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次神奇的壮举。在跃进大别山的千里之路上,刘邓大军虽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胜利挺进大别山,插入了老蒋的心脏。国军方面呢?却是怪事连连,这一路走去,尽是些啼笑皆非的事情,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异事发生。
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刘邓大军开始短时间的休整。国军抽调的部队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开始陆续赶到鲁西南。由于连降大雨,刘邓大军驻扎的地方到处都是水,院子里都能游泳了。最主要的是黄河,终于回到故道的黄河迎来了汛期,可是黄河大堤十年不用了,可靠性值得怀疑。刘邓还担心老蒋狗急了跳墙,再次炸开黄河,那刘邓他十几万大军真就成水军了。所以,刘邓只能选择以最快速度离开鲁西南南下,顾不上与赶来的陈毅粟裕见面喝茶了。******命令华野的一、三、四、八、十共五个纵队暂时归刘邓指挥,掩护刘邓南下。刘邓指示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黄河上搭浮桥,做出回渡黄河的态势。
8月7日,刘伯承、******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南下,东路是陈锡联的第三纵队,西路是杨勇的第一纵队,中路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和六纵、二纵组成。
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式拉开序幕。
刘邓南下在****方面早已经定下来了,但国军方面却是实实在在蒙在鼓里,情报工作真是差到家了,军统中统雷声大雨点小,监视自己人一套一套的,搞****情报全靠人家空军。怪不得现在的影视剧很少演国军搞情报的事,几乎没有嘛!
刘邓到底是向南流窜还是向北流窜,国军内部意见不一。
徐州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根据空军侦查到的****在黄河上搭桥这一情报判断,刘邓要北渡黄河逃回去,顾祝同确实太浮于表面。顾司令下命令让各部队北上截住刘邓。
老蒋不这么认为,老蒋吃共产党的亏吃多了,吃出了门道,****喜欢声东击西!老蒋判断刘邓肯定是南下,在黄河搭浮桥只不过是幌子,掩人耳目而已。老蒋越过顾祝同,命令各部队南下,歼灭刘邓!鲁西南国军将领们接到顾总司令的北上命令不久,又接到老头子的南下命令,立刻调转头南下。
你是不是为老蒋的神机妙算折服?是不是认为老蒋简直是孔明在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刘邓果然挥军南下了,顾祝同这才发现自己确实错了,在佩服领袖英明的同时,给各级将领补发了南下的命令。可老蒋突然改变了主意,他认为刘邓要北上!老蒋又肯定刘邓向南是虚晃一枪,向北跑是真实目的!老蒋越过顾祝同,给各部队发电,北上堵击刘邓!
国军将领们直接晕圈了,到底是他妈北上还是南下?一会儿北上,一会儿南下,两级领导给出两种南辕北辙的命令,这他妈该听谁的!好像老蒋专门和顾总司令过不去似的。
算了,老头子最大,掉头北上吧。
就在刘邓南下时,国军各部队却在北上,刘邓几个纵队在国军各部队的间隙中穿插而过。
顾祝同很无语。
刘邓大军在8月12日全部越过了陇海线,然后休息了三天。国军还在往北赶!
16日,刘邓开始进入黄泛区,就是当年炸开花园口用黄河水阻挡日军而人为形成的一大片沼泽区。如今黄河归故道,黄泛区没有了黄河水,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泥沙,偶尔露出几个村庄的房顶。在黄泛区里行军,困难可想而知。人踩上去,陷半条腿,一使劲,另一条腿又陷进去。部队走整整一夜,天亮一看,不过走了十几里路。慢性子的人恐怕都要抓狂!牲口骡子生拉硬拽,勉强前进,而那些大车、大炮、缁重等等陷入泥沙之中,根本动不了,只能炸毁。
国军的陆军虽然没有追入黄泛区,但空军不会闲着,一架架飞机在刘邓大军头顶上飞过,打一梭子,或者下几个蛋,就够下面人喝一壶。不像以往,有飞机来还可以钻地道找掩蔽物,在黄泛区里,有个树叉就不错了,想隐蔽,只有往泥里钻,不被炸死就会憋死。
刘邓大军在黄泛区凄凄惨惨走了两天,方才走出去,精疲力尽,迎面而来是刘邓遇到的第一条河,名叫沙河。
就在刘邓大军在黄泛区泥巴里打滚时,顾祝同调吴绍周的整85师前往沙河一线布防。刘邓大军是走出黄泛区的疲敝之师,浑身是泥,走这两天士气肯定受影响,如果一出黄泛区就打一场恶战,损失可想而知。不过,刘邓是幸运的,渡过沙河非常顺利,这要感谢******的照顾,使这场恶战推迟了五天。
老蒋到此时还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刘邓是要北上,北上!刘邓南下走了十一天了,老蒋还在认为刘邓是要北上,真是钻牛角尖钻到底了,这不是固执,是偏执!可见老蒋真是吃亏吃怕了。老蒋听说顾祝同调85师离开防地,大为光火,娘希匹,老蒋第三次发挥越级指挥的特长,直接命令吴绍周返回驻地!
