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康熙的故事
45208700000008

第8章 三藩起兵

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的一日,年幼的康熙皇帝在书房内看书,有太监禀报有平南王尚可喜的奏折。康熙皇帝打开一看,原来是尚可喜上书要求回辽东“养老”,留其子镇守广东。这时康熙已亲政数年,并运用智慧清除了鳌拜。他鉴于历代藩镇得失的经验和三藩之害的教训,早已准备撤藩。因此,康熙皇帝读尚可喜奏疏,自然大快心意。他立即批复,特别批复了准许尚可喜回辽东养老,并且赞扬他归老辽东的奏疏。

康熙皇帝做完批复后心想,虽然尚可喜回乡,但是其他藩王怎么办呢?还有如何处理广东接下来的事情呢?

康熙下令让大臣们入宫讨论这件事。在明珠等人的建议下,康熙皇帝否定了尚可喜疏请长子尚之信承袭王爵的要求。议政王大臣等则以尚之信置镇广东,会造成该藩及藩下官兵父子兄弟宗族分离为借口,让其他人都随尚可喜回辽东,在广东只留下清朝八旗军队。

听完大臣的讨论后,康熙皇帝说道:“就这样办吧,希望他们能尽快回到辽东去啊。”随后,兵部决定平南王父子迁移后,藩下原有绿旗官兵,仍驻扎广州府,归广东提督管辖,其官员升转亦照各省绿旗官员规则办理。以上各议完全符合康熙的旨意,康熙欣然同意。他随即命令尚可喜率诸子、家口及藩下十五佐领官兵,迁移辽东海城。至于沿途所用钱粮均有户部支给。康熙又特遣两位侍卫专程前往广东宣读谕旨,并给尚可喜进行了赏赐。

不一日两位侍卫来到广东,尚可喜恭敬地说:“不知道皇帝是否批准我回乡养老啊。”当宣读完圣旨后,尚可喜心头一凉。原来,尚可喜想的是要个人引退而把藩地和王爵留给长子尚之信的,但是康熙皇帝却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把他的藩王给撤了。这些都是他没有想到的。藩王一撤,尚可喜的军权被剥夺了,藩王的根基被拔掉了,版图统统成了泡影。但事已至此,尚可喜也无可奈何。

尚可喜归老辽东和康熙撤藩的决定迅速地在朝廷内外传开,吴三桂和耿精忠得到这个消息后,惶惶不可终日。原来,这三个藩王早就联合在一起了,这次尚可喜先提出回辽东就是他们想试探一下年幼的康熙皇帝,谁知道事情还成真了。他俩从来没有像尚可喜那样萌发过功成引退的想法。

然而,严酷的问题已摆在他们面前,要不要像尚可喜那样上书自请撤藩?要不,清廷是不会允许二藩继续存在的,待清廷逼令撤藩,自己反而会陷于被动;如自请撤藩,一旦清廷同意,权力丧尽,这又非所自愿,但也无可奈何。最后靖南王耿精忠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先上书奏请撤藩。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得悉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奏请解职东归时,早就派人送信告诉他的父亲,现在又获悉耿藩自请撤藩,赶忙写了一封信给吴三桂:“现在康熙皇帝看来要真的对付我们了,别看现在的皇帝年纪很小,但是很有心机,再加上孝庄太皇太后和明珠等一帮谋臣,我们要慎重对待了。是否要上书请求回辽东,请父亲马上决定。”

当吴三桂收到信时,也很难决定。他斟酌再三,他自恃是云贵边防的“长城”,势力强大,估计清廷还不敢动他。吴三桂在谋士的帮助下,还是像其他两位藩王一样,上书请求回辽东。

在紫禁城里,这时候康熙比智擒鳌拜那时候长了几岁,玄烨看起来更加像一个有作为的君主。这时候,贴身侍卫回报说有南方来的奏折。康熙眼前一亮说声:“好啊,终于来了,快快传明珠等人觐见。”不一会在康熙皇帝小小的书房内聚集了很多人,立即掀起了一场激烈争议。

以图海为代表的多数大臣认为不宜立即撤藩,唯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苏拜及塞克德等少数大臣则认为既然南方已经安定了,就应该立即撤藩。这时的目光就集中到了康熙皇帝的身上。

其实,康熙早有撤藩打算,便开口说道:“各位大臣不要忧虑,你们的心我都清楚,都是为了大清好。但是三藩每年都要消耗朝廷很多钱财,而且他们也有尾大不掉之势。我决定了同意吴三桂他们的请求,立即撤藩。”当康熙说完这些话,他长长地出了口气,他知道这个决定是很难下的,要面临很大的困难。

很快朝廷同意撤藩的消息传到了吴三桂的耳朵里,一听到这个命令吴三桂愕然气阻,顿时瘫软下来,呆若木鸡。他自恃凭着自己的汗马功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只要自请撤藩安插的奏疏一上,摆弄一下忠于清廷、并无异志的样子,就可以消释清廷对自己的疑虑,取得康熙信任,让他永镇云责,世袭藩封。他没有料到,康熙竟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弄假成真。

