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14

第14章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2)

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它的结构形式清晰地表现为篇--章--节--层一段。可以看出,段落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由段--层--节--章--篇的顺序或者章节内的次序安排,是由作者的思路展开步骤安排的,这就叫做“层次”。因此,“层次”着眼于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路的次序,而“段落”则侧重于文字表现的需要,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根据文体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记叙文的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这种考查是对全文层次的分析,在高考中不占主位,高考命题趋向于分析一篇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一个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学生作文中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所以,下面着重讲解语段结构层次的划分。

1.层次

层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思维路线,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的思想进程等在文章中的表现次序,它体现着作者对全部和局部!总“纲”和细“目”所做的大的布局安排!这种布局体现为一定的“顺序”。作者如何安排文章的层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一是要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而划分层次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

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直接显示层次的词语,例如“首先”、“其次”、“除此之外”、“综上所述”等。

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记叙性文章以“时间”推移安排层次的如鲁迅的《药》;以“空间”转换安排层次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情景变化安排层次的如一些游记散文等;按认识顺序等来安排层次的如贾平凹的《丑石》等。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或总论--分论--结论的结构来论证事理。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按悼词的体例分三大层;中间主体部分又根据马克思的伟大的科学贡献和崇高的革命活动分两个中层次;在叙述其在科学方面的贡献时又从自然与社会方面分两个小层次。所以,全文显得层次分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逻辑性很强。

说明文可以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用、方位或认识顺序安排次序。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根据荔枝的内外结构和生长习性安排层次的。

③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

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

①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中心句与各句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②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握住这些句子就有利于对一段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也便于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中心句一般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在中间的。确定中心句除看位置外,还要根据文段意义作出推断。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让我们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问有什么好处呢?(3)首先,问能解惑。(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5)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6)若不问,惑终不解矣。(7)“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8)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9)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10)其次,问能知新。(11)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12)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13)司马迁为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14)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翔实地记载下来)(15)如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

这是一个议论段。第(1)句引孔子话,以引出“问”这一话题,(2)句紧承设问,这是不是中心句呢?不是。议论文段起始的设问句一般只是提出话题,回答问题的答案才是中心句。如果我们抓住“首先”、“其次”这两个顺序词,便可知作者是从“问能解惑知新”这两个方面回答的,这句话就是中心句,位置在文段中间。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可知.(4)(5)(6)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证明(3);(7)(8)举实例证明(3);(9)是小结。(11)(12)以理证(10);(13)(14)(15)以事例证明(10),其中又分正反两面。

所以,本段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结构分两层。

2.段落

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的一段话,在文章中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具有低两格另起一行的换行标志。组成一个段落的句子是紧密相关的,共同表达一个意思。一般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每个自然段的形成,是由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理内部联系中的基本成分决定的,也反映着作者思维进程中的基本步骤之间的连接和停歇。

一篇文章从头到尾,组织安排材料不仅需要首先划分为若干层次,而且有些层次需要划分为若干段落。通过划分为段落,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有行有至,既有利于作者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又能使读者在换行的停顿中抓住重点,加以思索回味,便于阅读和理解。

段落在文章的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在最初写文章时不仅没有“段落”的划分,而且连“句读”也没有,一字一字无间隔地写下来,给读者带来了许多麻烦。以后有了“句读”,到了“白话文”兴起才“分段”。具体到高考作文,根据历年满分作文书上所选的作文的段落,有权威人士做出过统计,从中发现最长的9段,最短的4段。因此有人认为,高考作文不宜少于5段,这是有道理的。

(1)段落的划分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单一。就是一个段落只说一个意思,不可以把互不相涉的意思放在同一个段落里说。

②完整。就是一个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要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分几段说。

③匀称。就是要注意整体的和谐、匀称,做到长度适度,格调一致,要随所要表达的需要。一般而言,长段舒缓、缜密,适宜于表达庄重的内容;短段活泼、峻急,适用于表达简洁、明快的内容;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段适宜于表达曲折、生动的内容。

④衔接。是指段与段之间要紧密关联。一般说来,段落是层次的组成部分,一个层次包含若干个段落,各个段落均有自己的位置,次序不能颠倒。段落中的连接可用关联词语!用代词复现,段落间的连接可用关联词语!时间、空间,承上启下.

