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笔下,封建卫道士的典型代表人物薛宝钗就曾教训具有叛逆性格的林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等才是。”又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孟母与薛宝钗之类的女性就是在“德”字咒语驯化下出现的自觉执行“三从四德”制度的“优秀”女性。
在封建礼教的愚弄和女性的“自愚”下,几千年来,大部分女人的头脑中只求“妻以夫荣”或“母以子贵”——正如孟母把儿子孟轲培养成“亚圣”之后,自己也就成了“圣母”。
与精神麻醉同行的还有对妇女肢体的摧残。古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之典,后有男人欣赏“三寸金莲”之美,便有妇女缠足之痛。女性身体原本不如男人,再经束腰、缠足之折磨,使女人弱之又弱。然而习惯成自然,当女性也以细腰、缠足为美、为自觉行动之后,在孙中山先生为解放妇女极力倡导“放足”、上学时,反对最烈的恰给却是女性自己。可见一个“德”字捆绑妇女几千年,几乎将妇女愚弄成麻木不堪的“行尸走肉”。她们哪还有从事社会工作,要与男人竞争的思想和能力呢?
女权主义社会学家认为:妇女对社会、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在于人类的繁衍或再生产。虽然这个任务是由男女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然而,男人是在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下,在不知不觉地欢乐情景中愉快地完成的,而女人却要经受十月怀胎之苦和分娩之痛,还要有一两年的哺乳之累,三四年影响事业的艰辛。然而女性对人类再生产这一不可替代的功劳和奉献不但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和历史的赞誉,而且在家里也被视为很应该、很普通、很正常之事。倘若生多了养不起还要受到家人责难;如果不能生,“不会生”——只生女子不生男,甚至还要受到全家人劈头盖脸的冷嘲热讽,在族人面前不仅无功,反而有过。在这种情况下,男人从来不白责,而将“罪过”全部砸在女人身上。于是女人会有被休之险,而男人却有纳妾或另觅新欢之由。
这对女人公平吗?
家庭之私,造成重男轻女
《三字经》中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童时期,不论男女均一样的善良可爱。在逐步长大的过程中,男孩和女孩接触的人群各向一边倾倒,所受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也大不相同,于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大相径庭——历史事实说明,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很深、很大。但是父母在对待儿女的教育方式和投资上是受“私”心左右的——在绝大多数父母看来,女娃子迟早是“泼出去的水”,是“赔钱货”,于是很多女童便失去了南学读书的机会,不少女童甚至要遭遇被溺、被弃、被卖,为童奴、为童婢、为童媳,乃至为童妓的悲惨命运。鲁迅先生曾说:“在人类的富户豪家,也一向以女童为侍奉、纵欲、鸣高、寻仙、采补的材料,恰如食品的餍足了普遍的甘肥,就想乳猪茶一样。”
女权作家波伏娃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是家长的教育把她们塑造成女人的。
有史以来,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从小的家庭教育都使子女们懂得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道理——男人再小也是大男子,女人再大也是小女子。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不掉的”。
“家教”对男女角色的塑造将会使男、女一生都保留其痕迹。仅从“男低女高”的择偶标准就足以证明男性的自主性和女性的依赖性——新时代废除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女人的裹脚布,虽然放开了女性的脚板,但是封建的教育思想却仍然缠绕着女性的思想、观念及心灵,使她们至今不能自己。
婚后女性角色的升迁不仅没有摆脱对女性传统角色的束缚,反而使女性戴上了双重“枷锁”。尤其生孩子后的妇女更加感到几种角色的矛盾,于是便发出了做女人难、做一个事业上有成就、有建树的女人难上加难的感叹。
有些女性为了成就事业,不得不以牺牲婚姻为代价——妇女杂志曾刊登过一篇《一位女博士的婚姻悲剧》的文章。文章说,这位女博士在事业上是成功了,但她付出的代价是“家庭解体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女性不得不在妻子、母亲、事业、家庭等矛盾中权衡利弊,做出选择——或保事业而丢家庭,或丢弃自己的事业去保丈夫的事业,保孩子的学业,还美其名日“舍车保帅”。媒体曾对山西一位《短命女县长》的报道就是个典型的事例——报道说,一个很有才干,群众评价很高的女县-长,为了家庭的需要她辞职了。从此,丈夫得到了贤妻,孩子得到了良母,她本人却失去了事业,失去了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
另据《重庆商报》报道:28岁的男子张某和27岁的妻子吕某相恋8年才举行了婚礼。但一年后妻子考上了博士,他无法面对妻子的高学历和高工资,而由外向性男人变得沉默寡言,自卑、不语。为了婚姻与家庭,吕某只好放弃了读博。
中国家庭教育的宗旨从来就是:男人生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大事业的人,而做出牺牲的必然会是女人,这便是社会之不公。男人成功是才能加机遇,而女人要想成功,必须是才能加机遇,再加家庭环境(包括亲人的理解与支持)。
