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21

第21章 重返激荡的俄国

其实,列宁并非反对一切战争。他反对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要通过揭露这场战争的性质,说明战争给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人民认清沙皇政府的本质,激起人民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把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引上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轨道。

所以,早在1914年9月中旬,在伯尔尼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领成员会议上,列宁就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从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立场看,我们在反对这场战争的同时,绝不要忘记反对沙皇主制度,不要忘记为在俄国建立共和制度而斗争。斗争的最好形式是,不给政府发动对外战争以任何形式的支持,促使沙皇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然后,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这是俄国革命胜利必不可少的前奏。”

之后,列宁又多次在党内外各种会议上反复提出关于“不给沙皇政府以任何形式的支持”、“促使沙皇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口号。

在列宁的这些理论和口号的指引下,布尔什维克党的各级组织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火热的反战运动中。在后方,他们不畏沙皇警察当局的镇压,印发传单,举行集会,发表街头演讲,宣传反战思想;在前线,深入士兵中间,建立党的地下组织,向士兵们宣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号召士兵们不为发动战争的资本家和地主充当炮灰,要他们掉转枪口,对准本国的政府。布尔什维克党员还不顾反动军官的威胁,深入前线士兵中间,鼓动他们和交战国的士兵举行联欢。

经过布尔什维克党的广泛宣传和动员,列宁关于变帝国主义战争为革命战争的思想,成了俄国人民反对战争、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斗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正在铺天盖地向俄国专制制度袭来。

为了利用苏黎世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进行研究与写作,列宁夫妇于1916年2月,由瑞士伯尔尼迁居苏黎世。

在图书馆附近有一条叫做明镜巷的小胡同,是社会底层的贫困居民聚居的地方。列宁夫妇在那里向鞋匠卡梅雷租了一间简陋(lou)的房子住下。房子又阴暗,又古老,虽然屋内有两扇窗子,但光线仍然相当昏暗,大白天也得点上一盏小煤油灯。房东是一个工人家庭,具有革命情绪,斥责帝国主义大战。用同样的房租钱也许可以租到一个好得多的房间,可是,列宁夫妇很看重这家房东。有一次,大家聚集在煤气炉旁边议论天下大事,房东卡梅雷太太愤怒地喊道:“士兵们应当掉转枪口去反对自己的政府。”列宁对此大为赞赏,从此以后,他甚至连换房的话也不愿意听了。

这儿的环境虽然差一点,但离藏书丰富的中央图书馆较近。从明镜巷出来,穿过一条用石头铺砌的斜坡小巷,便到了图书馆的大门。每天上午9时图书馆一开门,列宁夫妇便走进阅览厅。在临街一角的座位上,列宁全神贯注地投入研究和写作,克鲁普斯卡娅则把列宁做了记号的书刊内容摘抄、整理。中午12点回家,简单就餐后又回到图书馆,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闭馆。列宁参考和利用了俄、德、法、英及其他文字的146本书和232篇论文,每一本论述帝国主义问题的专著,或发表在欧洲报刊上的那些比较重要的讨论帝国主义问题的文章,他都没有忽略过。他做的摘录、纲要、短评、表式的笔记有20来本。列宁为他的这本专著定名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巨著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续,科学地总结了从《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次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矛盾,得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科学结论。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正浓。俄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沙皇强征1500万青壮年当兵,送往前线。工业资本家大发军火财,民用商品生产严重不足,农业萎(wei)缩,粮食减产,物价高涨,老百姓苦不堪言。专制政府在前线连吃败仗,工人罢工风起云涌,士兵反战此伏彼起,农民也纷纷揭竿而起。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俄国,有力地冲击着沙皇制度的根基。

2月22日,首都彼得格勒(1914年之前称为彼得堡,1924年之后称为列宁格勒)普梯洛夫工厂罢工,继而波及全市,有24万工人罢工,他们打着“要面包!”“打倒沙皇!”和“打倒战争!”的牌子,在街头示威游行。专制政府越是摇摇欲坠就越是残暴专横。沙皇政府调集军队进行血腥镇压。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布尔什维克决心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人民武装起义还击反动派的残暴镇压。

1917年俄历2月27日,武装起义的工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冲破军警的防线,向市中心的纳瓦尔广场挺进。沃尔斯基军团有一部分士兵起义,接着其他军团士兵起来响应。群众在配备有机枪的士兵(甚至还有装甲车)的帮助下,攻打军营,占领武器库,摧毁警察总部,释放监狱里的犯人,特别是政治犯。卫戍部队彻底瓦解,六万多名士兵同工人们汇合在一起。沙皇的大臣被捕,关押在保罗要塞监狱。

