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23

第23章 多种文体(1)

东汉郑玄在《诗·鄘风·定之方中》《毛诗传笺》)中对古代写作提出了“九能”,即“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并明确指出,“君子能此九者”,“可以为大夫”。说明当时文人掌握九种文体的重要性--可以做官。

一、文体的演变

古代教育)文化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文书书写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较早的文体划分也就为奴隶主或封建阶级所用。东汉郑玄在诗《鄘风·定之方中》(《毛诗传笺》)中,对古代写作提出了“九能”,即“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并明确指出,“君子能此九者”,“可以为大夫”。说明当时文人掌握九种文体的重要性--可以做官。这说明,初期的文体是为政治服务的。

随着文化生活的扩大)文学的繁荣,写作功能在逐步扩大,文学划分越来越细。曹丕,陆机,刘勰)肖统的着作和文选,都对我国的文体划分作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体的专论,为我国的文体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的肖统为了编选文章总集的需要,将文章分为38种。

此后,文体或繁或简,多有变化。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将文体分为132类,其繁琐已达顶点。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化繁为简,归纳为13类,日臻科学。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进一步分为10类,划归三门:着述门告语门记载门,接近于现代的论说文应用文,记叙文的划分,使新的写作文体分类初具雏形,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五四”时期,兴起了白话文的写作,文章要反映新的现实,封建时的有些文体如沼令)奏议已趋于死亡,宣传科学文明的说明文章)记载社会变动的通讯文章等新文体应运而生,需要有新的划分标准。首先由夏丐尊先生参考日本文体的分类法,于1919年提出了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分类法(1922年又加入了小品文)。随后,1921年,陈望道先生从表达方式的不同!将文章分为五类,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从此,奠定了现代写作文体分类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生活的需要,各类文体都有新的增加,如新闻、调查报告、总结、革命回忆录、科普小品等。由于教学的需要,根据文章的性质、作用、写作特点,有过一些大同小异的分类法!但都未脱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划分。现在由于各行各业的需要和文体的不断延伸、演变,写作文体是异常丰富的。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作文题本身的文体要求。例如,2008年湖南卷的自由命题作文:根据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如果写成别的文体便不符合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自己设定的文体,应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如果指定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是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要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体裁,但是考生选定了什么文体,就要符合什么文体。考生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要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阅卷老师也就用这种文体的基本写法来审视文章。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文体”要求由“表达”项的第四位,提升到第一位,可见高考评卷强化了对文体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适应这个要求,写出符合要求的文体呢?必须要弄清楚各种文体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二、文体的作用

审清题意、审明文体、辨明特点、重视形式、符合规范在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1.文体不同,结构样式不同

记叙文(包括叙事散文、小说、通讯、报告文学、日记、寓言等):以写人记事为主,多有故事情节,结构由开端、发展、结局、高潮、尾声组成,要求有清晰的线索。

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随笔、杂文、生活评论等):以阐述事理为主,多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结构多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

书信、访谈录、病例报告、调查报告、求职书等是实用性的文体,要注意其格式特点。

有的考生写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不全,没有精细的描写.写议论文,“观点”+“例子”,缺少“分析论证”这个关键环节.写戏剧,不组织戏剧冲突,不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剧情发展,而代之以大段的记叙、描写.写日记,一段下来,不注明时间、天气等情况.写书信,开头没有问候语,结尾没有祝福语、署名、日期.写小小说,人物形象不突出,不会“尺水兴波”之法等。这些在高考作文中,都会因为“不合文体要求”而被扣分。

2.文体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记叙文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情感性。思维的起点是形象!原生态的生活),特别注意用有特征的生活细节进行思维。

如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中记载当时着名的说书艺人柳敬亭说《武松打虎》,有这样一个片断。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声吼,店中空缸瓮皆嗡嗡有声。

一个细节活化了武松的个性和精神。我们选择形象思维的材料,就要选择这类材料,因为它是感性的)形象的,有表现力的。

议论文以抽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具有概括性)严密性,思维的起点是概念,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达到对规律性的认识。

如林默涵的《说小》中有这样一段:

一个人有一点小错误,本来也不算怎么严重的,可是,如果你轻视这些小错误,对别人的好意批语不肯虚心接受)及时改正,却固执地坚持错误,让它发展下去,那就危险了。造成使自己和事业覆亡的大错误,也许就是由当初不被重视小错误开始的。

