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5208500000008

第8章 重归故乡

这时的孔子已经10岁了。一天早上,徵在早早起来,把孔子唤来。她细细地帮孔子擦拭脸蛋,整理发束。

她已经决定把孔子送到自己的父亲颜襄家中,由他代为传授学术。父亲学问深厚,博通古今,相信一定可以指点孩子的学问,教导他成才。

徵在拿出连夜赶制的、最好的衣服,给孔子穿上,尽量让他很精神。然后自己对着古花的铜镜,开始梳妆打扮……自从丈夫离世,她已经好久没有认真打扮自己了,这些年来被迫离家,独立抚养孩子,艰辛劳苦,岁月无情,脸上早已爬满了沧桑的痕迹,昔日秀丽的头发也变得枯黄无光,隐隐夹杂着几条银丝。

没有鲜艳的胭脂,徵在就用花瓣捣碎,没有好看的发簪,她就用红绳把头发整齐地盘起。她要让自己尽量精神美丽,要让父亲知道自己这些年来都很好,不能让他心疼担忧,这样才不愧于孝道,不愧于为人子女。

她专心打扮,没有留意身旁。孔子正怔怔地望着母亲,没有答话,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母亲乌黑的长发中那几条特别明显的白丝,一滴热热的液体悄悄滴在了布鞋上,心头不知在想着什么……或许七分不舍,或许三分心疼。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好好侍奉自己的母亲,不让她再受苦受累!

一切安排妥当,徵在吩咐着16岁的孟皮先在家好好看守,然后带着孔子向家乡昌平乡起程赶去了。

兄弟俩握手道别时,孔子还把自己最喜欢的弹珠放到了孟皮手上,说是让他先保管着,以后回来再向他取回。孟皮爬上了小土坡,朝逐渐远去的孔子使劲地招手,目送两人直至消失在都城大道上……

半日行程,酷日炎炎。

母子俩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同时前往昌平的农夫,在他的帮助下,母子俩坐上了颠簸的牛车,一路急赶,终于在次日傍晚,来到了鲁城昌平。一别十栽,物易人非,两人重归当年的家乡,心里都有各自的感触。

敲开了宅门,颜家的老仆人张老探出了头,一眼望见徵在,有些眼熟,竟一时认不出眼前这个疲倦沧桑的农妇是谁。

徵在微笑道:“张大叔,我是徵在,爹还好么?”

张老一听,总算认出了是家里的五小姐,一边欢喜地把两人迎进了家中,一边朝庭院内呼道:“老爷,徵在小姐和仲尼少爷回来了!”

不多久,只见一个白发苍苍、身穿素袍、长眉须发、目色焦急的老人从后堂急步走出,望见了庭中的母子二人,霎时满目泪光。徵在抢先上前,躬身跪倒在颜襄跟前,深深叩拜,哽咽道:“父亲在上,不孝女儿颜徵在,多年没有侍候父亲左右,请受女儿一拜!”年小的孔子也跟随着母亲拜倒在地,神情恭敬。

颜襄连忙把徵在扶起,仔细看着这个昔日最疼爱的小女儿,不由得老泪纵横,缓缓道:“在儿,这些年来,你受苦了……”“爹,女儿没事,您看,我现在不是看您来了么?”徵在凝视着父亲的眼睛,微笑道。

颜襄叹息一声,喃喃道:“你可曾后悔过,当日下嫁孔家的决定……”

徵在没有多想,坚定地摇摇头,一双手不由得抚在了身旁仍保持着跪拜姿势的孔子的头上,答道:“女儿得夫君孔纥的照顾,夫君在世之时一直对我疼爱有加,而后又得丘儿如此贤子,心里已无他求,怎会后悔呢。”

颜襄这才注意到身旁的小外孙,连忙把孔子唤起来,细细凝看,慰心而笑:“好!好!我的丘儿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大了,呵呵……好外孙,怎么不起来让外公好好看看。”

孔子看着自己的外公,脸慈目祥,心中备感和蔼亲切,恭声回道:“外公刚刚只让娘起身,并没有叫我,我身为后辈,是应该等待长辈的叫唤的,不然就不合乎礼节了。”颜襄微微一震,目光闪烁,在孔子身上来回看了一个遍,眼中又是惊讶,又是欣慰,转过身来,对徵在道:“在儿,你比我会教孩子啊!”

徵在微微一笑,向父亲缓声道:“非也非也,这并不是女儿的功劳啊……”

于是徵在细细将这十年来的一切向父亲述说,从当日带儿远赴鲁都,到小孔子自学祭祀,勤奋好学,日夜习字,再到巧遇聃季,私塾上学……最后才道:“女儿今天归来,就是想拜托父亲您能收下丘儿,教他诗书礼乐,解他心中疑惑,导他成人成才。”

颜襄豁然一笑,喜道:“当然好!当然好!丘儿就留在我这儿吧……你的几个姐姐都远嫁他乡,近日正好把他们的几个孩子托付在此,丘儿与他们做伴,相信一定会很开心。”

徵在十分高兴,对父亲再三拜谢,心想终于将孩子托付在父亲这儿,再也不用担心了。

于是拜别了父亲和张老,孤身一人,回了曲阜城。

临别前,徵在唤来了孔子,抚摸着他的头,仔细地端详着,好久……什么也没说,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干瘪的馒头,放到了孔子手中,喃喃道:“外公这里什么都不缺,娘也不用牵挂什么了,这个镘头是娘亲手做的,你带在身上,好提醒自己,不忘百姓生活劳苦,不要贪享舒适安逸,要时刻切记别把学业放下,不要白费了我对你的期望。”

“娘……”孔子还想说着什么,却见徵在用手轻轻捂住他的嘴,摇了摇头,眼中尽是泪花。

古朴的颜家大门发出咯咬的声响,徐徐关上。母亲走了,孔子也开始了在外公颜襄家中三年的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