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12

第12章 流放西伯利亚

i897年3月,列宁为等候去指定流放地点的命令,中途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停留了两个月之久。他坚持每天都到离城约三俄里的一个嗜(shi)好藏书的商人尤金的私人图书馆去看书。并结识那里的流放者,会见途经此地而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革命伙伴。有一次,列宁冒着风险,化装成运输囚犯物品的马车夫,混进了防守严密的监狱,狱卒一点也没有发现可疑之处,就让列宁进了监狱。在往车上装东西时,列宁设法和在这个监狱里关押着的费多谢耶夫谈了话,费多谢耶夫是列宁在彼得堡活动时期结识的马克思主义小组领导人。

命令下达了,列宁被指定流放到舒中斯克村。这个村子很大,却很偏僻荒凉,位于高寒地带。所以,果木难长,甚至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村子四周堆满了牲口粪。街上尘土飞扬,显得很脏。

列宁住进农民的一间13平方米的房间里。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地板上铺着花花绿绿的自制地毯,墙壁粉刷得干干净净,而且还点缀着冷杉。这个偏僻村子的东西便宜得惊人。列宁用发放给流放者每月8卢布的生活补助费来支付这里的全部食宿费用,有饭吃,可以雇人洗补衣服。

列宁时刻把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他和一些当地农民做朋友,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维护贫苦农民的合法权益。他帮助一个被金矿开除的工人与金矿主打官司,结果打赢了;他为一个被诬告用火烧森林的农民写诉状,后来也告准了。打赢官司的这个消息,使列宁作为一个律师的名望很快传遍了整个西伯利亚,许多人不顾路途遥远,长途跋涉,慕名而来。列宁总是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叙述,弄清一切问题后,再帮助他们出主意。有一次,一个有钱人的公牛把一个孤苦农妇的母牛顶伤了,乡法院看在主人的面子上,枉法判决赔偿农妇10卢布完事。农妇向法院提出了抗议,遭到了陪审官的嘲笑。农妇怒不可遏(e),表示要去向列宁申诉。受屈者只要恐吓说要向乌里扬诺夫去申诉,就常常能使得欺侮他们的人收敛退让。农妇的这一“恐吓”,果然使得欺侮她的人做了让步。

1896年8月,克鲁普斯卡娅也因参加“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而被捕,被判流放乌法省三年。乌法省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比西伯利亚好多了,但克鲁普斯卡娅思念远方的亲人,要和列宁同吃苦,共患难,便公开亮明是列宁未婚妻的身份,再三向当局申请,自愿到西伯利亚流放,终获批准。1898年5月,克鲁普斯卡娅偕同她的母亲自费来到了舒申斯克村。但当局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条件,即如果不立刻结婚,就要把克鲁普斯卡娅逐回乌法省。列宁当然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们就开始忙碌地筹办结婚的事情。

同年7月22日。列宁、克鲁普斯卡娅以及她的母亲一起搬到了一所比较大的房屋居住。这是用4个卢布租下的半套木结构平房,还带有菜园。列宁夫妇在这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度过了虽然艰苦却很幸福的蜜月。从此,克鲁普斯卡娅成了列宁最亲密的伴侣和战友,生活也就增添了新的情趣。

两人在屋旁菜园里种上黄瓜、胡萝卜、甜菜。把菜园的另一角辟为小花园。黄昏时分,列宁就带上猎枪,妻子牵着猎犬“任卡”,到附近去打猎,常常可以收获几只野鹅、黑琴鸡。深秋到叶尼塞河上的一个小岛上打野兔,有时候打的野兔竟能装满一船。列宁的新家,也就成了流放者之家,方圆上百里被流放的革命者,常常以各种借口,避开当局监视,设法来到列宁的家里聚会,讨论各种政治问题。

一个寒冬月夜,列宁与好友格·马·克尔日札诺夫斯基一起,踏着月光,在冰雪覆盖的叶尼塞河边散步。他俩边走边谈,列宁雄心勃勃地讲述他酝酿(niang)多年的组建革命政党的计划和设想:创办一份铅印的党报,把它迁往国外出版,利用这张中央机关报来建党,使这张报纸成为建造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大厦的特殊脚手架。

克尔日札诺夫斯基笑了笑不以为然地说:“你把报纸的作用估计得过高了吧?”

列宁显得有点激动:“不,不。你想,有了这份报纸,我们就有了阵地,可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统一各地同志对党的纲领目标和策略的认识,可以把分散在国内外、各地区的革命者团结组织起来,还可以通过秘密发行网络,聚集并锻炼一批党的骨干。”

克尔日札诺夫斯基被列宁的激情所感染,忘记了寒冷与黑夜。与列宁深入商谈起办报的具体细节。

不久,三年的流放期就要结束了。这三年,是列宁著书立说最多的三年,是他的理论走向成熟的阶段。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在西伯利亚流放的3年,他没有虚度光阴。他要在结束流放生活后,在革命的狂风骤雨中像一只雄鹰,搏击长空,展翅高翔。所以,他把在舒申斯克的流放生活描述成“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并且还以西伯利亚美丽清澈的“勒拿河”的名字,将自己的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改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俄语中列宁和勒拿的词根相同),以此作为纪念。从1901年起,他在公开场合或者在所发表的文中便开始用“列宁”这个称呼。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1900年2月,流放期满。列宁迎着凛冽的寒风,顶着纷飞的大雪,越过辽阔的西伯利亚,回到了阔别三年的首都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