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5208500000012

第12章 徵在离世

平静的日子没能过多久,这年秋天,徵在的咳嗽越来越严重,有时一咳就是一大摊血迹,在床上直不起腰来。来看病的大夫说,这是多年积劳于心、肺虚脾弱的症状,除了用大补之药长期调养之外,几乎没有办法医治。

孔子看着母亲一日日消瘦虚弱,心里是万分痛苦。他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点替母亲分担生活的苦累,又恨自己为什么一直忽略了母亲这些年来为了自己日夜操劳的身体。

没有足够的钱去买补药,孔子就独自到荒山去采摘,悬崖上的灵芝、黄土中的野参,都被孔子……采回家中,熬成一锅锅的汤水,让徵在服下。他四处给人打工,打更倒粪,不论责贱,都认真工作,将赚得的钱给母亲添了一床厚厚的棉被,更请了城中一些有名的大夫前来给母亲看病。

然而医药、大夫也没能让徵在的病情好转,不久之后,徵在双目失明,陷入了病危之中。17岁的孔子跪伏在母亲身旁,双目红肿,几夜未睡……

徵在听在耳中,疼在心里,她用最后的力气抬起了枯黄的手,在孔子的头上摸了三遍,道:“丘儿,不要悲伤……娘没事,好着呢……从前,眼睛能看到东西,可见不到光明,见到的,都是世上浑浊的黑暗,人心的自私和贪婪……现在这样,看不清是非,望不到争吵,心里倒清静了……”她似乎还想说些什么,突然一阵咳嗽,痛苦地呻吟起来。

孔子连忙扶起母亲,替她捶捶背部,心里是一阵难过,想到母亲自从自己出生,到父亲离世以来,没有享过半点福、一天乐,总是日夜操劳着,损耗着自己的生命来换得自己健康地成长,不禁暗暗祈祷神灵,希望能代替母亲生病。

徵在的脸色由红变白,呼吸开始急促,她突然不知哪来的力气,从床底的泥灰下掏出一个染满灰尘的木匣,吃力地放到孔子手中。孔子疑惑地将木匣打开,里面是一个用丝绢包着的东西,解开一看,一个古朴精致的小鼎出现在眼前。徵在缓过气来,徐徐道:“读……鼎上铭文!”

孔子连忙捧起鼎来,仔细察看,只见小鼎旁侧歪斜地刻着:“一命而倭,再命而伛(yu),三命而俯,循墙而走,莫余敢侮。饘(zhan)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徵在认真地听着孔子读完,空洞的双眼仿佛在微微闪烁,道:“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孔子点点头:“这是说,每次受到他人委托、他人提携、他人帮助时,待人都越来越恭敬,低头弯腰,从不骄傲,小心翼翼地谨慎做人,谁也不会侮慢。于是用这个鼎来煮粥充饥,时刻警醒自己。”

徵在点点头,仿佛看到了丈夫孔纥昔日的形象,喃喃道:“你的祖先,都是宋国的贵族,因为逃避战乱,迁居鲁地。七代祖先正考父,曾辅佐宋国戴、武、宣三公,谦恭俭朴,仁义德行,《诗经》中的《商颂》就是他和周公一起拟定的,这个铜鼎由他传下至你的父亲,现在,我就代你父亲,传给你了……”

孔子听着母亲给自己讲述先辈们的德行和事迹,心里认真地思索着,将它们牢记在心。徵在用尽最后的力气,一字一句,从齿间挤出:“丘儿记住,不要辱没先人,要成大器,要做一个高贵有德行的人!”

孔子默默点着头,蓦然惊起,才发现身旁的母亲早已垂下了纤细虚弱的手臂,双目紧闭,永远离开了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原来,刚才不过是徵在回光返照而已。

孔子失声痛哭,紧紧握住徵在的手,放声大哭:“娘!娘!您再看我一眼,再看丘儿一眼……”

然而,徵在永远闭上了双目,闭上了早就想闭上、却为了孩子而努力生存下来的双目,离开了这个浑浊的世间。她再也不能像儿时那样唱着动听的歌谣哄两个孩子入睡,也再不会用手抚摩着孔子的头顶,微笑地鼓励着他。

孔子母亲,颜徵在,年轻时就嫁给孔纥,诞下仲尼,15年来恪守妇道,为了育儿成才,呕心沥血,累出一头白发,终于在公元前535年,34岁的那天,离开了纷纷扰扰的人世。

后世宋真宗于公元1008年追封徵在为“国公太夫人”;元文宗于公元1331年追封徵在为“启圣王夫人”。

孔子领着送殡的队伍,在曼父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防山之上,孔纥的坟前。

孔子一见父亲的坟墓,悲从中来,又是一跪,叩拜道:“父亲在上,孩儿孔丘,愧对祖恩……如今母亲亦逝,孩儿遵照礼道,为你俩合葬。”然后与众人合力,一起将徵在埋到了孔纥的坟旁。

至此,这对圣人父母,勇将贤妻,终于能相聚在一起,在天国默默祝福,保佑着孔子了……

葬礼结束后,孔子对前来送殡的众人深深鞠躬,再三拜谢。然后在孔纥和徵在的坟旁不远处,搭起了一个简陋的木屋,决定在此守孝三年,以尽父母生育养育教导之恩。

从此之后,在防山上,孔子每日早起,在父母坟前礼拜,恭敬守孝,悲时奏乐抒情,闲时闻鸡起舞。曼父母子和平日友好的乡邻,每到祭祀之日都会前来拜祭,顺便探望孔子。孟皮更是隔三差五就跑上山来,给弟弟送去衣食。

三年之中,每当遇上风雨,孔子就手顶草席覆盖在墓碑之上。杂草丛生,孔子就用手一根根拔除。日月不改,风雨不断。

风雨迢迢,春夏将至,防山之上终于迎来了孔子守孝后的第三个春天。守孝期至,孔子应该下山入世,不负母恩,宣扬德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