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15

第15章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3)

(5)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衣裳的破洞共出现四次,突出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6)关键词语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7)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四、开头和结尾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关键处,有头有尾是结构完整的基本体现,而能做到首尾照应,则给人结构严密之感。请看散文《追寻和谐之美》。

追寻和谐之美

天空的美,是穿一身蓝;森林的美,是披一身绿!太阳的美,是热情奔放!月亮的美,是皎洁柔和……和谐之美,更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她是宇宙间最伟大的美丽;她是宇宙间所有生灵永远的追寻。

追寻和谐之美的人们,只要你播下宽容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友善之心,伴着淡泊的情怀,充满和谐之美的人间天堂就会向你敞开大门。

开头以精彩的比喻渲染和谐的美妙,结尾不但总结了主体部分的内容,而且与开头相呼应,确实做到了“结构严谨”。

(第三节如何提高作文的构思能力)

一、养成认真观察事物深入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一文里讲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名叫丁的厨师,初始宰牛时,看到的是整头的牛完全的牛!十九年以后,则目无全牛,看到的牛是肉与筋筋与骨骨与骨联结的牛。他非常清楚地掌握了牛的间架结构,所以,动刀宰牛,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组成物质成分的排列顺序和结构不同,使得世界上有千差万别的物质出现。作文也是如此,作者的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总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严密,就必须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分析各种问题。看东西,不是马马虎虎地看一看就算完了,而要认真地看仔细地看!不但要看,还要想,从现象到本质地比较分析,弄清楚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结构与相互联系之后,再动笔表现,反映,阐述,便能得心应手。

二、从模仿借鉴范文中求创新

一切艺术起源于模仿,一切科技也是起源于模仿,学习写文章也是同样道理。茅盾说,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

“千古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自古至今,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特别是那些大作家中有不少是这样的。汉代扬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着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庾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钱钟书(围城》里的至理名言“围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也是模仿法国一句谚语“被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来的。就连“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贼”。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作文教学起步于模仿,立足于借鉴,着眼于创新,这是一条有效的习作教学之路。

那么,我们怎样来练习积极的模仿呢?

1.立“式”--奠定基础

首先,要能够找到所要模仿的作文的优点!,东施效颦》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模仿别人,首先要找到自己可以学到别人的真正优点!读了一篇好文章,要知道好在哪儿,哪一点对自己启发最大,哪一点适合于自己去模仿。

模仿可以由浅到深,由字词句到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模仿借鉴。比如可以借鉴文章的素材、立意、结构、选材、情调等,最好抓住一个特点加以模仿,这样才能避免犯抄袭、简单模仿的毛病。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多模仿课文。但是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学习大师们观照生活的方法、写作的技法。假如我们不会写景,多读朱自清的,春》。古人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模仿中起步学生下笔就不难了。

近年来,在高考中也有不少考生走模仿之路,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谏父亲三思书》,吊屈原赋》,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就是模仿课文出高分的范例。可以说,这些考生把课文的拐杖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弄清优秀作品流芳千古的原因。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知人论世,分析课文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出作者不平则鸣的理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筛选提炼自己的思想,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优秀作品往往是说出了别人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说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所共有的感受。像,静夜思》,说出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共有的思乡之情;,出师表》表达了历代爱国志士们共有的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蒙壮。这就启示学生:与入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催人奋进、引人共鸣、给人启迪的。要摒弃那些狭隘的、偏激的观点,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2.破“式”--学会创新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当学生通过模仿、借鉴后,达到了“学自既久,自然纯熟”的境地,就能走出模仿,淡化借鉴,学会创造。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三思,即思想、思维和思路。

首先是濯亮思想。文章的光彩就在于思想的发光,如果文章没有明晰的思想见解,即使语言还可以,也是站立不起来的。所以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思想”是文章的主心骨的观念。下笔之前要深思熟虑,不要一看到生活中的一点现象就拿起笔来涂涂抹抹,重要的是对这一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在有所思想、有所发现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才能实现有所创新。

1945年,毛泽东把自己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一词首次公开刊登后轰动了山城朝野,以至在重庆思想文化界引发了一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两大阵营、两派文人的笔墨斗争。

为了将毛泽东咏雪词造成的影响压下去,国民党内部暗中搞了个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高低的活动。国民党中宣部秘密通知各地、各级党组织,要求会吟诗作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并告知,中央将在写得好的,沁园春》中选出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比下去。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数量不少的,沁园春)》词,可都只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超过毛泽东的。这使国民党当局很伤脑筋。这是由于“毛主席的词是千古绝唱”,来源于他的思想高,气魄宏大,当然是一般人无法模仿的。

其次,是激活思维。进行思维训练时,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的“触发点”。“触发点”犹如一团线的头,头拉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让思想插上翅膀。在这个训练进程中还要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思维训练。模仿是在范文的启迪下,是照搬形式和技巧,或者受到内容的启发,撞出灵感的火花,而写出浸透着个人思想的另外一篇全新的文章。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理的一篇小说同名。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名篇,受其启发,鲁迅先生也创作了一篇同题)狂人曰记》,但却从未引起抄袭的嫌疑,这源于鲁迅先生在汲取了大师作品的精髓后,依据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民众精神受桎梏的现状,创作完成中国版的)狂人日记》。他完全倾注了个人的思想和对现实的愤懑之情,绝非人云亦云之作,这也明显划分了模仿与抄袭的本质区别。

其三,是广开思路。独立思考,借鉴而不盲从,“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迅即做出评价;关心时事,做出不同于报纸杂志的评价。这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短平快”手段。习作的思路指导更为重要,指导得法,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就会如海水激荡,涌起波澜,呈现出倾泻之势;如果指导不得法,则会框住学生的脑子,犹如步入死胡同。如开头(结尾,加个中间段的“老三段”,若成为一种模式,学生的智慧火花就会受到压抑,难以写出鲜活清新的好文章。思路指导宜“放”不宜“收”,但要在放中理出头绪,思而有序。一旦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影视(网络作文,都会水到渠成,收获的还将是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习作。

例文,2000年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生命如风在风、雨(雷(电中,我偏爱风。喜爱风,是因为风的来无影、去无踪;喜爱风,是因为风的温馨,风的热烈,风的潇洒,风的狂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