吴绍周不可能不听老头子的命令,半路又折了回去。
顾祝同依然很无语。
刘邓顺利渡过沙河,继续南下。直到此时,可爱的老蒋这才彻底相信,刘邓确确实实是在向南走啊!
老蒋慌忙调整15师、整85师赶往刘邓的下一条河——汝河!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最危险的时刻来临了!
刘邓大军左路右路先后顺利地渡过了汝河,中路先头部队六纵18旅的一个营于23日也渡过了汝河,占领了汝河南岸地势较高的大、小雷岗村,以便掩护后续部队架浮桥。
就在此时,吴绍周的整85师大队人马滚滚而来,见此情况,二话不说,立马开打,对大、小雷岗发动了进攻。
六纵这一个营死战不退,坚持到了本团抵达阵地。吴绍周整85师失去了拿下这两个小高地的最佳时机,无论后面如何强攻都没有攻下。
****方面也不乐观,汝河上的浮桥一直没有搭好,飞机不断进行轰炸,刚刚搭好就被炸毁,从中午到晚上,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夜晚对于国军来说就是噩梦,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却没有给你激光眼,轰炸机没有激光制导,找不到目标,黑夜的降临使国军失去了空中优势。
当夜,刘伯承、******来到六纵18旅,刘伯承对18旅旅长萧永银的表现非常不满意,整整一天没有突过去,干什么吃的?屁股后面的国军整58师、整48师还有整7师(第七军整编)眼瞅着压上来,今夜过不了汝河,大家都得玩完!
刘伯承在汝河北岸,说出了我军一直称道的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伯承亲自部署了作战方案,让六纵16旅接替18旅在大小雷岗的防务,18旅负责杀出一条血路!
当夜,萧永银的18旅开始不要命的冲击,从一个村打到另一个村,不停顿地攻击,很快打出一条通道,宽有八里,长有十里,所辖的52团和53团在通道两侧布防,掩护纵队主力与野司穿过去。
整85师是中央军,战斗力不差,为何萧永银轻而易举就打开了一个通道呢?一个是萧永银比较拼命,另一个原因是对方不拼命。萧永银突破的地方是整85师110旅的防线,110旅旅长名叫廖运周。
廖运周早年就加入了共产党,而且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奉命隐蔽在敌人内部,一直与组织保持着联系。46年中旬,廖运周计划在河南北部起义,但由于整85师突然调往山东,计划中止了。47年2月,廖运周与******联系上,经批准,廖运周在110旅建立了党组织,廖本人为党委书记。
大伙想想,都是自家人,还打个毛线!所以当萧永银率部冲击的时候,廖运周指示部队朝天放枪。解放军冲进一个村子,他们立刻让出来。整85师一个旅边朝天放枪边让村子,这样的仗没得打。
萧永银爽大了,但接替他防务的16旅旅长尤太忠苦大了。组织进攻大小雷岗的是吴绍周本人,炮火猛,进攻持续,16旅顶着巨大的伤亡保护浮桥的安全。刘伯承站在浮桥南端,目视部队通过浮桥。
当后续部队全部渡过汝河,炸毁浮桥之后,部队开始撤离汝河。伤员成了问题,这里不是解放区,没有成万几十万的民工抬伤员,更没有地方安顿,除了部分受伤极轻比如打手上了、擦着头皮了等等这些可以跟随部队转移的轻伤员,其余的都留在了汝河边。
宋瑞珂在羊山集舍不得扔掉伤员突围,刘伯承同志难道舍得?只是没有办法了。这种仗,刘战神恐怕打得不多。
汝河之战后,千里之路上再没有发生大的战役。刘邓过黄河有十二万人,进入大别山的有十万余人,这二万人的减员,主要就在黄泛区与汝河了。
26日,刘邓大军抵达淮河。
这时候,刘邓屁股后面跟上的,不只是羊山集战役那个缩头乌龟整58师和罗盘大师张淦兵团的整7师和整48师,还有王仲廉那个临时拼凑的第四兵团,不过王仲廉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兵团司令换成了罗广文,辖整10师与整40师。当然还有在汝河布防结果被突破的整85师、整15师。
