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开阔眼界的探险故事
45168500000050

第50章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了月氏王,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逐渐强盛后,便开始计划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汉武帝听有关大月氏的传言,非常希望能与大月氏国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张骞便是在这一时期受命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国,合力进击匈奴。

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从长安启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共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显然很明白张骞此行的目的,当然不会善待他们。单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但张骞一直在等待时机,时刻准备逃跑,念念不忘自己的使命。

十一年过去了,匈奴的看管终于放松了些。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的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他们饮血解渴,食肉充饥,一直奔波了好多天。

终于,他们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闷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不幸的是,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又一次被匈奴抓获。不过,他后来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