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马克思的故事
45208100000014

第14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马克思结束在《莱茵报》的工作时,就迫不及待地赶往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城的温泉疗养胜地,因为燕妮和她的母亲一起住在那里。

1843年6月的一天,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克罗茨纳赫城。

年轻的马克思和漂亮的燕妮坐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马克思的心情就像这六月的阳光一样,温馨而明朗,他不由得挽紧了燕妮的胳膊,说:“我真是太快乐了,过几天你就要成为我的新娘了。”

燕妮的脸也兴奋得容光焕发,调皮地说:“卡尔,这下你该放心了吧?不用怕别人会抢走你的新娘了吧?”

马克思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燕妮,我知道你受了许多的委屈,许多的折磨,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分离。”

“卡尔,我再也不要和你分开了,我们等待了漫长的7年,我受到了特利尔城中那些自以为捍卫贵族利益的亲戚们的不公平对待,可是这一切,与拥有你相比,都算不了什么。”

“燕妮,我的好燕妮……”马克思感动地挽紧了燕妮。一阵微风轻轻吹过,仿佛在为这对幸福的年轻人祝福。

城中一座样式古朴的建筑里,燕妮的母亲正在等待马克思和女儿回来吃饭。她看着那件洁白的婚礼服,想到女儿这些年受到的磨难终于可以结束了,心里十分宽慰。为了使女儿的身心得到放松和疗养,她特意带着女儿和小儿子埃德加尔来到这座疗养胜地,远离了特利尔的那些是是非非。果然,女儿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脸色也一天天红润起来。这些日子女儿为了即将到来的婚礼而忙碌,她兴致勃勃地到商店挑选中意的绸料,并和母亲商量婚礼服的样式。尤其是上个月底卡尔来这里后,燕妮简直快乐得像只小鸟。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和燕妮在克罗茨纳赫城举行了婚礼。这对久经考验的情侣终于结为夫妻。两位天才式的人物从此把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相互支持,相互奋斗。

由于远离家乡,参加婚礼的人不是很多,但气氛仍很热烈。身披婚纱的燕妮美丽得像个仙女,身着燕尾服的马克思英气勃勃。他们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在五彩缤纷飘飞的花瓣中,挽着臂膀向教堂的前方走去。

马克思俯在燕妮耳边悄声说:“感谢命运赐予我最宝贵、最完美的人生伴侣。”

燕妮小声回答:“愿我们从此永不分离。”

婚礼之后,马克思携妻子做了蜜月旅行。他们经由埃贝思堡、西金根、莱茵到巴登,再返回克罗茨纳赫。

在旅途中,马克思向燕妮讲了许多他经历过的事情。走到莱茵河畔,他们看到许多工厂和手工作坊,还看到大批衣衫破烂、面黄肌瘦的工人。马克思指着劳动着的工人们时燕妮说:“他们太可怜了,日夜地劳动,却吃不饱、穿不暖,我就是要为他们说话,为他们争利益。”

燕妮赞同地点点头,她又从手袋中拿出一些零钱,送到了几个乞讨的孩子手中。

在路上休息时,马克思便打开书本阅读。

燕妮亲昵地问:“你又在看什么书?”

马克思指着书本对燕妮微笑着说:“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他原是黑格尔的学生,但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老师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于是就用唯物主义观点批驳黑格尔的唯心论。黑格尔认为先在头脑中有了苹果的理念,然后才有现实中的苹果。而费尔巴哈却认为先有现实中的苹果,然后才有头脑中的苹果。在这一点上我站在费尔巴哈一边,他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燕妮拿起书本说:“费尔巴哈,我在报上看到了关于他和他的理论的报导。我也想看看他的书。”

马克思微笑着说:“太好了,我们一起读,一起探讨,夫妻嘛,就应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事业。”

燕妮说:“你呀,可真能挤时间,在这蜜月期间你读几十本书了吧?”

马克思想了想,说:“嗯,有哲学书籍,还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著作……”

“你呀,这是来上‘蜜月大学’了。”

“有你陪在身旁,我读书的质量成倍地提高。”

“你放心,我还要陪你读一辈子书呢。”

“那我肯定要成为一个大学者了。”

燕妮指着卡尔手中的书说:“我今晚就开始读这本书。而且也要像你一样认真做笔记。”

马克思说:“我要给费尔巴哈写信,信中这样说:我的妻子做为不相识的人向您问好,您不会相信,您在女性中有这么多的信徒吧。”

燕妮说:“还要加上一句:其中最虔诚的信徒,她的名字叫燕妮,就是我的新婚妻子。”

在度蜜月期间,有一天,邮差送来了一封信。

马克思打开一看,兴奋地跑回屋里,对正在看书的燕妮说:“燕妮,好消息,好消息!”

燕妮放下手中的书,问道:“什么好消息,看把你乐得。”

马克思摇着信说:“卢格来信了,信中说我们准备创办的杂志——《德法年鉴》已有了眉目。杂志出版后,我每年可以得到6000塔勒薪金,这些钱虽不算很多,但可以保证我们在巴黎过上比较平稳的生活。亲爱的,我就要有正式工作了,我们就要到巴黎过新的生活了。”

燕妮也高兴地说:“太好了。我预祝你在事业上一帆风顺。”

一帆风顺的确是良好的祝愿,但真正干起来,却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