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务劳动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是教育中的朋友和助手。”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还小,怕累着孩子,于是不让孩子干家务,多劳动。

曾有报载,一学校放学了,老师留下几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值日,过了一小时,地还没有扫干净,原来,这几个孩子不会使用扫把。孩子们说:“家里是地毯,妈妈用吸尘器做清洁。”某中学组织学生去部队军训,衣服脏了,学生们到处找洗衣机,他们抱怨道:“没有洗衣机,怎么洗衣服呀?”真是既可笑又可悲!这都是父母不让孩子干家务劳动的结果。

不少家长在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懒”之后,仍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陈旧观念的影响,乐于为孩子“当牛做马”。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有另外的想法:孩子学业已经够忙的了,再做家务太辛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常常用“心灵手巧”来夸赞一个人,说明人的双手与大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对应关系。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的各个部位在大脑中都占有一个相应的区域,区域的大小与部位的功能有关。如大拇指在大脑中相对应的面积相当于大腿的10倍。因此,手指活动越多,动作越精细,就越能刺激大脑的兴奋程度。反过来,大脑发展快又能更加有效地调节手指的活动,提高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因此,让孩子多活动,多动手,对大脑的发育有好处。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老是埋头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而让孩子做点家务,虽然学习时间相对少了,却是另外一种积极的休息,可以让大脑得到松弛,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据了解,我国学生每天的体力劳动时间是平均0.5小时,而美国为2小时,韩国为1.5小时,法国为1.2小时,英国为1小时。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孩子们不必再为生存和求学去劳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力劳动就没有必要了,劳动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家长们要知道:孩子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有的父母说:“我自己做要比孩子做快得多。要孩子做一些事情还要向他解释,做示范,如果孩子做的不好,还要替他重做,太麻烦了。”毫无疑问,教孩子做事需要花费时间,但家长们有没有考虑过所投入的劳动和所取得的收益?孩子学到许多东西,长大后就不会因为没有学到应该会的东西而埋怨父母。

还有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理由是:“孩子笨手笨脚的,如果让他参加劳动,肯定会损坏一些东西。有些事还很危险,如开煤气做饭。”对这种情况的担心其实很没必要。孩子劳动最多只是打破几个杯子和盘子,而为了让孩子取得参加家务劳动的经验,增加自信心,付这点“学费”是值得的。自信心只能在实践中培养,通过实践,他知道今后怎么做。如果父母总是不放手,那孩子就永远没有经验,永远不会树立起自信心。至于开煤气危险,你只要教他规范操作,一般就可以杜绝事故。如果要求绝对安全,根本不可能。

还有一部分家长,尤其是祖辈,有意无意地护着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怕累了孩子,怕耽误学习,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再说。对于祖辈的这种爱心,孩子们大多都感到难为情,有的甚至要反过来做家长的工作。其实,孩子非常乐意当小帮手,他对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如果家长分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会感到被信任,感到很高兴。

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当孩子参加了一项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会更加深厚,他们会更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治家的难处,与父母的共同语言也会多起来。毕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一名小学生利用暑假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了淘米、摘菜、包饺子、洗碗等家务活,心里感到十分自豪。她说:“通过劳动,不仅锻炼了我的劳动能力,培养了我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还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使我更加尊敬他们。”你看,这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让孩子做家务要掌握适量的原则。如果能做到一不紧张,二不疲劳,三不厌烦,这定会让孩子在浓厚的劳动兴趣中激发出一些智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