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67

第67章 务农为本,严惩苛官——抓住矛盾的根源

武则天在侍奉太宗时,就体会到了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她认为,帝王应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要治民就要先治农。因为君王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百姓富足。如今,她大权在握,便更加积极地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了。那么,为了激发官员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她都做了哪些努力,制定了哪些制度呢?

武则天深知“建国之本,必在安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安”的道理。早在她做皇后时,就向高宗提出了《建言十二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劝农桑,薄赋敛”,如今,她大权在握的,便更加积极地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了。

在她为大臣所写的《臣轨》中,有一篇叫做《利人》章,主要谈发展农业的事。她认为,天下之事众多,君主不可能事事都管,这就需要大大小小的官吏来帮助。而帮助君王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让百姓富足。

因为只有务农才能使百姓富足,所以,武则天要求各级官吏都要重视农业生产,省徭薄赋,不夺农时,严格禁止妨害农业生产的奸商之类的活动。她还特别强调臣下要在富民方面作出政绩,在考察州县官的政绩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劝课农桑的成绩。

光宅元年也就是684年四月十三日,武则天在《诫励风俗赦》中说:“设立州县,配置官员是为了整肃风俗,惩息奸暴。现在太平既久,官员多有懈怠,致使一些地方发生祸乱。从今以后,州县官员应用心检校,劝课农桑,制止懒惰和游手好闲,防纠图谋不逞之徒。凡是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但受奖赏;反之,土地荒废、户口流移之地,官吏要受到处分,严重者要解职。御史和台郎等官员将经常去州县访察,随时将实情呈报,诸州县官员务必知悉。”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官员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这种赏罚制度对官员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他们知道,武则天是说到做到的,她可以将顺从者破格奖励,也可以使违逆者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他们不想充当悲剧的角色,就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以期得到武则天的奖赏。于是,出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官员,他们忠于职守,做事尽心尽力,堪称一代良吏。

对于武则天来说,每年接见诸州奉贡物来京的朝集是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带来令人眼花缭乱的礼物,还能带来全国各地农桑生产的消息。她每次都把这些朝集使以宾客之礼来款待,还常把他们三三两两地召入宫中,广泛询问,细细交谈,高兴的时候,还会赐给他们一些赏物。

垂拱二年也就是686年四月初,十道诸州的朝集使们陆续来到神都洛阳。一时间,八方土产,四海珍奇,咸集都城,琳琅满目,好像是一次盛大的博览会。武则天在宫中接见了这些朝集使,并设宴进行款待。

在酒宴将要结束时,武则天吩咐内侍宫娥向朝集使们颁赐赏物。朝集使们伸直了脖子,睁圆了眼睛,一齐注视大殿的内测门。此刻,他们不约而同地想着一个问题:陛下将赐予什么赏物呢?是金?是帛?还是御笔亲书的大字?

然而,武则天的赏赐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陛下的赏赐既不是金或者帛,也不是御笔题字,而是一函书。函上的书名大字是武则天手书:《兆人本业》。

武则天对于这部农书,倾注了很多精力,因此,极为重视。她让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等文臣撰写此书的目的是想借鉴古来的经验,指导本朝的农桑生产。由于朝集使们来自全国各地,现在正好借这个机会将它传播开来。

朝集使们手捧赐书,高呼万岁,跪地谢恩,郑重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的奖励。然后,武则天又严肃而亲切地嘱咐他们,将这本书带回州府后,一定要与州府官员认真研读,致力农桑,不可懈怠,努力使亿兆人的本业更加兴旺发达。

第二天,朝集使们带着女皇的赐书离开了洛阳。虽然特别的恩宠令他们心旷神怡。但他们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这本赐书的分量。

此后,唐朝皇帝将颁赐武则天的农书定为一种制度。每年的二月一日,也就是农务方兴之时,朝廷令百官将她所删定的《兆人本业》颁示给百姓,用来督导农事生产。

圣历二年也就是699年一月,武则天想在冬季讲武,后因有关官员的拖延,便改在了早春时节。

在正要进行之际,内侍向武则天呈上了王方庆的奏章,里面讲了很多阴阳五行的道理,指出《礼记·月令》记载,冬季的第一个月份,天子命将帅讲武,练习射箭、驾车、比武。四季中的三个季节务农,一个季节讲武,是君主安不忘危的主张。但早春不宜讲武,因为有碍农时。他劝武则天不要违背时令,仍然改在冬季举行。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曾任广州都督,因他治理有方,得到过武则天的表彰。后为内宫,多所献纳。他的十代从伯祖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武则天曾向他访求过王羲之的墨迹,他将唯一剩存的一卷和他十一代先祖的书法墨迹,一并呈上共十卷。

武则天特别高兴,曾在武成殿向群臣展示,并让中书舍人崔融作《宝章集》记叙这件事情,在当时,这可是最荣耀的事情。

此时,王方庆是以麟苔监修国史兼检校太子左庶子的身份,向武则天上疏的。武则天很同意他的看法,下手诏答谢道:“现在太平已久,人皆废战,我为了整顿兵威,才令讲武教习。你的奏章很合典章,希望你多进直言。”

武则天深深知道,天下以农为本,本固方可邦宁。遇有水旱灾害,她忧心忡忡,遣使赈济;听到丰收喜讯,她也兴高采烈,欣喜异常。如果哪个官员不重视农田,甚至肆意践踏,那么武则天是绝不会轻饶的,即使是宰相的儿子也不例外。

左相许圉师的儿子许自然,是一个七品奉辇直长的殿内司事官。一次,他出外游猎践踏了别人的庄稼,田主便和他争吵了起来。许自然是个纨袴子弟,他不但不向人家赔礼道歉,反而还放响箭威胁田主。

许圉师知道后很生气,但又不想把事情闹大,他想把儿子打一顿给田主出出气,遮掩了事。但是田主不依不饶,竟然直接到司宽台去告状。司宪大夫杨德裔怕得罪许圉师,便不敢治他儿子的罪。而西台舍人袁公瑜却派人用假名字写了一封信,直接向皇帝告状。

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建议高宗下旨治罪。高宗便召见许圉师,批评他身为宰相,不仅侵害百姓,还隐瞒不报,这不是在作威作福吗?

许圉师竟然回答:“臣身为宰相,以忠直事陛下,不能讨得众人的欢心,所以有人在背后攻击我。至于作威作福,是那些手握兵权,或身居重镇的人。臣本是一个文吏,奉事皇上皇后,只知闭门自守,哪敢作威作福啊?”

武则天和高宗听到他的这番言外之意就更生气了,高宗说:“你还恨无兵权吗?”就下令将他绳之以法。许敬宗为他求情说:“这样官员,罪不容诛啊!”虽然免除了死罪,但还是将他和他的儿子流放到外地了。

武则天用惊人的魅力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引起官员对农业的重视。不管人们恨她也好,爱她也罢,她统治下的中国是富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国家,这是世界历史学家公认的。

“则天上位术”抓住根源:提高效率法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有些人虽然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可是却成绩平平。这主要是由于在做事情时不分轻重缓急,抓不住关键,以至于工作效率低下。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有一个决定全局,关系重大的核心矛盾点。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排除枝节因素的干扰,抓住矛盾点,找出问题的根源,就能提出相应的举措。只要这样做,即使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