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13

第13章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1)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祜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之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百骸之势,尚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清·李渔《闲情偶记·结构》

考点阐

“结构完整”是对作文形式的要求。《考试大纲》规定,所谓“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残缺不全、颠三倒四、主次不分的毛病。

作文评分标准细分为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四等。筒考中作文最易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应是结构和语言。

(第一节结构概说)

一、结构的含义及作用

所谓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亦即文章里材料的安排和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结构反映在作文思维的条理性和篇章组织的技巧性上。

思维的条理性在结构方面的表现,就是作者如何把写作的内容划分出层次,并且有秩序地加以排列。它有两个特点,层次性和合理性。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分段,合理性表现为顺序排列。

篇章组织的技巧表现为如何使中心更为突出,怎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以及各层次间的衔接、过渡与呼应。它的特点有完整性、连贯性和生动性。完整性指的是有头有尾,既要考虑内容阐述的要求,还要考虑篇章的要求;连贯性是指是否善于处理层次间的衔接过渡,使各部分紧凑;生动性是指灵活地调整表述的顺序,以期最佳效果,包括插叙、倒叙、夹叙夹议等手法的运用。

前面说过,有人把一篇文章比做一个人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而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如果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亦无处寄托没有完整的“骨骼”,或是有头没有尾,或缺胳膊短腿,畸形变态,那么这个“人”决不能楚楚动人。作文也如此,一篇文章不但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优美的文字,而且要有完美的组织形式,严密的思维,合理的层次,恰当的照应,完整的段落,自然的过渡,突出的亮点。

构思与结构是写作中相关而不同的概念。

构思是指作者写文章时的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和踪迹,是思维的过程,包含了作者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并表达出来的有序过程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构思的层次和内容有,

①明确写作目的;

②确定文章体裁;

③选取最佳角度;

④择取有效素材;

⑤选用表达方式;

⑥观察、认识写作对象;

⑦确定结构框架和层次;

⑧语言和风格的运用。

它是写作这一精神生产的主要过程。这一思维和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我们是看不见的,但它最终会以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文章的“结构”。

结构可以体现思路的轨迹,但不能包括构思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说构思是结构的基础,结构是构思的文字表现形式,是构思的“蓝图”。古人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作者审清了题意、确定了主题、确定了文体、选好了材料之后,就要在结构上下功夫。美学家朱光潜曾形象地说,“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意想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占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所以,写作前的合理布局、巧妙安排,是写好文章的必要前提。纵观近年来的满分作文,一是立意上有创新,一是结构形式上新颖别致。

三、结构的原则与要求

1.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的。文章结构的方式尽管千变万化,但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基础。只有这样,文章对内容材料的安排才具有逻辑性。如记事的文章,起因、经过和结果缺一不可;议论文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使论点得以确立的结构,它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知规律。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文章内容就会颠三倒四,结构就会杂乱无章,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性。

2.必须服从于主题思想的需要

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主宰。写作时,不仅选材要紧扣主题,而且组织和安排材料诸如怎样划分层次段落、怎样过渡照应、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努力做到为主题服务。就是散文,从结构方面讲,虽然它的组织材料的方式比较灵活自由、不拘一格,但处处不能脱离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要做到“形散神聚”。

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提出“务总纲领”的要求。他认为只有抓住事物的纲领,抓住文章的主题,才能“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反之,就必然出现“统绪失宗”、“义脉不流”等弊病。

3.结构必须完整、连贯、严密、灵活

(1)完整性,指文章的中心线索要连贯,有过渡照应,有头有尾,首尾圆合,不能顾此失彼,残缺不全。记叙文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写某种应用文体要遵守应用文体的形式需要。

(2)连贯性,是指有条理。文章要有清晰的思路,文章合理地划分为若干层次,段落精当,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衔接与合理过渡,文脉不可紊乱与断隔,组织细密,联系紧凑,无懈可击。

(3)严密性,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可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关,全文具有内在凝聚力。行文之中前有照应后有交代,布局周密,上下连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各个部分应搭配相当,层次和段落的大小不能过分悬殊。

(4)灵活性,是指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不死板、呆滞。

4.因体制宜,明确特点和要求

由于各种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的不同,便形成了文章体裁的多种多样。文体不同,其反映的生活、思想的角度、容量、对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形式也就不尽相同。因此,结构应因体制宜,适应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考场作文要“结构清晰”,考生应该熟悉不同文体的结构要求。因为不同文体对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也不尽相同,那种被称作“四不像”的缺乏文体感的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路混乱”。

文体不同,思路安排也就有所不同。一般的说,记叙文重在写人记事,要根据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过程确定线索,安排层次,做到前后连贯,有头有尾;而议论文旨在说理,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做到纲举目张,条分缕析;散文的选材要丰富,结构要灵活、自由,做到形散神聚;戏剧的分幕分场,场景集中;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不受时空限制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文章内容,达到写作的目的。

5.结构要善于变化,勇于创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变化无穷,它的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万物是复杂多样的,千姿百态、各呈异彩的,这符合矛盾的特殊原理。同样的道理,文章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遵循一定规律是完全必要的!但一篇好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有它的特点,它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描摹事物的独特风貌,状写事物的特殊本质,阐明事物蕴涵的深刻道理。

