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73

第73章 不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家长在谈论自己孩子的时候,都喜欢做比较,这是家长内心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反应。每位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孩子也被他们看成是自己一生的“成果”,所以家长当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一种心理需要。然而家长在比较中,常常有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就是给孩子“贴上标签”。

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比较之时,会对孩子感到不满,而给他们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即便是成绩非常差的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差生”、“后进生”的标签,他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感觉到自己被抛弃、被歧视。有些孩子被指为是班级里最坏的学生、最差的学生、最笨的学生等,也许“贴标签”者只是不经意地表达出自己的无奈或气愤,但孩子却会牢记在心,不服输的孩子会把压力化为动力,用勤奋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自尊心强的孩子则会记忆犹新,与家长渐行渐远;而那些本来学习一直都不好的孩子则会真的相信自己的无能和没用,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变得更加不上进。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关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家长而言,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盲目地用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给孩子打上烙印,是错误的。

家长不要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和自己孩子的短处做比较,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有些家长很喜欢拿那些学习特别好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希望激励自家孩子上进,殊不知孩子对此十分的反感,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他对学习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如果一个家长总是用这种方法来激励孩子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他会觉得家长一直在关注别的孩子,而忽视了他的优点。一个人有被重视的感觉不是因为自己的缺点被关注,而是自己的优势被看好,家长不仅要知道“尺有所短”,还要知道“寸有所长”。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要多些表扬,会让孩子更有信心,消除孩子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家长不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把孩子“标签化”,伤害他的自尊心。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在他脸上贴上一张无形的“标签”,让他无地自容。给孩子“贴标签”,比打骂产生的影响更加恶劣。家长在公开场合当面指责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但迫于家长的权威,孩子又不敢发作,内心的怨气就会越来越深,如同地下的岩浆,终将在一定的时候喷发出来,演变成难以收拾的局面。所以,家长在聊孩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场合,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喜欢学习好的孩子这无可厚非,但对后进的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也有自己的美好理想。但由于后进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在环境中受到的一些不平等的目光,他们就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接受和鼓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得奖后,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大学却接受我当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京大学的知遇之恩。”相对于优等生而言,后进的孩子得到表扬的次数比较少,所以一句鼓励的话往往会让他们的内心充满温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优等生在社会中表现平常,而很多后进的孩子却后来者居上,在社会中取得好的成就。这就形象地说明人生不仅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知识也不仅是在学校中学到的,成绩也不代表生存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应该教会孩子发挥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给孩子贴上沉重的“标签”。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从拒绝“贴标签”开始,让孩子轻松上阵,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