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27

第27章 多种文体(5)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儿,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是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2.善于构思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底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件、现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3.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卒彰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4.工于创设意境

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

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斓,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首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

5.长于联想和想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说写作时的联想可突破空间限制,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任意驰骋,纵横几万里。

这里的构思,就是想象力。写作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

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运用联想作文,你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其他地方(或领域)的某一相关事物,甚至如射线般辐射出去,做空间跨越,平常称为横向联想。如由“绿”会想到植物、春天、希望、春风又绿江南岸、青春,等等。

联想也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某一事物,做时间跨越,平常称为纵向联想。如李斯由眼前的逐客联想到历史上客卿使秦国强大的史实。

联想也可以把时间相同相近,或空间相同相近,或性质相同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的联想称之为“相似联想”。如朱光潜由写文章时的选择与安排联想到用兵行军打仗。有时候联系的是两个(或数个)相反的事物,这样的联想称之为“相反联想”,如从光明联想到黑暗,由表扬联想到批评。

想象与联想不同,想象是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想象,可以想到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高高的石拱桥、地动仪、圆周率,等等。想象任凭思想野马般地奔驰。如巴金先生的灯,是由眼前的“灯”联想到自己有过的经验,从现在想到过去,从黑夜的风雪中行路想到了“在黑夜里徘徊”的“心”因灯光而找到归路,这在“灯”的本来意上又深化了一步。文中他还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灯塔、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和友人在灯光中获救的往事,表达有的“灯光”是为了亲人、爱人、别人而主动点燃的,“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在这里使人联想到“灯光”正是山那边--革命圣地延安--给予全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希望。

许多考生怕写作文,怕就怕在找不到恰当的材料,写作也局限于不善于联想发挥,往往是干巴巴地写着几个事例,拼凑成文。所以,当搞清楚了题目的含义,构思好了文章的立意,这时就要发挥一下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让联想和想象来拓展写作思路,打开写作之门,会使自己的思路洞开,文思泉涌。

六、散文的创新方法

1.蒙太奇组接法

电影艺术中有一种手法叫“蒙太奇”,选取不同侧面的几个镜头,像电影镜头的剪接一样,就是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前后连贯!首尾完整!主题统一。这样构思,会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请看2005年高考中广东考生以“纪念”为话题写的作文:

不能忘记的过去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刖,苏联,斯大林格勒刖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

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例文评析

文章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2.丝丝入扣法

文章由始至终,紧紧扣题,层层推进,如一线贯穿,叫做丝丝入扣法。这种技法一般来说是以标题领起各段,形成一条线索,贯串全文的材料,因此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中心非常突出。运用此法常使一些段落构成排比,大大增强文章的气势,同时由于反复出现标题,能给人以回环往复的美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丝丝入扣法”的典范。当然,运用此法大可灵活变通,如间以释义扣题(点题位置不必居段首(引用标题可以变化等。凡技法都属于形式的范畴,丝丝入扣法亦然。因此,要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和作文题目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能否运用它,否则牵强别扭,就会适得其反。

3.彩线串珠法

用物(人(事或感情为线索,把多件材料贯串起来。不仅把文章写得错综变化,波澜起伏,还能保证条理清晰,中心明确突出。例如佳作:

钟声

庄西头,是一片垂柳,歪脖的(垂腰的(躬身的……千姿百态,垂柳掩映外,有一高挂的大钟,钟响时,常有一群顽童从树上或河边一窝蜂朝教室拥去……

那钟是爷爷买的,也曾被爷爷所拥有。小时候,我常坐在爷爷脖子上拉钟绳。“当当当……当当当……”清脆的钟声传出,我笑了,爷也笑了。于是,爷就教我背关于“钟”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羁旅长堪醉,相思畏晓钟”。之后,爷把我放在歪脖子树杈上又教我背咏柳的诗句,爷说:“玉儿背了我便背……”于是,为了骑那个高高的位置,我便扯破嗓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末了,总是我如愿以偿,骑在爷脖子上去拉钟绳。

最妙的是淡月的晚上,爷不再操心敲钟的时间,坐在门前,周围坐满了来听故事的小伙伴,我则优哉乐哉地坐在爷的怀里,听爷讲“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到了天空,看见蟠桃……”爷的声首抑扬顿挫,极富感情,常听得大家如痴如醉。末了,我们总要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爷便故意留下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晚分解。”夜里,我缠着爷,要他继续讲,爷就提出条件)先背首诗。我兴致特高,不一会儿,便背会了,爷就继续讲,讲到我睡着为止。第二天,我便可以在那些“不知后事如何”的小伙伴面前炫耀,尽管常常把菩萨说成如来(妖精说成神仙,也还是惹得伙伴们跟一屁股。

听大人们说,爷原是教中学语文的,由于几篇涉及时政的文章,被红卫兵整得好惨。平反后,爷老了,却不想闲着,看到村小学少教师,校舍残破不全,连上课敲的钟都是破的。于是,爷用自己的退休金买了口大钟,一边为学校管些杂事,一边管敲钟。

爷敲钟从不误点!我很调皮,总做些让爷恼火的事,一次,趁爷不在屋,我偷偷搬了一个高脚椅,“当、当……”钟声清脆而有余韵,我觉得很好玩,正玩得有趣时,爷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把我拉下来便打,打得我直捂着屁股哭,在我的印象里,爷是从来不发脾气的,更不用说打我了我赌气不理爷,站在墙角看也不看爷一眼,晚上饭也不吃,但终耐不住故事的诱惑,乖乖地坐在爷身边,边吃饭边听爷讲鲁智深,讲土行孙!等我吃完饭,爷轻轻拍着我的屁股(“还疼吗?再敲不?”我直往爷怀里钻,“不敲了,再也不敲了。”

从此,我再没擅自敲过钟,“钟”在我眼里是神圣的,不可以随便乱敲。但唯有一次却例外,那是爷有生之年让我单独敲的第一次。

在我入学的那天,爷躺在椅子上喊我(“玉儿,上课时间到了,你去敲钟,记住,一连拉两下,稍停一下,再拉……”我答应了一声,乐颠颠地搬了椅子去敲钟。敲钟回来时,爷已睡着了,我拼命摇着他的胳膊,但再没喊醒他。当时,我特怨恨钟,为什么敲几下便把爷给敲没了。

就这样,爷走了,那天上午,太阳淡透了,像一个贴在天幕上的薄气球。村长用钟声召集起全校师生和全体村民,又用钟声护送爷爷走向另一个世界。

4.以小见大法

应考作文,写不成鸿篇巨制,宜大题小做,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的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的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的道理,这种技法叫做以小见大法。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运用此法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运用此法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圆圆的月亮中秋节晚上,祖孙三代坐在院中纳凉。今夜月明星稀,伴随着凉爽的秋风,飘来淡淡的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