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02

第2章 教育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要想教育好子女,首先,父亲要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其次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要做到这两点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现在有的父亲对家庭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有些是客观原因,有些是主观原因。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的就更不多了,要说有指导思想的话,大多数父亲也就是要求子女做听话的孩子,考试考出好成绩,能考上好的学校,能找到好的工作等等这样很简单、很朴素的想法。

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最让家长们头痛的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家长们看到一些别人成功的家庭教育的例子,也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一试,但是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说,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这里就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

按照教育学家的观点,人的性格有这么几种:一是外向型的,二是内向型的,三是介于外向型和内向型之间的。从很多成功的家教中我们不难看出,重视家庭教育和采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措施,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关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需要家长们在实际中摸索,对一些成功的方法可以借鉴,但千万不能照搬。现在很多家庭只养一个孩子,虽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教育的方法是否得当,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是没有先例的,也没有第二次实验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好的教育方法,不断地修正效果不佳的方法。

“我能行,我是最好的。”这是一位父亲贴在孩子床边的一句座右铭,并且要求孩子每天起床后,都要把这句话读三遍。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就叫做心理暗示,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如果父亲总是批评孩子,说他笨,这样时间长了,不笨的孩子也会以为自己真的笨。反之,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给他足够的鼓励和肯定,在孩子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给予应有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们的潜能就会在我们肯定的语气中一点点发挥出来。

孩子们都有一种比较的心理,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自己没有,就会说:“为什么我没有?”当孩子问这样的问题时,除了表达他的心愿以外,其实是想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反问他:“别人常常帮忙倒垃圾,你愿意像他一样,用劳动换取你想要的东西吗?”通常孩子都会愿意试一试,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告诉孩子——努力才能有收获。

大人们的主观看法,往往和孩子的眼光不同。如果父母一味地固执己见,不赞同孩子的建议,无形之中对他是一种打击,还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时间写作业,什么时间休息等等这样的日常事情,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决定,毕竟父母不能一辈子帮子女做决定,越早训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越能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你不妨找一天,答应他所有的要求,而后看看孩子满足的表情、感谢的眼神,以及他自我反省的能力,也许你会发现其实孩子也蛮懂事的。

孩子做一件感到有兴趣的事,会要求一直做下去。专家认为,要孩子对一件事保持长时间的热情,最好是有意打断、制止,使他对这件事充满期待。整天不断看书,效果不见得好。俄罗斯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暂时中断读书或工作,记忆反而深刻,事后还能回想起内容。这是因为,暂时中断学习,可以持续紧张的感觉。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在孩子玩游戏或做一件事正有趣的时候,要求他先做作业或别的事,他一定会很快完成你的要求,就为了能再去玩游戏或做有趣的事。

孩子的持久力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小学1~2年级的学生,只能持续15~20分钟,3~4年级半个小时,5~6年级40分钟,初中最多45分钟。知道这个情况,在要求孩子学习时,如果以时间来计算,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父母只要求孩子每天看一课语文,做一单元数学,内容交错且数量适中,这样目标具体而确定,孩子完成起来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果也更有效。

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总是带着观察的眼神看这个人,一旦知道他这个人不可怕,胆子就会大起来,甚至会去“欺负”他。针对孩子们的这个特点,当孩子态度不好,无理取闹时,用语言告诉他是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用沉默,用眼神表达。特别是在劝说不听时,我们可以突然不说话,断然离开。让孩子一个人冷静下来,然后再进行说服教育。喜欢唠叨的家长总以为自己的权威很大,事实上,无言的责备可以使孩子更加懂得自我约束。

父母常常以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大人的想法。其实孩子有时候是会看出大人们的心思的,他们一般都具有同情心。做父亲的有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他,然后要他帮助你,事实上是要求他改掉自己的缺点,他会因感到你的痛苦而产生同情心,想办法改进自己的行为,这样不用逼迫,反而能收到良好的回应。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你可以告诉他,因为他不刷牙,自己在别的父母面前感到脸红。孩子会认真地看着你发愁的脸,然后乖乖地认真刷牙,要不然他会觉得对不起你。

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往往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家长们应该及时地给予鼓励,告诉他们:“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父母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形。”其实有些事情并不难,而是做这件事的人,把它想的很难。比如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有些孩子就有畏难情绪,家长应该耐心地和他一起多看几遍题目,找出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教会孩子遇到难题时,要冷静地多想多看,不要急躁。另外,在孩子面临重要的考试、竞赛,出现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时,家长们一方面要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把心中的不安说出来;另一方面要用别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给他鼓励,让他有充足的信心,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面对所要做的事情。

童话故事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教会孩子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看童话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教孩子做人方面胜过家长、老师的千言万语。做父亲的可以充分地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让他从中吸取经验,增长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将来的发展都有很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