吴三桂在极度悲愤和慌乱中慢慢地缓过气来,他深感自己已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严酷的事实逼他须做出回答,要么顺从康熙意旨,撤藩安插;要么抗旨谋反,孤注一掷。他明白,军权与军队是他拥有权位、荣誉和财富的支柱。撤藩意味着解除他的兵权,剥夺了他为之苦苦经营的云贵这块藩地上所拥有的一切。他更怕一旦权力全失,他只得顺从清廷摆布,前途难以预料。这条路是吴三桂万万不愿走的。举兵反叛虽有顾虑,但是他的党羽遍布各省,而且清朝的开国老将大都先后死亡,康熙年轻,乳臭未干,本不足虑。他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可以作为内应。他愈想愈觉得自操必胜之券,于是选择了谋反的道路。他明里装作听命诏旨,暗地里开始笼络周围有实权的人。云南巡抚朱国治是他网罗的重点。

一天,吴三桂邀请朱国治来欣赏他的武器库。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势力,想拉拢朱国治。朱国治早就知道吴三桂的狼子野心,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朱国治接到吴三桂的邀请后,心想:“不如去吴三桂那里,把他羞辱一顿,虽死无憾了!”所以,他立刻前往,去参观武器库。

吴三桂的武器库里,兵器十分精良,还有许多他勾结沙俄,偷购的许多火枪、火药。吴三桂哈哈大笑,得意地说:“这些兵器,每一件都有来历。小王储存多年,也只是念旧之意。”朱国治说:“原来是这样。王爷当年东扫西荡,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兵器,都是当年上阵用过的?”吴三桂微笑说:“正是这样。小王一生经历数百战,出生入死,这个王位,那是拼命拼来的。”朱国治假装点点头,说:“当年王爷镇守山海关,不知用的是哪一件兵器?立的是哪一件大功?”

吴三桂一下子就变了脸色。他当年镇守山海关,是和满洲人打仗,立的功劳越大,杀的满洲人越多。朱国治问他这一句话,显然是讥刺他做了汉奸。一时之间,吴三桂的双手微微发抖,忍不住便要发作。朱国治又说:“听说明朝的永历皇帝,被王爷从云南一直追到缅甸,终于捉到,被王爷用弓弦绞死……”说完,他指着墙上的一张长弓问道:“不知道用的是不是这张弓?”吴三桂当年害死明朝永历皇帝,是为了向清朝表明,自己效忠清朝,绝无二心。

但是,对自己杀了明朝皇帝,在他的内心里,还是很内疚,并深以为耻。这件事,在王府里谁也不敢提起,没有想到朱国治竟当面揭了他的疮疤。他恼羞成怒,厉声说道:“你今天一再出言讽刺,是什么意思?”朱国治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说:“没有啊!本官怎么敢讥刺王爷?只是,本官曾听说,王爷绞死永历皇帝,是亲自下的手。弓弦吱吱吱地绞紧,永历皇帝唉唉唉地呻吟,王爷就哈哈大笑。很好,很好,王爷真是忠心得很哪!”吴三桂再也忍不住,霍地站起来,大声说:“来人,把他给我抓起来。拖下去!”朱国治仰天大笑,说:“吴三桂,你欺世盗名,时日已经不多了!”吴三桂气得大喊:“拖下去!拖下去!”朱国治被拖走了,吴三桂暴跳如雷,打折了一张桌子。

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集合部下官兵,扣留了朝廷使臣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叛清。为了稳定军心,他当众杀害了拒绝从叛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等。临刑前,朱国治仰天大笑。吴三桂冷笑着说:“朱国治,我已经决定带领义师,杀回燕京,保扶三太子复位,玄烨的日子不多了!”“吴三桂,你这奸贼!”朱国治气得破口大骂,“你逆天行事,欺世盗名,是猪狗不如的衣冠禽兽!”吴三桂气急败坏地喊道:“杀掉他!”

吴三桂慢慢坐回中军主帅的大椅中。恼怒、沮丧、困惑、疲倦一起袭上心头。三声大炮掠空而过,号角手把长长的号角高高仰起——“呜呜——”一阵悲凉鸣叫,空旷的群山回音袅袅。惨白的阳光下,冉冉升起一面明代黄龙旗,上头绣着“皇周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13个大字,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舞动。

操演场上,数万名士兵全穿上白衣白甲,把辫子散了,照着明代发式挽在头顶。可是,他们前额上剃过的头发却一时长不出来,有的发青,有的溜白,有的乱蓬蓬,略显得有些滑稽。

吴三桂走出殿堂,登上校台,亲自检阅了三军仪仗。三声炮响,朱国治那颗血淋淋的人头滚落在潮湿的草地上。这边,司仪官——吴三桂的女婿夏相国又高声赞礼说:“诸位将士,请静听大元帅讨清檄文!”吴三桂连忙清了清嗓子,双手捧着檄文登上校台,大声读道:“为了替明代皇帝报仇,我决定发兵讨伐,赶走满清鞑子……”

吴三桂的檄文是欺世盗名、充满谎言的伪作。当初,把清兵带进中原的是他,最后杀死明代永历皇帝的也是他。所以,檄文的内容,根本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吴三桂过去的所作所为,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年幼的康熙皇帝将要再次面临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