古人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章的结构布局也要不拘泥成法,要善于变化,勇于创新,有特色,不同一般的结构布局。就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而言,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也就是开端,中间无非是发展、变化,进入高潮,然后是事情的终结。这就是记叙文的基本规律、基本结构。写作时,只要按顺序的方法,就可以记叙清楚。但是,鲁迅先生的《祝福》却采用倒叙的方法,把结局--祥林嫂的死--置于文章的开头然后顺序她一生的悲惨经历。这种创新却更加突出而深刻地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形成的社会根源。这样的结构布局就显得别出心裁,有了创新意识。请看2006年高考安徽一考生以“读”为话题写的一篇优秀作文:

千年的光明透过灰蒙蒙的迷雾,寂静的深夜,群星若隐若现。我独品一杯浓茶,仿佛看到深邃的历史夜空中,有着一群昂扬的熠熠生辉的英雄头颅。

一、勇毅之灯长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河畔,荆轲的白色衣衫飞舞成透明的羽翼,承载着太子丹不解的恩情,承载着千千万万人民殷切的希望,承载着英雄人物绝世的豪情。他是知道结局的,然而他背负着侠客的盛名,他贮藏着人民生的渴望,他是输不起的。

看着滚滚河水,他的坚强、他的犹豫、他的勇毅一并随河水流淌。多少年来,易水河畔,英雄的豪气依然飘荡,勇敢的歌声依然嘹亮,坚毅的灯盏不曾失光!

二、忠贞之灯长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披发伫立,屈原站成汨罗江边不朽的雕像;低头吟思,屈原的思想闪烁着人生高贵的光芒;忠贞爱国,屈原的灵魂散入每一个爱国之士博大的胸膛。

艰难的岁月中,屈原坚守自己的政见,面对千万黎民,他的灵魂从未停止歌唱。然而,很快他就被放逐他乡,还有什么比这更让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屈原绝望?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怀疑,命运的不公,屈原都不在乎。可是他不能放弃自我的声音,他必须坚守自己的忠贞。于是他选择了让流水替自己洗刷黑暗,他沉入水底幻化作亘古不变的奔腾的江水,澎湃忠贞的心,不渝的情!

月光映射下,涉沅济湘,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在回荡,忠贞之灯就在恒亮!

三、自由之灯长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罢此句,一个清痩硬朗的身躯,蓬松着头发,潇洒自由的隐者悠然于我们眼前。

陶渊明,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虽没有先祖陶侃大将军的神勇威武,地位显赫,但挂上官印,生活还是富裕的,可他不愿意。当他明白在选取荣华富贵的同时,他就放弃了高贵自由的灵魂,他就必须卑躬屈膝,他就必须阿谀献媚,于是,他毅然走出“尘网”,带着对自由不变的守候住进了田园,将自由之灯高挂,照亮每一个迷途的心灵……

当紫色的灰烬被古铜色香炉盛着,萦绕在空气中的只是些苍老的记忆。漫步历史的云端,品读每一个英雄的过往,一盏盏高尚的明灯,高悬在我们的头顶,光照千年!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严谨,除了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外,主体部分设有“勇毅之灯长明”“忠贞之灯长明”“自由之灯长明”三个小标题。这三个小标题以形象的比喻句形式诠释了文章的总标题“千年的光明”,总标题与三个小标题之间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显得新颖而清晰。

(第二节结构的基本内容)

结构很重要,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对结构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附会》一文,就是我国最早研究结构问题的专论。他说,“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这段话在讲明结构含义和作用的同时,也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结构的一般要求和主要内容:线索及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一、线索及脉络

在叙述性文章的写作中,常常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一般没有“线索”可言,却有隐伏的“脉络”可辨,它是作者思想发展、前进所显现出来的一种“轨迹”。以下重点谈一下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内容发展的“筋节”,它起连接、贯穿各项内容的作用。线索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或某种情感。

线索有不同的分类:

1.根据作用可分为叙事线索、抒情线索、逻辑线索。

2.根据多少可分为单线、复线。

(1)单线

由一条线索贯穿叙述内容。绝大多数散文采用单线,一些情节简单(或不注重情节)、篇幅较短的小说也采用单线。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自始至终以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劫难、上西天取经为线索。采用单一线索,叙述内容始终围绕一人、一物、一事展开,情节紧凑,结构单纯,文旨易得到鲜明的表现。

(2)复线

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贯穿叙述内容。采用复线组织叙述,则多见于生活事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作品,一般为长篇小说。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条线索是安娜为摆脱不幸婚姻、追求爱情自由而与渥伦斯基相识、交往、结合,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另一条线索是列文在探索社会出路的过程中与吉提幸福地结合。这两条线索相互映衬,平行展开,客观上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变动,主观上反映了作者既同情安娜的不幸遭遇、又希望维护旧的宗教伦理观念的矛盾心态。

3.根据重要程度可分为主线、副线

展开叙述的多条线索中起主要作用的线索称为主线,其余的为副线。副线对主线起服从!配合!衬托的作用,主线的确定,客观上要看所反映的社会矛盾的所在,主观上则根据作者表现的特定社会生活的意图和角度,例如,我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主线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至衰,从“钟鸣鼎食”之家直到“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封建家族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作者以较多的篇幅叙述的贾宝玉的爱情纠葛与婚姻悲剧,从全书看只是一条副线。

4.根据藏露程度可分为明线,暗线明线,在叙述文中,直接用以组织情节而得以明显表现的线索,一般地说,它反映作品中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

暗线:隐含在作品中,间接起到连缀作用的线索。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比如鲁迅先生的《药》,线索就是明暗两条线索,如果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和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得丰厚深刻,获得阅读者的认同。

二、层次和段落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