刘邓突破汝河后,吴绍周曾向徐州顾总司令请示下一步行动。老蒋的三次越级指挥,使这位总司令顾祝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闭着眼,鼻子哼着气,对参谋说:“请示我干什么?等委员长示下就行了。”
离刘邓最近,紧贴着屁股的,当然就是吴绍周的整85师。
淮河上的船只都被国民政府的地方官员强行收走了,找了半天只找到几条破船。形势紧迫,刘伯承亲自上船,拿着一根竹竿,在淮河里试深浅,勘察哪里架浮桥最合适。突然,刘伯承注意到,上游不远处有一个人牵着马从淮河里走了过去!既然那人能过,部队肯定也能过。刘伯承下令,不架桥了,部队从上游徒涉。
刘邓大军顺利渡过了最后一条河。
吴绍周率整85师很快赶到淮河北岸,打听到刘邓徒涉淮河的地点,下令部队也徒涉过河。哪曾想,前部人马刚一下河,上游水位突然暴涨,洪峰把已经下河的人马冲得无影无踪。
吴绍周只能闭眼哀叹:这都是命啊!
共产党如有神助!天意耶?气数耶?
有些事,不由得你不信!
历时二十多天的千里跃进终于成功,刘邓进入了豫鄂皖的大别山区。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转战半年,伤亡巨大,丧失元气,几乎不能完成大的战役了,解放战争初期这支驰骋晋冀鲁豫所向披靡的劲旅,变成了作战需要友军配合的弱旅,从正规军打成了游击队。直到淮海战役之后,刘邓大军的元气才慢慢恢复。但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确实吸引了国军三十万大军,再加上陈谢兵团南下进入豫西,有效减轻了陕北与山东战场的负担。
按照******的战略,刘邓跃进大别山只是第一步,******计划第二步是让粟裕派两到三个纵队南渡长江,跃进到闽浙赣地区。如果粟裕真按照这个计划做了,那么今天千里跃进大别山就不会这么有名,应该是两千里跃进武夷山。我们知道,粟裕不只一次反对毛主席的战略,粟裕认为向南跃进是弊大于利的。
47年7月,执行七月分兵的惨重失败后,粟裕给毛主席发电:部队损失严重,南方去不了了,半年之后再说好不好?
为了配合刘邓南下,粟裕率已经南下鲁南的五个纵队和六纵前进至豫皖苏地区,组成外线兵团进行作战。山东留下二、七、九和新组建的十三纵组成内线兵团,许世友任司令,谭震林任政委,坚持在内线作战。
因为南麻临朐战役的影响,内线兵团几个纵队损失较大,补充新兵较多,所以在国军发动的九月攻势中作战不利,损失了胶东大片根据地。老蒋以为山东半岛已定,顾不得有没有全部歼灭许世友,就把山东的几支部队调到了华中,围剿跃进大别山的刘邓。调走的部队是哪几支呢?依次是王凌云的整9师、胡琏的整11师、黄百韬的整25师、李良荣的整28师。这几支部队,可是山东战场主力中的主力,再加上一路撵着刘邓屁股追的整7师、整48师、整85师,山东战场调走了七个整编师,王耀武的兵力只够守备大城市和交通线了。以至于许世友后期在山东越打越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独立于陈粟的大兵团。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不但要与国军三十万大军周旋,还要与天斗与地斗。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北方人为主,吃面食吃小米吃惯了,南方的大米吃不惯,吃了感觉饱了,一会儿就饿了。有吃的还算不错,有时候拿着现大洋买不到粮食。当地老百姓听说****来了,不像北方解放区,又是送油条又是送包子的,这里百姓撒丫子就跑。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区来来回回走了四趟,来了走走了来,刘邓这是共产党第五次进入大别山,老百姓担心队伍再走了,会遭到国军报复,所以都躲得远远的。
当地百姓不配合,吃的没有,穿的当然也没有!到了48年年初,大冬天许多官兵还穿着单衣。作战偶尔胜利,第一件事就是上去扒死人衣服。吃穿没有,油盐酱醋茶更没有!缺盐少油直接让人虚脱无力,两眼发花。
气候也是一大难题。南方大山里潮湿阴冷,雨多,蚊虫多,毒蛇多,白天走一天身上全是泥是水,晚上衣服干不了,第二天还穿湿的,天天如此,皮肤泡烂了。南方山里穿不了北方常穿的布鞋,只能穿草鞋,一天下来,脚磨得血肉模糊。
