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好习惯
45163100000011

第11章 在课堂巧设悬念

作为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不断地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乐于学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针对学生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心理特点而形成的“悬念”教学。

“悬念”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适时设置“悬念”,让“悬”“疑”引发学生期待的心理,来达到最大地吸引学生关注的目的。如果教师的悬念设置得巧妙、得当,学生的注意力焦点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上,思维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走,这样就能令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一大半。

悬念可谓是给学生提供逸闻,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的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不想走神,只想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当每一个学生的心思都跟着教师走的时候,即使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都不会有时间和精力扰乱课堂的秩序,也不会将原本正常的师生关系破坏。

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方法莫过于在教学中,给学生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了。“悬念”原指人们欣赏戏剧等文艺作品时对情节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关切心情,将其移植到课堂教学上,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时一种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悬念出来之后,学生的学习就会有了目标。这样,学生就能带着疑问去观察、思考、听讲,从而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悬念这一技巧,能够令知识蒙上一层很神秘的色彩,令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将他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出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实践的摸索中,悬念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悬念设置的趣味性

对悬念的好奇是学生探究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设置几个趣味性较强的悬念,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趣味性强的悬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其学习热情是否高涨,注意力是否集中。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疲惫状态时,他们就很难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很难进入教学主题。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情绪低落之时适当地设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悬念,势必能够成为迅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的最有效且最为直接的手段。

(2)悬念设疑的延伸性

学生因为自身的“无知”,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从而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设置的悬念,不能是一个是与否就能揭晓的,而应该像连环套一样,解开一个又出现一个。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之上或者是上课结束之后,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那么学生就会以最大的兴趣认真听讲,并且也能在掌握该知识点抑或该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产生对知识探求的强烈欲望。这样,一个问题或者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的终结,反而是一个又一个充满疑问与希望的新起点。

(3)悬念设置的过渡性

每一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都是由很多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序构成的统一整体。要想使某一个知识点与其后的知识点更为紧密地连接,教师可以在该知识点即将结束时,以提出悬念的方式把下一个知识点的中心或者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精心巧妙地设置出的悬念,不但能够再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令学生由一个教育环节顺畅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还保证了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层层递进地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4)悬念设置的意识性

有科学研究指出,人体每经过10~20分钟便会有一个注意力的起伏状态,期间学生的注意力会不经意地离开客体。倘若在注意力离开客体的这段时间里,教师能够适时地帮助学生将思路转化一下,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课堂教学之内。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难点、重点的重视,加深其学习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因被动思维而带来的疲惫与乏味感。

一个好的悬念能够令课堂教学变得富有魅力且更具吸引力;反之,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置悬念之时,一定要谨言慎行才能得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默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