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30

第30章 决战1919年

1919年,是苏俄处于最危险的一年,也是同国内外敌人决战的一年。由于列宁及时地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创建了“共产国际”,为苏俄反击国内外敌人,创造了一定的内外环境,苏俄终于在这一年的决战中取得了胜利。

1919年夏季,西方列强在同年春季组织的第一次进攻失败后,又组织了第二次更强大的攻势。

这一次的战略计划是:邓尼金从南方;波兰从西方;尤登尼奇从西北围攻彼得格勒。进攻的主战场在南方,主力是邓尼金统帅的15万白卫军。邓尼金从协约国,特别是从英国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当时任英国政府大臣的丘吉尔说:“我们大英帝国给了邓尼金主要的帮助。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和黑海,把25万支步枪、200门大炮、30辆坦克,以及其他军用物资和弹药运给了他。还派去了几百名英国教官、军事顾问、技术专家、飞行员帮助他训练、组织进攻苏俄的军队。”

有了西方列强的援助,邓尼金的气焰十分嚣张。他自恃(shi)兵多将广、装备精良,从1919年5月就开始发起进攻。当时的红军主力还在东线,由于负责指挥东、南两线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战略部署上发生分歧,迟迟不能组织有效反击,使得邓尼金的进攻频频得手。

到夏季,邓尼金抢先占领了库班、捷列克、克里米亚、顿巴斯、察里津以及德聂伯河左岸地区。接着,攻占了哈尔科夫、叶卡特林诺斯拉夫、敖德萨。之后,又向北推进,于8月31日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彼特留拉的军队会合,夺取了基辅09月20日,攻下了库尔斯克;10月6E1,控制了沃龙涅什和唐波夫省的一部分;10月13日,进占奥廖尔,直逼图拉省。这时,他离莫斯科前线只有150俄里(1俄里约等于1.5千米)。同一时刻,尤登尼奇的白卫军抢夺了亚姆堡、加齐那、红村,距离彼得格勒不至,120俄里。

当时任共产国际委员、荷兰的共产党员路特格斯在描述苏俄的危急形势时说:“那天,是我动身回国的日子,我在清晨3点应约到列宁那里,和他作临行前的最后一次谈话。这时,奥廖尔正受到邓尼金的威胁,形势极为险恶。在我们谈话时,列宁还不断地去接听电话,同前线联系。他告诉我说,‘假如你在路上听到图拉失守的消息,首都莫斯科就保不住了。你可以告诉我们的外国同志,说我们也许不得不向乌拉尔转移了’。”

苏维埃俄国除了被武装的敌人紧紧包围以外,还受到来自内部敌人的威胁。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地主、资产阶级正在酝酿暴动,开始挑选新政府成员,以取代苏维埃政权。在危急的形势下,反革命分子弹冠相庆。四处散布谣言:“彼得格勒失陷了!”“邓尼金将军的部队已逼近莫斯科近郊啦!”

在这危急时刻,列宁于10月15日主持召开了布尔什维克政治局会议,研究反击敌人的战略计划。会上出现了两种意见:负责南线指挥的托洛茨基提出,红军主力应该越过顿河草原,直捣诺沃罗西斯克,切断外国干涉军从黑海登陆、增援邓尼金的部队,以达到孤立和聚歼邓尼金的目的。负责东线指挥的斯大林主张,红军主力应通过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煤田(顿巴斯),去攻击罗斯托夫。因为红军所经之处都是同情苏维埃政权的人,我们可以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夺取南方铁路网的控制权,取得煤矿,把邓尼金拦腰截断,将其分割歼灭。

列宁仔细倾听了双方的意见,认为托洛茨基的计划有不少合理之处,但是,用红军主力同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外国干涉军直接对抗,可能损失太大,延误歼灭邓尼金的时间。权衡再三,列宁采纳了斯大林的战役计划。

但是,列宁知道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两人一向不和,在许多问题上常发生激烈争论。列宁担心:如果把托洛茨基留在南线的指挥岗位上,可能会因为他没有深刻领会斯大林制定的战略计划,而难以准确执行;另一方面,既然战略计划是由斯大林提出的,却不派他去组织实施,他能全力配合托洛茨基吗?对此,列宁没有把握。因此他提请中央委员会,免去托洛茨基的职位,改派他去负责北线红军的指挥。同时委派斯大林接替托洛茨基的职务。

在确定了红军的主攻方向以后,列宁向全国人民呼吁“大家都去同邓尼金做斗争”,提出把国家的一切力量都用于前线。尤其是共产党员要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地去同白卫军战斗。为此,他以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起了一个“征收党员周活动”,吸收大批最优秀的工人入党,把那些混入党内的、意志不坚定的、贪生怕死的人清除出党。他说:“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凡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一定是最优秀的布尔什维克。而把那些动摇分子、投敌变节者、野心家、阴谋家清除出党,不仅无损于党的形象,反而会使党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利于战胜白卫军。”

在“征收党员周”活动中,几十万工人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入布尔什维克,到1920年春,党的实力已经增加了30倍。这些工人优秀分子入党后,争先恐后地报名上前线,源源不断地补充了红军的战斗减员。他们在前线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保证了苏俄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在列宁的正确领导、指挥和协调下,前线的局势很快发生了转变。

