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关键元素,所以,对于课堂语言要格外规范和关注。语言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本工具。语言是什么?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课堂教学语言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学生能否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跟教师能否掌握并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便是使用教学语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语言不同,其效果就相差20倍。”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内部语言”迅速且准确地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外部语言”,就会“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教学目的。
课堂上,教师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严密地论证论点,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犹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黏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我们知道汉字是熔音、形、义、物、情、理于一炉的多元体。语音不准,表达就会差之千里,就不能畅达、规范地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不可能正确地向学生传达课文作品的知识、思想和情感。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又繁多,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潜心推敲,仔细稽查,并注意方言和普通话的重要区别,以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声美也很重要。它包括语音美、语调美、节奏美。其中基础的基础是语音美,发音纯正,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语流顺畅。语调美是要按课文的不同内容,不同的情感态度,通过声音上的高低、升降、曲直、强弱的变化,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形成语调美。节奏美就是把语言中蕴含的节奏表现出来,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静或动,或缓或疾,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准确性,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要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使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不能含糊其词,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在解释“牺牲”这个词古今义不同时,有时学生就把今义解释成“死”,教师就应向学生强调“牺牲”的今义是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而不能讲成“为革命事业而战死”,那样讲词义不准确,进而引导学生准确用词,让学生了解“死”的几个同义词:年少病死为“夭亡”,因公而死为“殉职”,有声望的人死为“逝世”。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使学生心中泾渭分明。
课堂语言的简洁有实效性:所谓简洁,就是简单明了,教学语言“少而精”。教师对难点内容要一语道破,使学生能迅速捕捉知识的主干部分,而如果教师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过于冗长复沓,就必然影响课堂效率。因此说,课堂语言的实效性就是要达到给学生感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艺术效果。教师要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第一,要求语言的规范化。语言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效果,而且影响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语言的规范化既包括语音的规范化,又包括语法的规范化,即教师要讲普通话,不讲方言,更不讲白字,又要做到语言要符合语法规范,不要讲病句。第二,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这便是常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区分教育对象,把握学生特点,以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为起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语言有的放矢,取得实效。第三,以口语化语言为主。口语化语言是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的,它不仅有声有义,还有语音轻重、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及丰富多变的特点。这样的语言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能有效地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四,多采用修辞方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考虑词语怎样运用最恰当,句子怎样组织才好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修辞方式有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十多种,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能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五,常运用幽默性和哲理性语言。幽默性语言有趣而意味深长,既会引人发笑,又富有哲理。教师若能在讲课中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既可以增强讲课本身的魅力,又能营造轻松的气氛,使学生在笑中受到教育。哲理性语言,言简意赅,能准确深刻地表达思维观点,能给人以凝练、深远和理性,更能以理服人,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催人奋起。
教师要运用好课堂文字语言,就要掌握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微观教案,是教学中的“眼睛”。好的板书,可以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凝聚着教材的精华,具有内容美;好的板书,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或以图为主,或图文并茂,具有形式美;好的板书,文字结构宽博,笔力遒劲,板画直观形象,画龙点睛,具有艺术美。
课堂教学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还有势态语言。势态语言又叫“人体语言”、“动作语言”、“无声语言”。教师在讲课中,虽然“讲”是主要的,但是如果毫无表情,直挺挺地站在讲台上,就不成为讲课了。教师用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表情达意,在教学中能收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效果,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这是有声语言、文字语言难以表示或表达的。
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词,也不拖泥带水,不然,就会主次不分明,就有点“荒草多了,苗就看不清”的味道。再次,教师在课堂中的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取喻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目的。当然,举什么例子,取什么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一番,绝不可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这样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于漪老师说过,“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充满激情。充沛的情感,能打动学生的心,并把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上去,“亲其师而信其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真情的自然流露,它和其他交际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要使教师的课堂语言真正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情感的处理上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真诚。课堂教学语言并不是刻意地故作多情。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热爱所教的课文,才能使课堂语言具有真诚的情感,这是形成课堂语言情感的基矗除此之外,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钻细研教材,批文入情,“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课时,倾注满腔热情,完全进入角色,使教师、文本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第二要恰当。教师课堂语言的情感基调要与课文情感内容相一致,这就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度”。情感基调不可过高,过高就会“矫情”;也不可过低,过低就无法奠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情感基调定位是“悲伤”,但应该“悲而适度”,如果悲伤过度竟然失声痛哭,就会给人以做作之感,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反之如果语言比较淡漠,缺失“悲伤”的基调,也无法打动学生。
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因而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堂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心理,尤其是学生,他们总是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总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被教师肯定和赞赏。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语文教师需要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的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将文中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要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陈先云老师也在讲座上提到三年级学生两个重要的能力:一是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再造想象能力,是考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二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不难看出,上面提到的课堂用语都符合两位专家提出的这些理念,从理念中来的课堂用语无疑是最有效的。
(金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