尼古拉二世获悉他的政府大臣被工人和士兵逮捕,下令从前线调集军队回城镇压,结果他发现部队拒绝执行命令,有的甚至倒戈起义。沙皇见大势已去,便带领残部从海军大厦仓皇逃走。出逃前,他以自己和他的儿子兼继承人(已病入膏肓)的名义让位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爵。由于充分认识到罗曼诺夫王朝不得人心,这个大公爵第二天宣布拒绝接受皇位。

彼得格勒的二月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统治俄国长达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被推翻了。

侨居瑞士的列宁获悉俄国二月革命的喜讯,便急于回国。他逢人便说:“在这样的时候,待在这里,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折磨。”无奈当时正值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国严密封锁边界。怎样才能安全地返回祖国?取道英国和法国,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英、法政府不会让革命者过境;搞一张跟自己相貌相似的瑞典人的护照,冒名顶替经瑞典回国倒是个不错的办法,但不会说瑞典话是个障碍,装个哑巴,又容易露出马脚。最后,列宁同意以释放被拘留在俄国的德奥战俘为条件,换取德国政府同意俄国侨民取道德国返回祖国的建议。当时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愿意让列宁等流亡国外的革命者回国,因此不予表态,拒绝交换。但作为敌对国的德国政府则认为,让这批侨居国外的国际主义者回去,就会促使俄国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结果对自己有利。最终德国政府作了让步,同意列宁等侨民取道德国回国,条件是这些侨民回国后有责任在俄国展开鼓动工作,争取放出与归国侨民同等数目的被拘留的奥地利人和德国人。

3月27日,在齐林格大厦饭店,午饭后就要起程回国的政治侨民和继续留在瑞士的政治侨民举行了告别会。临行前,列宁亲手将他的一个剩有五个法郎和五个生丁的存折交给了苏黎世支部成员,要求将这些存款取出作为他自己和克鲁普斯卡娅4月份应缴纳的党费。“请原谅,这一委托给您增添了麻烦。”列宁抱歉地微笑着说,并与同志们握手告别。

列宁和第一批侨民共32人,其中多数是布尔什维克,登上了返回祖国的列车。

俄国的敌人和西欧的敌人,借这件事制造各种谣言诽谤列宁。但在列宁看来。这件事很简单,他一心要回祖国,而其他道路全被封锁无法通行;而在俄国进行鼓动则是自己的职责,争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自己活动的目的。至于德国资产阶级是怎样打算的,布尔什维克很少关心,列宁深信,群众不会相信谣言。而会跟着自己走的。一个月之后,有二百多个侨民也取道德国回到了俄国。

4月3日晚间,彼得格勒的“芬兰车站”广场和附近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工人、士兵和水兵高唱着革命歌曲,手擎燃烧着的火炬和写着“向列宁致敬!”的横幅,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打着红旗的人流还是络绎不绝,广场上停着一辆装甲车,道路两旁由男女工人担任警卫,探照灯的皎洁光束划破夜空,照亮了车站广场二人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扬,在急切地等待着自己领袖的归来。

11时10分,列宁乘坐的列车驶进站台,车站立刻沸腾起来了。仪仗队奏起了《马赛曲》,人们欢呼雀跃,不停地挥舞着自己的帽子。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列宁刚刚走下车厢的阶梯,工人们就立刻把自己的领袖高高地举起来。穿过人群,一直举到过去专供沙皇休息的车站大厅,列宁在这里第一次向彼得格勒的无产阶级致以革命的敬礼:列宁走上月台时,一位大尉走到列宁的面前,立正向他报告。这种意外的欢迎仪式,使列宁感到有些不安,他马上回了个举手礼,然后和全体归国同志检阅了由喀琅施塔特水兵组成的仪仗队。

列宁来到车站广场,站在装甲车旁,面向着人群。在探照灯光的照射下,水兵和士兵把列宁拥上装甲车。列宁当众发表了简短的演说,他身上的大衣敞开着,塞在口袋里的一顶便帽露在外边,一只手向前高高举着。列宁向成千上万的人群高呼:“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万岁!”人们用经久不息的“呜啦!”向自己的英明领袖欢呼致敬。

在整个人群的簇拥下,列宁乘装甲车向当时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克舍辛斯卡娅宫驶去。本来步行只需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装甲车却开了将近两小时,列宁停留了几次,向沿途的群众致意。

在公馆的楼上,举行了一个气氛热烈的欢迎茶话会。大家又一次唱起了《马赛曲》,列宁提议唱《国际歌》。结果由于大部分同志不熟悉,因而唱得不好,这下列宁生气了。他严肃地指出,大家只会唱资产阶级革命的歌曲,而不会唱全世界无产阶级自己的战歌,实在太不应该。公馆的周围站满了工人和士兵,久久不愿离去,列宁站在阳台上,再次发表了演说。列宁一再高呼:“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这一号,宣告布尔什维克将要把革命推向高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