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68

第68章 除旧布新,不吝官爵——不断注入新活力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武则天执政之后,她认为旧科举录取的人数太少,不足官用,尤其是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现状。为了广纳贤才,适应庶族地主要求进入仕途的需要,她开始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对其作了一些改革。另外,她还采取自荐、自举、“延思”等各种方法不拘一格搜罗人才。面对如此众多的人才,武则天是怎样任用他们的呢?

唐朝初期选官,首先是贵族特权荫封制,即勋臣、外戚、宗室、高官的后代—出生便是官,而且是高官。然后是科举所选,中了进士才能得到九品官。因此,当时的官僚制度仍然是士族地主把持官位,寒门庶族备受排挤。

唐太宗时期,虽然使采用科举制作为经常的选人制度,使庶族地主有了进身的机会。但录取名额太少,应诏参加考试的有两千人,进士只能录取几个人,最多也就二三十个人。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她认为科举录取的人数太少,不足官用,尤其是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现状。于是,她为了广纳贤才,适应庶族地主要求进入仕途的需要,她开始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她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人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置明书、明算、明法等专科,录取实用的专科人才。永隆二年,她建议考试内容增诗赋各一篇,从此以后科举考试有了诗文的内容,并被后世各代所采用,对唐朝诗文高峰的出现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还在天授元年也就是690年,亲自在都城南门内的洛城殿,面试贡人。这就是后世延续千余年的殿试制度,殿试增加了考生的荣誉感,使科举考试受到社会的重视。

长安二年也就是702年,她又创武举科,以选拔军事人才,适应了当时边疆战争对武人的需求。武科考试,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

另外,她还开创“南选”,也就是从边远地区选拔人才。她增加科举名额,在她辅政与执政的五十多年里,进土及第人数共一千多名,每年平均录取的人数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

除了依靠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之外,她还采取自荐、自举、“延思”等各种方法不拘一格搜罗人才,并强调不论出身地位,都可以自荐,特别是有文才者更受她的欢迎。

唐朝初期,把持政权的关陇贵族门阀观念较重,不利于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武则天则打破了士庶界限,以能授官,依功行赏,“量才授职”,不计出身、资历。

天册万岁元年,武则天接到刘知几的一封奏表。当时,刘知几还是获嘉县主簿,一个九品小官。她并未轻视这个位官职低的地方官的表奏,认真地读了起来。她看到,表中有四条颇有见地的建议:

一是赦令不可太滥。奏疏说,每年都有赦令,甚至有时一年下两次,这样会使坏人有可乘之机,无所顾忌,不应轻易下赦令。

二是不要随便提升官吏。现在每逢朝廷举行宴会时,穿绯色衣服的高级官员比穿青色衣服的低级官员还多,拿象笏的大官比拿木笏的小官还多。许多滥竽充数的官员能力低下、操行不佳。希望皇上不要随意降恩施惠,使求官的人知道勉励和约束自己。

三是裁汰冗员,节制恩赏,防止那些以钻营为能事的人投机取巧。

四是州县长宫不可调动太频繁。他认为,刺史是地方最高长宫,刺史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治乱安危,如果倏来忽往,势必造成因循苟且之风。他主张刺史任职三年以上才可以调动,应考核其功过,赏罚分明。

由于刘知几的意见中肯而切中时弊,所以武则天接纳了他的谏言,对他进行了嘉奖。圣历二年也就是699年,刘知几被调到长安,和另外几个官员一起编纂关于儒、佛、道三教典故的类书——《三教珠英》。

编成后,刘知几被留在长安,进入史馆,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参与修撰国史、起居注、实录等。唐中宗时他又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他的成就与武则天的奖励有很大关系。

为了得到贤才共辅天下,武则天曾多次下达求贤诏书,如《求贤制》、《搜访贤良诏》、《求访贤良诏》等。她令文武内外五品及七品以上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于当管部内,即令具举。于是,当时的宰相、大臣均以荐贤为己任,时时留意,处处留心,发现人才及时举荐。尤其是曾被娄师德荐举、并得到重用的狄仁杰,更是常常以举贤为己任,经他引荐而被提拔的各类人才,至公卿者达数十人。

