“背周道而用夏政”,高度赞扬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孔、老、墨三家各自树立了一家的传统。

秦统一六国,灭《诗》、《书》,不久即亡。汉兴,尊崇道家老子学说,与民休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孔学定于一尊。两汉之际,佛教东来,流传渐广,至隋唐而佛学大盛,佛教的天台、唯识、华严以及禅宗都远尊释迦。

今天哲学史家都讲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其实这不是禅宗自己的语言。事实上,禅宗不论南宗或北宗,在传授师承上都是远尊释迦、近宗达摩,都是接承印度佛学。

韩愈著《厚道》,宣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意在推崇本国的传统,抗拒外来的宗教。韩愈认为“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以继承孟子自任。

至北宋时代,理学兴起,周(敦颐)张(载)二程(颢、颐)重建儒学的体系,反拨佛老,回到孔孟,恢复了儒学的权威。朱熹提出“道统”的名称,以为周程直接孟子之传。这是理学家的道统说。

宋儒的道统观念具有保卫民族文化独立的意义。佛教在中国虽然广泛流传,但是中国没有成为佛教国,儒学始终居于主导的地位。这与道统说有一定关系。后来蒙古灭宋,元代统治者在尊崇佛教的同时,也承认儒家的道统。清初满族入主中原,更是肯定道统的尊严。道统之说对于汉文化的绵延不绝,长盛不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道统说又有扼制自由思想、窒息创造性思维的消极影响。情况是复杂的,不可简单化。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道统说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了。

要而言之,民族传统是必须重视的,但要分清良莠,应该剔除糟粕、发扬精华;同时更应广泛吸收异国文化的先进成就;更要勇于探索未知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

汉代哲学家扬雄著《太玄》,文字晦涩难懂,但其中论“因革”的一段,却明白晓畅。扬雄说:“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则;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时,物失其基;因之匪理,物丧其纪”。这是说,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生出来的,故“不因不生”;但是如果无所改变,则新的也就不成其新的了,故“不革不成”。知因而不知革,就违反了新旧交替的规律,“物失其则”;然而知革而不知因,进行全面的破坏,就会失去平衡,“物失其均”。改革一定要合乎时宜,否则就会失去原来的基础,“物失其基”。

继承一定要合乎道理,否则就违反了变化的规律,“物丧其纪”。扬雄关于“因革”的理论,表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因即继承,革即变革、创新。我们现在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既要有选择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更要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求达到新的高度,这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