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5208500000013

第13章 茅下论礼

此时的孔子已经19岁了,他回到家中,看着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十几年的家宅,想起母亲对自己所有的爱护,想到她再也不能手把手教自己读书学习了,再也不能在烛光下给自己讲圣贤的故事了。睹物思情,不由得拿起了竽笛,吹起音乐,音调哀伤,凄美动人,在方圆百里悠悠传开……

有一个大夫名叫孟鳌(ao)子,当时已经病重在床。他听到孔子的事迹后,内心十分感动,赞叹孔子确实是一个人才,心想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学到孔子德才的一二就好了。

于是他把儿子孟懿(yi)子叫来,对他说:“我听说城里有一个叫孔丘的人,德才兼备,博通古今,知书达理,是当今少有的贤人,希望以后你能向他学习,好负起为官的重担。”孟懿子虽然冲动骄傲,但对父亲还是十分恭顺,于是答应下来。

不久之后,孟鳌子就因病而逝,孟懿子按照父亲的话,打算前去看看父亲生前夸奖的孔子到底有什么了不起。他想起自己的哥哥南宫适学识渊博,比自己聪慧得多,带上他应该可以借机羞辱一下孔子,于是邀请南宫适一同前行。

南宫适是孟懿子的哥哥,因为贤德而被父亲孟鳌子赐予南宫之姓,他早听说孔子的名声,见平日不学无术的弟弟邀请自己去拜访孔子,十分高兴。

这天天刚蒙蒙亮,一辆华丽的马车就停在了孔家简陋的茅屋前,引得好奇的邻里都前来看热闹。

孔子见有责客来访,马上起身相迎。南宫适与孟懿子下车拜见,见孔子身高九尺,面容伟岸,彬彬有礼。三人在茅房中分宾主坐下,南宫适先开口道:“久闻孔丘博通古今,才德兼备,我和弟弟此次前来,是想向先生请教礼道和在世为官之术,请先生赐教。”

孔子谦逊地说:“好说。”

孟懿子抢先问道:“我听说先生你主张以礼治天下,请问礼是什么呢?”

孔子想了想,缓缓道:“礼,是常道,只要有人,就需要礼。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夫是夫,妻是妻,师是师,徒是徒……尊卑有道,长幼有序,天下才能不乱。如果失去礼,臣子就会不服从君王,子女就会不孝顺父母,弟子就会不尊敬老师,夫妻就会不互相爱戴……那么国家肯定会灭亡的了。所以说,礼,就是天下太平、天地运转所必需的真理和法则。”孔子这段话语的含义,本是出自当年母亲徵在对聃季所说的一番话,现在故人之言出自己口中,难免思念起亲人来。

南宫适听了孔子说的话,心中十分赞同,高兴地又道:

“礼道如此广阔精深,我们又该如何去研究呢?请先生指点。”孔子说:“六礼,分为成年之时的冠礼,嫁娶之时的婚礼,亲人离世的丧礼,节日祭祀的祭礼,款待亲友的酒礼,君臣互见的见礼,是当年周公所传。然而其实礼者,重情,不重形式,不管是什么礼,最重要的是一颗恭敬赤诚的真心,尤其是对父母的祭礼,更是尤为重要!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但综合起来,也都是重在一个‘心’字。像一个人,真的需要戴帽子时,才去戴,不要因他人的原因而去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

对面的南宫适和孟懿子都陷入了沉思,仿佛在细细琢磨着孔子的话语。良久,南宫适眼神一亮,恭敬作揖道;“先生所言甚是,只是生在这诸侯纷争的乱世,太多人,太多事,都身不由己,不知应如何取舍呢?”

孔子想了想,正色道:“关于如何取舍,孔丘入世未深,才学有限,不能作答。但孔丘认为,人生在世,要无愧于天地,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三思、四恕’。”

南宫适连忙起身请教:“愿听先生教诲!”

孔子微笑着说:“一思,年轻时不勤奋学习,长大了对父母、人民、国家,甚至于对妻儿都没有能力照养;二思,是有学问后不去教导别人,害怕辛苦而不把圣贤的知识传授后世,对世间真道没有贡献,死后没有人记得他;三思,是富有时不去施舍有需要的人,有能力时不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等到自己穷了和需要帮助时,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三思了。”

南宫适听得正悦,连忙又道:“‘四恕’呢?”

“所谓‘四恕’,一是要侍奉国君,二是要孝敬母亲,三是恭敬兄长,四是帮助朋友”……

三人闭门论礼,一谈就是一整天,从礼道的典故,到为人处世的态度,再到鲁国未来的命运。孟懿子心中感慨颇多,对他来说,孔子的这一席话,教会了自己太多。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交代自己要向孔丘学习的遗愿,那是父亲的苦口良言啊。可先人已逝,自己已不能再侍奉父亲了。

直到傍晚,孟皮夫妇归家,三人才知道已经日落西山,三人连午饭都忘记吃了。

于是南宫适二人起身告别,再三言谢,说他日一定要再登门拜访,聆听教诲。孟懿子更是一改来时傲慢的态度,对孔子躬身作揖,邀请孔子择曰来府中相聚,再请教学问。孔子——回礼,站立在茅房前,目送二人的马车渐渐离开……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知识和德学,令身旁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他的一言一语,无不渗透出圣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