同时,她还鼓励官民自荐其才,无论是被荐或自荐,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得到提拔或任用,荐贤者亦可得到封赏。为避免贤能遗漏,她还经常派使者到全国各地方考察政治,搜罗人才,在试用合格后,都能正式委任。

另外,她还增加了许多“制科”。由皇帝临时定立科目,下令考选,因皇帝的命令称“制”而得名。制科最早出现于汉朝,但它的科目有限。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五十九科之多,较为重要的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还有“词标文苑科”、“文擅词场科”、“殉节宁邦科”、“长才广度科”、“超群拔类科”、“不求闻达科”等,难据其数。

总之,她是让选人程序简单、多样,让那些出身寒微而有才识的人进入仕途,使朝廷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坐殿以“制科”选贤,一天就选出一百三十多人充实朝廷和地方。这样一来,官员人数大大增加,武则天即位之前,全年选官千人以上,而垂拱以后,每年被选用的大小官吏增加到五万人。

由于选出的人数太多,她又创造了则天女皇年代特有的考核黜迁制度。通过特有的黜迁制度,尽快把不合格的人淘汰,而把能力强的人尽快升迁。

以往的考核定死在三年一考,武则天是随地考核,而且采取逐级考核、推荐。就是让高级官考核中级官、中级官考核下级官,这样很快就产生了结果。当时,很多能臣就是在考核中产生的,如:娄师德经考核认为狄仁杰是可用之材,便推荐了他,而狄仁杰经考核、推荐了姚元之,姚元之又推荐了王柬之。最后再经她自己考核,如果才堪大用,她一下子就会把他选入国家中枢或疆臣大员行列中,不会让优秀人才慢慢熬,半生升不到位子上的。

武则天的气魄很大,她还创造了一个奇怪的官名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由四品官员直升宰相的制度。由于四品官员人数多,回旋余地大,所以众多老臣都反对她,她就不断把这些思想保守的顽固派拉下座位。

通过这“同平章事”的头衔,她不断起用低级官员,一旦发现他们合格,立即把“同”字去掉,变成正式之职,否则便立即改任他职。在武则天做皇帝的20多年里,有许多宰相是由该职提为正式宰相的。

她驾驭百官的能力也不是一般皇帝能达到的。她不仅有一套措施来考核、升赏、黜贬各级官员,还有一套教育官员的理论体系。她主持编写的《臣轨》和《百僚新诫》便体现了她的理论体系。

《臣轨》这本书共有十章,包括君臣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缜密、廉洁、良将、利人。涉及了规范、教育官员的方方面面,是教育国家官员的好教材,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正是由于武则天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的选拔、网罗人才,才使天下贤臣名士被她所用。她能够针对不同的境遇,凭借不同的心计,将“情商”二字掌握的淋漓尽致。她懂得放低姿态,以柔克刚;也懂得横冲直撞,化险为夷。她能屈能伸彰显的是大唐圣神皇帝的英雄本色。

“则天上位术”注入新活力:立足社会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通过工作立足于城市生活,作为领导者应当适时抓住下属的这种思想,对其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的活力,以便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那么,领导者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

首先,有效地引导员工,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领导者应该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给员工创造提升的条件和机会,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其次,提倡员工进修,提高其自身素质。在员工学习的过程中,领导者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员工学习和工作的欲望,以提高其自身素质。

“趣味测试”你有成就大事的能力吗?

如果你失业了,只能找到临时工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一种?

A。 倒垃圾

B。 捡破烂

C。 卖玉兰花

测试结果:

选择A:你的心中拥有梦想,等待机会变成大人物。梦想对于你脚踏实地的你来说并不遥远。为了实现梦想,你会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一旦机会来临就会出人头地。

选择B:你一心想成为大人物,所以会随时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并创造机会。你有企图心,而且冒险心十足,只要机会就会争取,还会创造机会让自己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选择C:安于现状、不爱出风头的你,只能算个平凡的小人物,要想当大人物还得再加把劲。你不喜欢强出头,认为生活平淡就好。其实,悠闲的当小人物也是一种自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