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康熙的故事
45208700000009

第9章 双方交兵

当吴三桂起兵时,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这个消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到北京。幸亏,户部员外郎萨穆哈、户部郎中党务礼正在贵州,他们得知吴三桂叛变的消息后,偷了两匹快马,躲过叛军的耳目,逃出贵州,没日没夜地奔驰了12天,赶回北京向康熙皇帝报告了有关叛乱的真实消息。

康熙皇帝立刻在上书房接见了他们。党务礼和萨穆哈已经完全不能走路,由四个小侍卫扶着,脚不沾地地被搀进了上书房。他们两个人都穿着粗布衣服,帽子破烂,棉衣都烂开了花。萨穆哈一只鞋没了底子,脚后跟冻裂得像小孩的嘴,正向外渗血。

“你们受苦了!”康熙皇帝怜惜地瞧着两个叫花子似的大臣,说道:“不用慌张,已经到家了,有话慢慢说,”

两个人拼命赶了12个日夜,躲过了无数次危险,呆得发直的眼睛此时才有了点活气。听了康熙温暖的抚慰,再也忍不住,竟“呜”的一声痛哭起来,“万岁……吴三桂反……反了!”

党务礼哭着从怀里抽出一卷文书,抖起双手捧给康熙。意料中的事终于证实了!康熙默默地接过文书,一件件翻看。因受汗浸,文书已经被揉得破烂不堪——除了吴三桂的檄文,还有一些各地叛清地方官的告示。看完了文书,康熙尽量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他摆摆手说:“扶两位将军下去好好休息休息……”

二人下去后,康熙立即叫来侍从,传旨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他当即做出平叛的布置。他下令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目的是拆散吴三桂与耿精忠、尚之信的联盟。同时,又派出一批得力干将奔赴前线,剿灭叛军。

誓师讨伐大会上,千万名铁甲御林军见皇帝气宇轩昂地从门楼上走出,山呼海啸般地大叫:“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战鼓咚咚,号角呜咽,步旗兵换着方位,随着主帅手中的红旗进退演阵。大风卷起滚滚黄尘,龙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整齐划一,非常壮观。在这一刹那间,康熙觉得自己无比高大,豪情满怀。

在康熙与吴三桂的交战中,虽然康熙之前也有一些准备,但是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的实力有那么雄厚,他的部下遍布全国的主要城市,而且吴三桂手下的士兵长期训练,战斗力很强。

刚开始的时候,吴三桂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很快就占领了南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康熙还是有些慌乱手脚,一日大臣图海进见皇帝。康熙看见图海来了心里很高兴,对他说:“今天你陪我出去吧,看看外面百姓对这个三藩叛乱有什么说法。”图海早就明白皇帝的心思,固答道:“喳,奴才遵命。”二人出宫闲逛,恰巧就碰到了日后平定三藩的功臣,那就是周培公。

说起这个周培公,是个穷书生,自幼饱读诗书,精通兵法。他曾得到康熙的恩师伍次友先生的指点,伍先生写了一封信推荐他进京参加会试,周培公认为,自己应该凭着真才实学去考试,就没把推荐信拿出来。他在考试中因为一个字忘记避讳皇命玄烨的名字,又没有钱打点考官而名落孙山。

这一天,周培公已身无分文,他在大街上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湘鄂会馆”听房中有许多人在吟诗作词,就走了进去。人们见他一副寒酸模样,起初都没在意;可是对了几首诗后,大家都被他的诗词所折服,最后再也没有人能对上他的诗,只有听他一个人吟诵了。

这天恰巧是端午节,康熙在大臣图海的陪同下,微服出来看街景,康熙十分喜爱诗词,这时他也挤在人群中,不禁为周培公诗句中的才情和胸怀所感动,便悄悄走过去,拿起周培公写的诗稿翻看,只见前头是诗词,后面有一些曲曲折折的图画,不知是什么。图海眼睛一亮,悄声说:“主上,此人懂兵法,这是地图。”康熙听了心中一惊。突然,一张纸从诗稿滑落出来,康熙捡起一看,发现是一封信,那熟悉的笔体正是伍先生的,康熙看着,手不禁有些颤抖:此人揣着帝师的推荐信,穷困至此,也不肯投靠他人。这份骨气,真是个君子!于是康熙朗声上前道:“先生才高八斗,诗压群英,真令人仰慕。”

周培公见是一位英俊的少年,就苦笑着说:“现在天下处在多事之秋,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血的时候,而我却拿几首酸诗换饭吃,有什么值得仰慕的。”

康熙故意试探地说:“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归心,怎么说是多事之秋呢?”周培公道:“现在北有罗刹国掠地烧杀,西有噶尔丹擅自称王,南有三藩离心离德,东有台湾孤岛自居。而且三藩不久必将北上叛乱。”周培公看看四下惊讶万分望着他的人们,更加自信地说:“但我认为,叛军乃骄兵,心思不齐,如朝廷调度适当,他们最多与朝廷对江而治。”

“先生既然存这样的远见卓识何不为国家出力呢?”康熙追问。“唉!我本是来参加会试的,可忘了避讳,就……”康熙一笑,说:“那只是小事,朕今日钦点你进上书房如何?”周培公一惊,才知面前站的是当今皇上。就这样,周培公破格进入上书房,成为康熙的得力大臣。

自从有了周培公,康熙遇到问题就和他讨论,周培公出了很多好主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康熙解决了兵源的问题。在朝廷与吴三桂的征战中,开始的时候双方的战事有胜有败。正如周培公所料一样,吴三桂从云南源源调兵,但因内部指挥不灵,打到湖南就停止不前了。

而朝廷的兵力、钱粮不足,也无法进攻,双方在长江两岸对峙。这天,康熙与大臣们商量,准备亲征。这时,侍卫送上一封从西北来的信,“大好了!肯定是尼布尔来援兵了!”康熙边拆信边笑道:“朕就带看这三千铁骑,亲临江南……”说到这儿,他突然停住了,拿信的手也抖了起来,一下跌坐在龙椅上,“察哈尔王叛变了!他乘我京师空虚,带领一万骑兵前来偷袭!”

几个大臣一听,也都像挨了一闷棍,因为此时,北京已成空城,这么大的变故,却没有兵力应付,这可怎么办?“万岁,臣有一计!”周培公突然叩头。“快快讲来。”“请万岁降一道旨,”周培公镇定地说,“将在北京的王公、贝勒等旗主的家奴全都征来,立时可得精兵三万,由图海统领,臣来辅佐,半月之内,必能平定叛乱。”图海听见心中大喜,忙叩头道:“臣愿立军令状!”

康熙振奋起来,说:“我晋封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周培公为抚远将军参议,赐上方宝剑一把,命你二人立即去调兵。”

三日后,家奴举行阅兵,康熙亲自来观看。这些家奴本来都是勇敢善战的,只是在北京休养久了,又自恃有主人的势力,起初歪歪斜斜地不听周培公指挥。只见周培公一改往日的和善模样,手握天子剑,威风凛凛地站在阅兵台上,大声说:“用你们,这正是你们为国家效力、为皇上分忧之时,如不听令,立斩不饶!”说罢,命士卒拖出三个不听令的家奴,当众砍了头。

校军场内立刻一片肃静,周培公又说:“我也知道你们都是家奴出身,如果拼死打好了这一仗,我包你们半世富责,还可以消除家奴的身份!”

军营内一片欢呼,刚才杀人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军心大振。

很快周培公和图海就平定了叛乱,趁着大好形势开始南下与吴三桂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