根据列宁的作战部署,南线红军在斯大林的指挥下,以哈尔科夫、顿巴斯、罗斯托夫为突破口,首先击溃了邓尼金的精锐部队——“志愿军”。10月下旬,陆续夺取了奥廖尔和沃龙涅什,解除了邓尼金对莫斯科的威胁。11月18日,邓尼金被赶出了库尔斯克。从12月起,南线红军发起总攻,布琼尼率领的第一骑兵师,一马当先,如风卷残云,横扫邓尼金的白卫军,先后攻克了哈尔科夫、基辅、察里津、诺沃切尔卡斯克、罗斯托夫、波尔塔瓦、吉夫、叶卡特琳娜堡。邓尼金率残部,分两股向克里米亚和高加索方向逃窜。红军乘胜追击,于1920年3月将其主力歼灭。邓尼金的余孽(nie)逃至黑海南岸地区。至此,白卫军被从乌克兰清除,整个南部地区重新被红军控制。

在南线红军向邓尼金发起反攻的时候,西北战线的红军在托洛茨基等人的指挥下,也粉碎了尤登尼奇的白卫军对彼得格勒的第二次进犯。10月至11月间,把尤登尼奇的残部赶到了爱沙尼亚境内。

至此,西北战线红军取得了反击白卫军的重大胜利。同一时刻,东线红军也在向前急速推进。1919年11月间,红军收复了鄂木斯克,随后夺回了诺沃尼古拉耶夫斯克。12月,红军俘获了高尔察克的军R6万人,高尔察克被生擒,于1920年2月7日在伊尔库茨克被枪决。西伯利亚的白卫军被肃清了,苏维埃在西伯利亚的政权全部重新建立起来。

1919年年底,由于红军得到了在白卫军后方活动的工农游击队的帮助,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同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政府在苏俄红军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向苏维埃政府求和。这样,俄国境内威胁苏维埃政权存亡的白卫军势力基本被消灭。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解除了对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封锁。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国内外战争的胜利。

1920年春,苏维埃俄国在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后,很快又被西方列强的第三次进攻所打断。这次进攻的主力是波兰军队,以及在苏俄南方重新集结起来的弗兰格尔的白卫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曾受沙皇俄国“保护”的波兰获得独立,成立了以民族主义者比苏茨基为首的波兰政府。苏维埃俄国立即给予承认。但是,比苏茨基政府却坚持要求苏俄政府归还历史上曾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部分土地,遭到了苏维埃政府的拒绝。

于是,比苏茨基政府便决定出动军队,向苏俄发动进攻。波兰军队敢于同苏俄红军对抗,是因为有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法国作“坚强后盾”。苏波战争打响后,英国首相寇松立即照会苏俄政府,要求它必须向波兰让步,否则,英国将出兵。同时还派遣英国舰队在苏俄沿海游弋,要挟红军停止对弗兰格尔的白卫军采取“军事行动”。

法国在1920年给了波兰军队10个师的武器装备。而美国对波兰的军事援助则更为慷慨。从1920年年初到同年6月,美国就给了波兰政府2万挺机枪、200多辆装甲车、300架飞机、200万套军服、400万双军靴等。

有了西方列强的撑腰,波兰政府出动了74万大军,于4月26日侵入乌克兰。在短时期内,波兰军队攻占了乌克兰的日托米尔、别尔迪契夫、莫吉廖夫和基辅等战略要地。苏维埃政权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5月11日,列宁以苏俄政府的名义,再次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23日,列宁又以俄共(布)中央的名义发表《波兰战线和我们的任务》的呼吁书,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奋起抵抗西方列强和波兰对苏维埃俄国的入侵。他说:“战争已经在西线开始了,我们只有拿出全部力量,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战争就是战争,不论在后方,或者在什么非军事岗位上,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打赢这场战争的义务。”

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被动员起来了。赫赫有名的布琼尼骑兵军团,令敌人闻之丧胆的恰巴耶夫(又名夏伯阳)第25师,奉列宁之命迅速从顿河、乌拉尔地区,分两路开赴西线作战。在苏俄红军的猛攻下,进犯苏俄的波兰军队很快就从乌克兰溃逃了。

1920年夏季,红军开始在波兰战线上发动总攻。经过激战,红军顺利地挺进了波兰。8月中旬,红军先头部队已兵临波兰首都华沙城下。然而此时,红军在战略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由于它在向华沙的推进中,速度太快,造成战线过长,远离后方,缺乏后续部队的增援和后勤的保障,无法巩固既得的阵地,终于导致红军先头部队被波兰军队包围,损失严重。红军不得不从华沙撤回国内。

列宁意识到,红军已精疲力竭,国家再也无力进行长期战争,于是他在中央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提议,“立刻同波兰议和,甚至在不太有利的条件下议和,”然后集中一切力量肃清弗兰格尔的白卫军。

列宁的建议被通过了。波兰也深知无力再同苏俄打下去,因此当苏俄提出停战议和时,当1即表示同意,并于1920年10月就停战的条件同苏俄政府达成了初步协议。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同波兰政府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正式缔结了和约。至此,苏波战争结束。

苏波战争结束后,列宁又把从波兰撤回国内的红军调往南线,清剿弗兰格尔的白卫军。南线红军在著名将领米·瓦·伏龙芝的指挥下,经过数月苦战,把这股白卫军撵到克里米亚半岛。

1920年11月初,红军发动了彼列科普战役,一举歼灭了弗兰格尔的残部。弗兰格尔如丧家之犬,逃到了国外。红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1920年11月16日,伏龙芝电告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克里米亚半岛今天被我们解放南线战事已告结束!”

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党和政府取得国内战争的辉煌胜利,震撼了当时的整个世界。它有力地证明:红色苏维埃政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苏维埃政府主席、工农红军的统帅,是当之无愧的。

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苏维埃共和国胜利了。列宁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投入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