这是一段典型的议论文字,作者采用了以退为进的说理方式。先说小错误,并不算太严重,再用假设的方式,并以之为基点进行推理,让人们看到了轻视“小”的危害性,极具说服力。

3.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文章的体裁由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来决定。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如《父爱昼无眼》中的一段:

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给一具肥硕的身体刚柔并济的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的叫出来,惊得所有的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同学。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和你的同学看见,叫你没面子,哪料到这么巧……”

这段叙述兼用了白描的手法。下岗的父亲为儿子的学费,夜间到浴池替人擦背。作者在感情化的叙述和描写中,显示了父亲的勤劳)纯朴和对儿子的挚爱。写人叙事就应该如此,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

议论文多采用议论)说明)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人追求坚韧的品格,它让我无畏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它让我在一次次挫折之后仍是不屈不挠.它让我的心灵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却仍能为新的向往而努力奋斗。因为只有在拥有坚韧的品格之后,才能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后,我才能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去争取下一次成功,而不是在失败后一蹶不振,永远陷于失败的泥淖中再无翻身之地。

这段文字是议论,因为作者在表达一种观点,尽管观点的表达还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阐明“我”怎样追求坚韧的品格。

议论文中用概括叙述的方式转述论据是为说理服务的,应该尽量简洁,不可用细致的叙述甚至描写冲淡说理。

三、高考应对基本策略

1.弄清试题在文体方面的显性或隐性要求

弄清楚题目本身对文体的显性要求不难,难的是领会题目中的隐性要求,就要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和命题者的某些主观意图去把握对某一文体的选择方向。如2008年高考山东省作文题目: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由于题目本身具有浓郁的诗意化成分,很容易激发考生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比较适合的文体应是记叙文或抒情性散文。

2.熟悉常用文体特征,把握文体规范

文章的体裁由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来决定。我们平时在作文训练时要掌握好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其他常见体裁文章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3.选用适合自己的文体

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还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一般说来,在考场上要求考生写作的有四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见应用文。记叙类文体,包括一般记叙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小说!通讯!报告文学!童话!故事新编等(议论类文体包括一般议论文!说理散文!演讲词!随笔!杂文!生活评论!思想评论!

文艺评论等,这两种是考场作文的基本文体,近年高考作文中还出现了戏剧!书信!会议记录!诊断证明!产品说明书!祭文!网帖留言等。要写符合文体的文章,最关键的一条是了解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增强文体意识。以下将几种常用文体做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第一节记叙文基础知识及其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一种最基本的文体,记叙文是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步学写作文时就开始练习的文体,应该是一般考生最能得心应手的文体。然而,很多高考记叙类作文,记事不知事件经过,难懂来龙去脉(写人让人难见其人,更别说凸现人物形象;表达平铺直叙,没有新意。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

明确记叙文的体裁特征。

1.记叙文及其特点

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特点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要写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事情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有原因和结果,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所以: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简单说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记叙的“六要素”。在写作中,六个要素要做到有详有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一般的说,详写的部分就是重点部分,是体现中心的关键所在。详与有时会像电影特与镜头一样,把事物的细枝末节进行放大,让读者看到其细微之处。详略处理不当,会影响或冲淡中心的表达。

3.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的体式,是个比较复杂的冋题。

这里所说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不同样式,是文章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记叙文的体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等。这里所说的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和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抒情类记叙文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又是脉络相通的,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

下面,就有关记叙文分类的一般知识和写作要求,分别举例做一些必要的解说。

(1)记人、叙事类记叙文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的叙述、描写对象,它一般是通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活动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所描写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个性。一般借助于人物外在的肖像、语言、行动、心情等方面表现其内在的性格,在具体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表现出这个被塑造人物是怎样一个人”,而不是作者抽象地给人物作“鉴定”、“评价”。同时,所塑造的人物也应力求突现其个性,多写人物的特征,切忌千人一面的完全无个性、无特色的一般化描写。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组人。写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件事,也可以通过几件事来表现。倘若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人的,就要写他最能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一件。如果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则要写好这几件事,把聚焦点对准人!写一组人的,文章写的人多,事情也多,要考虑用什么中心思想把人物的事迹组合到一起来!比如《父辈》一题,要写的是父亲这一代人,要写出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过的道路,作为男子汉的性格特征。

写人的文章,要区别主次,一方面要注意突出主要人物,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次要人物,乃至群众角色,要做到详略得当,人物之间能互相配合!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

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

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中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