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64

第64章 边军屯田,民生繁兴——积累是战斗力的保障

武则天施政时期,不仅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而且还在边疆地区大规模组织屯田。当时的屯田制还处于发展时期,主要是在边疆地区建置的军屯,一般是建置在民族矛盾比较激化、军粮运输比较困难的地区,并有专人掌管。那么,武则天任用哪些人来发展屯田制呢?成效如何呢?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由曹操建立。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它源于西汉,至曹魏时期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进行屯田。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

武则天施政时期,不仅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她给予了坚决的抵御和反击。由于边疆地区地处偏远,民族矛盾比较激化,粮食运势比较困难,因此,便效仿曹魏的做法开始在边疆地区建置军屯,并有专人掌管。

屯田郎中、员外郎,掌管天下屯田的政令、凡是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不方便的,都要设屯田,以满足军粮所需。

这一时期,娄师德在组织兵士屯田中成绩斐然。他是郑州人,年及弱冠就举进士及第,授任江都尉,上元初年,迁升监察御史。

当时吐蕃屡次进犯边境,高宗招募勇士抗击吐蕃,娄师德投笔从戎,随军西讨。在唐军打败后,他收拢散卒,坚守御敌,屡立战功,被提拔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

天授元年也就是690年,丰州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南),与突厥相毗邻,多是丘陵山地,军用供给比较困难。武则天便提拔娄师德为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于是他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最高指示精神,大力组织兵士屯田,一边守护,一边耕种,收效显著。他们收获的军粮不仅自给自足,还有余粮支援兄弟队伍。

武则天得知后十分高兴,特颁下诏书嘉奖其功。诏书说:“爱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所以朕才把重要的战略要地交给你防守,给你兵权。你自从受委北部边陲,总司军、政、营田,干得很出色,尤其是供给方面,不要京师一粒粮食,不劳运费人力,两军之兵和北镇之兵数年赖营田支给,真了不起。我欣悦良深,特写此信以示慰劳之意。”

由于武则天十分欣赏娄师德的才干,遂于长寿元年也就是692年,将他从北境召回神都,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之事。第二年,又提拔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在他升任宰相后,武则天仍以“王师外镇,必籍边境营田”为由,让他兼任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北边河州、兰州、鄯州、廓州四州检校营田大使。

河源军及河州等四州位于今青海、甘肃一带,与吐蕃相望,在这些边远且交通不便的辽阔地带大搞屯田,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军粮的供给问题,而且也减轻了国家军费的开支和长途转运之苦。

娄师德之所以能充任这一地区的营田大使,是因为他具有经营屯田的卓越才干,同时,也说明武则天对屯田工作的重视。

在屯田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还有郭元振。

郭元振也是进士及第,最初授通泉县尉。后来武则天听闻了他的盛名,便召见他谈话,见他对他的谈吐和智谋大为欣赏,就授任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充聘使于吐蕃。回来之后,立即向武则天进言,如果施用离间之计,挑拨吐蕃的君臣关系,我军就可获得成功。武则天赞同他的提议,便任命他为主客郎中。

大足元年也就是701年,郭元振迁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在此之前,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里,又靠近吐蕃与突厥,他们的骑兵行动迅速,常常是猝不及防。有时候,他们突然来到城下,骚扰后就即刻离去,当地百姓深受其苦。

他上任后,便在南境硖口(今甘肃古浪)设置和戍城,北境碛中设置白亭军,以控制其要路,于是开拓州境一千五百里。从此,吐蕃、突厥兵再也不能来城下骚扰了。

他又命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其水陆之利”。过去凉州粮食价格昂贵,粟麦每斛 (10斗)高达数千钱。在李汉通组织兵士屯田之后,他们且耕且守,连年获得好收成。粮食价格也开始下跌,以至于一匹绢籴要数十斛粟麦。

郭元振在凉州任职五年,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当地出现了“夷夏畏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的大好局面,百姓们无不为他歌功颂德。

武则天对边防屯田制的重视,体现了她身为帝王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有这样一位开明的君主,那些能臣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效忠于她。在她统治期间,基本上维护了帝国的统一,疆域的辽阔,国家的强盛。

“则天上位术”积累:保障成功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累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因为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正是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习积累,才最终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汉朝的司马迁,正是靠长期对史学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才写出了史学巨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