总之,家庭文化教育对两性不同角色的塑造和潜移默化不但根深蒂固,而且恶性循环。致使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三刚五常、三从四德等一套歧视女性的文化“遗产”至令腐而不朽,而且还仍然在直接地、长期地、有效地、深刻地影响着家庭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继续塑造。并且经常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软化着女性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斗争性,反而在强化着女性的依赖心和依附心。
我国有6.5亿多妇女,如不尽快、尽早地强化她们,提高她们、彻底解放她们,那么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业肯定要遭受巨大损失和制约。所以,妇女解放问题不仅不是个单纯的男女问题和家庭问题,而且是个关系到社会能否高度文明和国家能否尽快发达、强盛的大问题。
据医学专家和社会学家研究证明,其实女性在许多方面的能力胜于男性:一是形象思维胜于男性;二是语言表达和记忆力胜于男性;三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洞察能力胜于男性;四是韧性和适应能力胜于男性;五是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胜于男性;六是计划性、节约性、细致入微的能力胜于男性等等。
哲学家倍倍尔曾说:“妇女的前途就在妇女的觉悟”。而妇女的觉悟与家庭从小的强化教育和公平教育密不可分。父母克服和抛弃重男轻女的私心,对女性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孩化的世代,这对强化女性的性格、观念、能力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少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子养,当男孩一样强化教育,这对女孩未来的强化发展肯定大有好处。遗憾的是我国农村两女户和世界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家长和家庭依然不能完全克服私心和怨气,仍然丢不掉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这对强化整个女性群体,即强化人类的另一半是十分不利的。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人,所以,人才是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人创造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并且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事往而不返,文化却进而无极。一代代的人入土了,但一个个文化波涛照样奔流不息,所以社会文化乃至家庭文化不是一代人创造的,也不仅仅为一代人所利用。一个家长,一个家庭创造了一种文化方式,他的儿孙们代代继承、发展,这便形成了家风,乃至族风,最终会集成社会风和国风。因此,今天每个父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教育水平和风格不但应该对祖先流传下来的教育模式要继优弃劣,而且会对后来的家风、族风起到净化和进步作用。所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每个父母、家长都不可等闲视之。
贫穷愚昧,导致恶性循环
社会之不公使女性失去社会地位,更与权利无缘;而家长之私则剥夺了女孩受教育的权利,并将女孩塑造成为“女奴”——这还不够,再加上贫穷做帮凶,女性的命运就更惨了。
历代豪门富户家的女孩虽然也免不了受社会不公和父母之私的伤害,但是不少女孩还能识些字,看点书,懂点道理。然而对广大普通人家,尤其穷人家的女子,不做睁眼瞎实在是难乎其难。所以女性同胞做文盲“残疾”人的原因更在于贫穷。于是贫穷制造文盲,文盲导致愚昧,愚昧更加贫穷,这便是旧中国穷苦百姓走不出的怪圈,更是女人摆不脱的魔阵。
前面我们讲到不少女性的悲哀在于不自信,而不自信的根子恰恰是无文化。拿时下我国东西部的女性做比较,西部女性的落后,甚至愚昧、自卑,相信“命运”弄人,不敢与“命运”抗争,主要是少文化、不开化。
有位梅洁女士曾走出大都市,深入西部农村、山区及贫困地区,做了大量地调查研究,写出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叫《西部的倾诉》,发表在2000年第七期的《报告文学》上——作品以西部女性的精神生活为主,用充满同情与关怀的笔墨,把西部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生育观和教育观,通过具体事例一一展示出来,突出描写了西部女性思想观念中那种放弃自我,放弃理想,十分蒙昧的精神状态。
作者感慨道: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但西部女性还崇尚着多子多福,不重视读书学习,任凭命运摆布。她们至今还遵循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从广播电视里,她们虽然也看到、听到过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她们认为那是天上的月亮,与自己毫无关系,从未想过到外面去看一看、闯一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们永远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一觉睡醒,清晨早起,“山还是山来,梁还是梁,爹还是爹来娘还是娘”——过日子就这么简单。
她们不停地劳作,不停地生孩子,直到不能生为至。现在虽然不让多生,但不见儿子不放松,东躲西藏也要生,罚款、拆房也不悔。在那些暂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地方,仍然是母亲女儿一起生,婆婆儿媳赛着生。至于子女们将来如何生活,全靠上天安排。
老一辈的奶奶、母亲们虽被男尊女卑所害,但在高昂的学杂费阻挡下,新一辈的母亲们仍然宁让儿子上学,却不惜女儿失学,于是男尊女卑的不公一代代的重复着。
作者还用一系列数字提示了西部女性的生活状况:“她们9岁就要订婚,十五六岁就要出嫁。她们几乎一年生一个孩子,不到30岁,她们就会有五六个儿女”。
