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29

第29章 “战时共产主义”

在国内战争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要面对两大敌人:一是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一是饥荒。所谓饥荒,就是全国上下都没有饭吃,都在饿肚子。“饥荒”这个敌人要比武装的敌人更可怕、更难对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是欧洲的产粮大户。它每年向欧洲国家出口大批粮食。世界大战和接下来的内战,使苏维埃俄国的大片土地荒芜,粮食奇缺。早在1917年年初,俄国就闹饥荒了。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人民推翻,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解决席卷全国的饥荒问题。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颁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给农民,着手解决饥荒问题。因为内战的爆发,恢复农业生产被迫中断了,致使饥荒在全国继续蔓延。

1918年1月,彼得格勒还有200万吨存粮。2月,仓库里的粮食和饲料总共只剩下4000多吨。

这对于拥有240万人的大城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1918年春,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的面包供应量仅为120克,后来又减少到50克。到了夏天,这两个城市的工人有时接连几天也吃不上一块面包。

富农虽然有部分存粮,但是他们对苏维埃政权心怀不满,拒绝向国家出售粮食。有些投机商在黑市上趁机哄抬粮价,发国难财,使得缺粮问题更加严重。为解决粮食问题,列宁亲自主持粮食供应事务。他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粮食有没有运到莫斯科、彼得格勒和其他工业中心区。他经常给负责从南俄地区调运粮食的斯大林打电话、拍电报、催问粮食调运情况。他在给斯大林的一份加急电报中说:“至于粮食,应该说,今天无论在彼得格勒或莫斯科,都一点也没有配发。情况很糟。告诉我,能否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因为我们除了找你之外,别无他法。在雅罗斯拉夫的白卫军叛变已被扑灭。辛比尔斯克则被白卫军或捷克军队攻陷。等待你的回音!”

“北高加索有大宗粮食,但交通被敌人切断,无法北运。在线路未修复之前,粮食是无法运去的。已经派了武装运粮队到萨马拉和萨拉托夫省,但是在几天内我们还没法给你们送粮食。我们希望在10天内,修复线路。想办法坚持一下吧!列宁同志,我想,一星期之内,情况会好转的。”斯大林回电说。

“一个星期太长,因为我们这里快挺不住了!凡是可以吃的东西,只要有,请火速运来,越快越好!”列宁在接到斯大林的电报以后,又回电说。

面对紧迫的粮食问题,列宁和布什维克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多数委员提出,在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必须采取极端的措施搞到粮食。否则,前线的红军就无法打仗,后方的人们就不能生产,厂矿、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就不能运转,整个国家将陷于瘫痪,苏维埃政权将自行垮台。

1918年7月29日,列宁根据中央委员会多数委员的意见,召开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工会委员会联席会议。他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党号召人民,掀起一场规模巨大的下乡征粮运动,拿出你们全部的力量向反革命分子发动军事进攻,‘不是胜利,就是灭亡’——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口号!”

在秋天的收获季节里,为了能征购到粮食,列宁指示粮食人民委员部:“既然事情已经弄到战争的地步,那么,整个国内生活就应该服从于战争,对于这一点不容有丝毫的动摇。目前你们应该火速派遣粮食收集队、收割队到产粮区,尽量携带脱谷机和粮食晒干器具,把能够收到的余粮,尽可能地收得一干二净,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尽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但是饥荒问题仍然不能解决,以致严重地影响了前线红军的作战,后方工人的生产。许多工厂、矿山由于饥饿而被迫停工,甚至为前线生产武器装备的军工部门也无法正常开工。

于是,列宁决定采取进一步措施。9月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他亲自出席,坚决要求会议通过决议:“把全国变为军营,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转入战时轨道。”

所谓战时轨道,就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把苏维埃俄国变成一个大兵营,凡是苏俄的公民,都是这座兵营里的军人。每个军人都得服从指挥,一切按照命令行事。若违反军令,将按军法处置。

根据这条原则,公民除可以拥有小件物品以外,其余一切财产。包括工厂、矿山、水源、土地、作坊、店铺以及土地上所生长的物产,尤其是粮食都属于国家所有,统一由国家管理和经营,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能私自占用。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的买卖,如粮食、大米、面粉、饲料、砂糖、砂糖制品、茶叶、食盐、肉类、海鱼、植物油、动物脂肪、马铃薯、火柴、肥皂、牙刷、牙膏、锅碗瓢盆、家具、靴鞋、布匹、交通车辆等,统一由政府办理,私人不得经营。