吃不好,穿不了,气候不适应,许多人病倒了,药也没有,发高烧,打摆子。官兵心有怨气,军纪开始无法控制,抓鸡摸狗抢东西的事屡有发生,甚至开始抓向导,打人,还有了调戏妇女的事情。
作战更无从谈起,九月份,一纵、二纵和六纵16旅企图围歼一直跟来的跟屁虫整58师。这三支部队是围歼宋瑞珂整66师的原班人马,当时的整58师只是个缩头乌龟,一看作战不利就跑回金乡。可在大别山,原班人马围住了整58师,结果硬生生让58师跑了。中旬,三支部队又围住整58师,打得很残酷,结果就歼灭了一个团,58师又跑了。下旬,三围58师,还是让他跑了。
刘邓大军屡次作战失利,又天天被国军撵着跑。整7师和整48师是桂系部队,广西人居多,擅长山地战,刘邓唯恐避之不及。刘邓大军官兵上下士气极其低落,开始时有一个两个的逃兵,后来是整班整班的跑。
这样下去早晚完蛋,刘伯承邓小平召开会议,刘伯承称其为“安卵子”会议,怒斥各级将领,还是不是男人!
开会只能暂时稳住军心,困难依然是巨大的。一向不求人的刘伯承,开始不断向军委发电,要求其他战场积极配合、策应支援,要不然在大别山站不住脚了。
在八月末,******发电严厉指责了陈毅粟裕,陈唐兵团二十多天毫无积极行动,陈粟你两个也不督促,多次指示竟然也不回复,国军各部向刘邓压迫,眼看不能立脚,你们闲着干什么!立即渡过黄河,全力配合刘邓!这促使陈粟在9月份打了沙土集战役,歼灭国军一个整编师。
******同志数次要求粟裕派两三个纵队南渡长江,扰乱国军后方,减轻刘邓压力。10月,毛主席发电粟裕,以一到两个纵队插到皖浙赣地区。粟裕回电,刚到豫皖苏,还没站稳脚,需要休整。12月,刘邓在大别山到了极度困难的时期,不断要求其他战场配合,要不然就要撤出了。******同志不容粟裕分辩,直接下令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陈唐兵团和陈谢兵团掩护,渡江后休整一两个月,然后跃进到闽浙赣!
粟裕发起了对陇海路的破袭战,这次对大城市动了手,攻下了许昌、兰封两座城市,吸引了国军整9、10、11三个师回援,部分减轻了刘邓压力。然后粟裕回电军委,计划到3月份渡江,并开始准备船只,探查进军路线。到了4月,粟裕写了一封长达两千多字的电报,发给毛主席,委婉表达了不愿南下,建议在黄淮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消灭长江以北的敌有生力量后再渡江不迟。
这封电报真正改变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经过深思熟虑,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因为48年2月份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不住,已经转移出来北上了。粟裕再向南跃进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47年12月,刘邓分兵,刘伯承率一纵跳出大别山,往北开进。48年2月,在刘邓不断请求下,******同意先转出大别山。******率二、三、六纵北上,与刘伯承汇合后向豫西转进。刘邓大军从最初南渡黄河的十二万四千人,到转出大别山时不足六万人,而且个个面黄肌瘦,破衣烂衫,棉衣上的棉花都翻着,和要饭的没什么区别。
刘邓大军的武器装备也成了四大野战军最差最烂的,重装备根本没有。淮海战役结束打扫战场时,中原野战军的许多官兵抱着枪朝天搂;而48年7月的襄樊战役结束后,为了抢缴获物资,六纵竟然与地方部队开了火,这件事受到刘伯承的严厉批评。六纵司令王近山,如果非要给《亮剑》里的李云龙定一个原型的话,那非这个王近山莫属了。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无论历史如何评价,但其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对全国战局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