(2)从段落的位置与功用上分析,段落可分为:

①开头段、结尾段

这是任何一篇文章都具有的,由于其处在文章的“重要”位置,一般都把它独立起来加以概括。

②中间段、主题段

所谓“中间段”,亦可称为“主体段”,是一篇文章的主要部分,往往由若干段落组成,是“段落群”。这“中间段”如果再细分,就有“主从段、因果段、排比段、对比段”等区别。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主体部分的七个自然段就是“对比段”。

主题段是点明全文“主题”的段落。当然,有的“主题段”就是“开头段”,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首段;有的或是“结尾段”,如贾谊的《过秦论》的尾段。

③过渡段、引语段

所谓“过渡段”,就是用以作为上下两段“过渡”的中间段落。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作者采用拟人和呼告的修辞手法从对百草园的留恋,过渡到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的描写中。

所谓“引语段”,就是以引述名人名言为主构成的段落。

④小结段、注释段

“小结段”就是一个意思已得到完整表述之后用以收束的段落。“注释段”就是在引语之后诠释或说明的文字段落。

(3)段落对文章结构的要求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段落的划分。合理划分自然段,是写作的基本技能,也是作者思维条理性的外部标志。一个自然段只需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具有单一性;这个中心意思在该段中要得到完整的表现,具有完整性。

②段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段落,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二是合乎逻辑要求。

③段的技术性处理。考生要掌握一些处理段落的基本技巧:A.段的衔接、过渡和呼应,包括首尾呼应、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的运用。B.段的特殊处理,如为了某种特殊的修辞目的,将本来附属于上一段或下一段的语句独立出来,自成一段,以取得醒目的效果。C.段的策略性安排,如记叙性文字中的倒叙、插叙、补叙;议论性文字中的首段写得令人瞩目,尾段写得简洁有力,正所谓“凤头豹尾”。

三、过渡和照应

划清了层次和段落,使文章内容有了顺序、条理之后,需要进一步把各个段落紧密地连接起来,这就涉及“过渡和照应。

1.过渡

过渡就是指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也叫连接,是上下文连接贯通的纽带。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穿针引线,使上下文之间的意思前后连贯起来,也有助于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严谨。一般的说,在由总到分、由分到总,从一件事的叙述转到另一件事的叙述,从倒叙转顺序的情况下要用过渡!大多数文章需要用过渡语言,或用过渡词,或用过渡句,或用过渡段,使文章前后连贯,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各层次、每个段落之间均有过渡词或过渡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作者在写完对“百年老屋”修葺之后的喜爱心情之后,进而转入对亲人的追忆时用了一句话)“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势少驻由喜转悲,引出了对自己已故祖母、母亲和爱妻的无限怀念之情!

怎样运用过渡语言呢?

(1)自然过渡

相邻的段落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孙犁的《荷花淀》,第一节写女人在月光下编席,“华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第二节起笔便写)“要问白洋淀有多少华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作者巧妙地用“苇子”把两节的内容勾连在一起。

(2)词语过渡

当文章上下层次的内容比较单一,两层的意思相近时或者两层的意思转换、跳跃不大的地方,可用过渡词或词组。时间转换用时间词,地点转换用方位词,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表示结论的用“由此可知”、“可见”等,表示因果关系的用“因为”、“所以”等,表示总结的用“综上所述”、

“总之”等。

(3)句子过渡

当上下两个层次内容比较复杂,层次跟层次之间意思有较大转换或跳跃时,用过渡词语可能连接不起来,但用一个较简单的句子可以连接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过渡句。例如,有一篇文章,上一段写了广州的冬天,下段要写上海,就用设问句过渡:“广州的冬天是这样,上海呢?”

(4)段落过渡

当两个层次的意思相隔很远,有着很大的转换或跳跃时,就应该用过渡段。这种过渡段虽然自成段落,但都是句子不多的小段,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短句子。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到别的地方看看,如何呢?”独立一段,由东京自然过渡到仙台,用“段”过渡。

过渡处理得好,文气才贯通,前后内容才相互连贯,文章的结构才能严谨。有些同学写作文也不太注意前后过渡,比如,写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论据与论据之间不用衔接语,造成前后脱节。

2.照应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法呢?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应圆合”法。所谓“照应”,是指作品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1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又分为:

①复现式:即文章的开头抒情、议论、人物的描写、场景设置、说明重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反复强调,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如朱自清《背影》一文的开头和结尾。

②递进式:即结尾在开头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在遥相呼应的同时,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以带动读者在认识和感情上的飞跃,又能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如莫怀戚的《散步》开头写道: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结尾在这基础上写道: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痩,自然不算重儿子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虚实照应:即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主题进而虚写,给人留下意境美,如鲁迅的《故乡》,开头写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看到故乡没有多大的改变,结尾写“路”--探求改变故乡贫穷、落后的方法。

④大段地叙述或议论完一件事之后,结尾回过头来与开头照应一下,结构上显得完整。

(2)题文照应

这种“照应”是扣题的妙法,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扣题”、“紧扣”的意思。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的作用。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再如下文《追寻和谐之》。

(3)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随时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4)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