由于货币已贬值到一文不值的地步,许多人把整袋的卢布背回家糊墙、做窗户纸或用来烤火。这种情况,使列宁和苏俄政府开始考虑取消货币的问题。办法是,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物品,不用货币购买,而用实物交换。职工和干部的工资,不用货币发放,改发实物券。参加劳动的人,负责人发给他一纸证明。再凭这张证明去领取要发的东西。

1919年3月末,人民委员会还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其中规定,各级政府须建立统一的物资分配机关,组建城乡统一的“消费公社”,各地的商店要交给消费公社管理;应把每个居民编到公社的某个分配站,凭证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儿童上幼儿园、学校,居民坐公共交通工具、去洗澡堂、理发店等,都不用花钱。到了下半年,公共食堂又开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盛行起来。居民不用在家做饭,可以到消费公社开办的食堂里免费用餐。

列宁把这些做法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全体居民必须在这种政策下生活。当然,这是在战争年代被迫采取的,也是最难推行的政策。

为了搞到粮食,人民委员会被迫发布了关于采购食品的命令。根据这项命令,从机关、工厂和学校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武装征粮队和抢收队,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配备步枪和机枪,在军队的配合下,到乡下强行“征收余粮”。说是“余粮”,实际上是农民仅能维持生存的必要口粮。特别是对富农采取的措施更为严厉,若发现不如数交粮或隐瞒不报,或故意藏匿(ni)者,轻则当场没收,重则剥夺其人身自由。若有胆敢以武力反抗者,就地正法。

1919年春,由铁路工人倡议,在莫斯科组织了第一次“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工人们为了帮助国家,利用工余时间,不要工资,自愿工作。列宁立刻抓住了工人们提出的这一倡议,在党的会议和莫斯科群众集会上说:“‘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创举’。因为在‘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里,工人阶级代表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劳动组织。这是‘苏俄共产主义’的真正开始。”

根据这个论点,列宁打算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作为一项制度推行下去。这项制度规定:凡有劳动能力者,应不计报酬参加劳动,再由政府直接配给劳动者一切生活日用品,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者,除“不得食”以外,还要对他实行惩罚,直至判处徒刑。

为了推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列宁身体力行,在1920年“五一”节那天,他亲自同克里姆林宫军事学院的学员一起清扫克里姆林宫前的广场。曾和他一起劳动的一个学员追述说:这时,我们看到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穿着一件旧上衣,戴着一顶鸭舌帽,眼睛里闪着喜悦的目光。

“我来听你们的指挥。”列宁像军人一样挺直了身子,向指挥员报告说,“请接受我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

“请站在右边。”指挥员说。这时,克里姆林宫塔顶上的自鸣钟响起了洪亮的报时声,管乐队也奏起了音乐。指挥员命令一下,大家开始劳动。晴朗的天空,欢快的笑声,大家同列宁一块儿干活,格外地高兴。圆木很沉,六个人抬一根,大家注意到列宁一直抬着圆木最粗的一头。

“这不行,列宁同志,我们不能让您抬这么重的东西,会把您累坏的。”和他抬一根圆木的学员说。

“怎么,你们能抬,我为什么就不能抬?”列宁说着,又抬起了一根。

“您最好还是走开吧,列宁同志,没有您,我们照样能把这里的活儿干完。”一个学员在旁边劝说着。

“不,不,你们别逼我走。反正我不离开。”列宁直摇头,说,“要知道,今天全国的工人都在参加义务劳动,我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怎能袖手旁观呢?”

“还有那么重要的工作在等着您呢!”另一个学员说。

“今天的工作最重要。因为这是‘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共产主义制度的一种尝试;是令人最开心的事情。”列宁边说边擦着汗。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内战爆发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及时地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转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城市工人和红军最低限度的口粮和对武器装备的需要,从而为最终战胜国内外武装的敌人奠定了物质基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苏俄取得内战的胜利是一个功劳。但是列宁说,这个功劳是有限度的,是在国内战争时期被迫采取的应急措施。但是,如果把它运用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和平建设,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在内战结束后,列宁改变了这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