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69

第69章 挑战宗教,意识引导——同化思想,拉拢战友

第十章 女人应学武皇之防身篇

收放有度,拨乱反正——严谨周全守霸业

不善于运作的人,充其量只能让人心透露出一点点小光泽。至于扩展人生局面的想法,只能是南柯一梦。武则天不仅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平衡点,借天谋事,让自己的身份合法化。而且,还能够敲山震虎,再造势利,使自己一步步的站稳脚跟,从而打开自己的人生局面。善于权谋的她深知权力关系利益。一个朝廷要想稳定,一定要有各种各样的势力集团相互争斗,又相互牵制,以形成一个能够均衡的局面,才能擎住帝国大厦的房顶,而不向任何一方倾斜。因此,在谋权的过程中,她采取了臣权制衡、频繁换马的做法,始终把心计放在一个,只有自己才知道的锦囊袋中,不紧不慢,左右突破,站在一个平衡点上,继续奋力腾起,从而赢得自己人生的成功。

大凡改朝换代的人,不仅要抓住群臣的心,还要引导民心向己。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武则天以弱势斗强势,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时代和传统的巨大挑战。她不仅用儒学为自己的革命理论铺好了道路,而且还用佛教为自己提供了女主可以统治天下的意识形态。那么,她是如何通过挑战宗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武则天要以母后身份的称帝,在高祖、太宗、高宗以下的唐朝帝统中安放自己的位置,历史上没有先例。她认为自己要当皇帝,就要让人们知道她是受命于天。为此,她急于寻找理论依据,朝廷百官挖空心思,翻遍典籍也没有找到一条过硬的依据。

只有春宫尚书李思文在《尚书·武成》篇中找到一句“垂拱天下治”的话,附会武则天用过“垂拱”年号,以此作为受命的依据。虽然这种说法很牵强,但武则天还是很高兴,并昭示天下。

在垂拱四年五月,她把自己改称“圣母神皇”,因为“皇”字可以男女兼指,总是帝王之称,所以她存心选择这个意义含混的字。她是想在黎民百姓对她称“皇”习惯了之后,再改称“皇帝”,这样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圣母”二字代表的是坐在万象神宫里的女神,这两个字意义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武则天当皇帝最初的舆论准备和试探行动,她要知道天下人是否会接受她当皇帝。

她给自己取名字为“照”,宗秦客把“照”改成了“曌”字,这个字不仅有“日月当空,恩被天下”的寓意,而且还对儒家的攻击做了回应。

儒家认为武则天是女子,只能主“阴”,不能处阳位,当皇帝。而现在她的名字里既包含了月(为阴),又包括了日(为阳),阴阳调和,主宰天下。她说,这个字象征“天下来归资朕之政”。在儒家经史里面,她能做的文章也就只有这些了,其它的东西几乎全是对她不利的,因为儒家是反对“牝鸡司晨”的。

什么女人不能当皇帝?都是儒学经典在欺负中国女人,她治国实已三十多年,成绩这么大,诸儒们仍说女人不能当皇帝。现在,就拿佛经当经典,进一步解释出中国的女人,就是她武则天这个女人,是佛祖让她做女皇。

在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她为了讨高宗的欢心,曾经尊奉过道教,因为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唐朝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以老子为祖先,称自己是李聃的后代。她还在《建言十二事》中,号召大臣们都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但那是李家的东西,想要以周代唐的她,再利用道教显然是不合适的。

她要想扩大自己的实力,废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首先要排斥受李氏保护的道教,弘扬对她有利的佛教。对于佛和佛学,她涉猎得多一些,因为她的母亲信佛,对她幼年有一定影响。后来感业寺中被迫落发为尼,为打发时日读了不少佛典。

在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的时候,佛教就已经成为她争夺权力、营造声威的一种工具。她的佛教行为表现得最为醒目的,就是与玄奘的相互酬答、为法门寺舍利造金棺银椁以及请玄奘为李显剃度等等。

另外,她还下诏令僧尼居道士女冠前,禁止天下屠钓八年,收天下僧钱作大佛像。长安洛阳两京译经的人特别多,最著名的义净法师留学天竺25年,前后约两次前往,证圣年也就是695年归国时,武则天亲自到上东门迎劳,让他在佛授记寺译经。

由于她的不断弘扬,使佛教增添了活力、欣欣向荣。如果说把这一切看作是武则天在佛教领域中,与高宗一争高下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这些宗教活动也是重要的政治行动。

上元元年也就是674年,武则天自称天后。这一年,她终于成功地废除了唐太宗关于在宗教仪式上重道轻佛的诏令。从此以后,两种信仰地位平等。

虽然她在当女皇帝之前做宣传时,拜洛受典、称符瑞、建明堂、尊谢昊天等,也是借助了道家的符瑞、谶语。但是,她对道家那套骗人的法术把戏主要还是利用,没有真正陷进去成为法师或信奉者。

现在,她想利用佛经上的某些东西暗示她是转轮女身,就是说她原本是佛,是佛转化而成的女身,就是佛祖派她到人间称帝的。因为她读过不少佛经,记得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她让自己的男宠薛怀义去找。

薛怀义便奉武则天的密令,苦心研究她“易世革命”的最后方案。对于这类事情,他本身具有独到的见解。武则天之所以如此重用他,是因为他没有受过正式的儒家思想教育,不受儒家思想的束缚,敢于创新。他很聪明,种种想法都能以现实为着眼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男人。

经过薛怀义和十几个和尚日夜不停地刻苦攻关,终于在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找到了一部《大云经》,经里记载着女主统治国家,最后又成佛,这就为武则天名正言顺地当皇帝提供了经典依据。

但是,这种晦涩的经文一般百姓是看不懂的,就没办法达到大力宣传的目的。为了普及《大云经》,武则天让薛怀义给它做注。于是,他又带领一帮和尚炮制了解释经典的《大云经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的经文加以演绎阐发。由于当时,弥勒净土宗在中国广泛流行,所以他就把两者结合起来,称唐宗室衰微,太后就是弥勒下生,必定取代唐朝的统治。武则天当皇帝的理论难题终于解决了。

武则天非常高兴,把《大云经》布告全国。九名编写注疏的高僧被封为县公,恩准披紫色袈裟。一千多名佛僧被授予圣职。于是,两京和全国各地修建大云寺一时成风,武则天为佛祖派遣、由弥勒佛转世的神话传布到全国各地。她应天之命、应佛之命做女皇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佛教在武周帝国建立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武则天做了女皇帝以后,继续组织译佛学经书,她的行动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兴盛,因为她的政权得益于佛教经典。

总之,武则天对待几大宗教思想的策略是:打击道教,利用儒教,扶持弘扬佛教。但是她自己知道,她以佛典里的某些东西作为女人当皇帝的根据,是借助、是附会。所以,她不信佛,也没代表佛来统治天下,只是利用。不过,她也没有丢掉儒家这块阵地。毕竟,儒家的思想才真正是当时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则天上位术”意识引导:拉拢人心法

身为领导者要想让下属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指挥,自觉地维护你的威信,就要得人心。那么怎样才能够得到人心呢?

首先,要靠真情。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付出了真情,使下属知道你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那么,他们的感情就能和你融会贯通,思想上、行为上和你保持一致。这种意识引导是牢不可破的。

其次,要靠工作能力。如果只有真情而没有工作能力,恐怕下属很难选择你。因为他们需要的不光是愿意为他们着想的人,而且还是有能力为他们服务的人。只有两种条件都具备了,人心才会真正向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