贫穷使她们没有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少女性至今尚用破棉花或破布袋,草木灰来对付每月的“红潮”。不少地区的女性祖祖辈辈经历着同一个怪圈:“贫穷——失学——愚昧——更穷。”然而这种低素质的人口却在成倍地翻番。若非计划生育国策的稍加扼制,西部的贫困永远无法解决,而西部女性的命运会更加悲哀。
其实,女性的悲惨命运不至于中国西部。但凡穷困、落后、封闭的地方——包括全球凡不发达地区或贫穷地区,女性的这种悲哀仍在延续着。
综上所述:一个德字,一个私字和一个贫字,使中国妇女的头上比男性多了“三座大山”之重负,更严重的是使占人口1/2的社会生产力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女性甘原被愚或自愚,使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损失都很严重。所以解放妇女就是解放50%的社会生产力,这决不是女性同胞的个人问题。为此,我们不妨大喝一声:“大丈夫们,如果我们连身边的伴侣和女儿都不能解放,更何谈解放全人类!”
女权专家新观点
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妇女解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妇女理论。然而世界女权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不太满足,她们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前提下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理论认识问题,以下我们只是做一些简明地摘要,供女性朋友们讨论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主要从人类发展的三个方面找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一是母系社会的败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男人成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女人的拥有者,马克思说“这是女I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二是一夫一妻制的产生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上一夫一妻只限于女人的一夫,并未限制男人的一妻。女奴为妾的产生使妻子变成了婢女的领班,而妻子主要的能力和贡献就是生儿育女。
三是妇女体力的弱小,使其成为受压迫、被奴役的根源。私有制出现后,妇女就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沦为家庭劳动的奴仆。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心是揭示了私有制的弊端,揭露了经济因素对妇女的制约。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只有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才是寻求解放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类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妇女才能真正得到解放。
但是,世界女权运动的先驱,法国的西蒙纳·德·波伏娃却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她的看法。她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只谈到了私有制和经济生产的作祟,却忽视了女性的生育功能。她说:“在某些时期,生育后代的确比犁地更重要。”因此,她认为废除家庭私有制,并不一定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
英国着名的女权主义者朱丽叶·米切尔也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妇女遭受压迫的原因有四:即生产、生育、性和儿童抚育。她说,“只要生育仍是一种自然现象,妇女就注定要成为社会剥削的对象。”因为妇女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孕育和抚养孩子方面,因而自身的素质提高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盖尔·卢宾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性别制度——婚姻是一种交换女人的仪式和形式。他说,倘若男女双方都能分担养育幼儿的工作,就会打破“男外女内”的观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只强调了阶级压迫是妇女受害的根源,但是在同一个阶级和阶层内,在同一个社会制度下,两性冲突依然存在,女性仍然被压迫。所以,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同一个经济和文化层次内,仍然存在性别矛盾和性别歧视——这又如何解决?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之间的主要分歧点或不同看法。几种不同角度的观点、意见为我们今天研究妇女解放问题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根据。这说明彻底解放妇女的问题十分复杂、艰难,绝不仅仅是一个私有制问题和经济地位问题。如果在解决不了女性的体力、生理、生育、尤其是思想观念等实际问题之前,要想完全消除男尊女卑,实现男女平等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彻底的。
(第二章)古今中外着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