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65

第65章 革除时弊,发展生产——进取的同时不忘反省

武则天执政时期,形势并不是很好。农民受田普遍不足,农户逃亡,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其实,民户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历来都存在,这种情况对农业生产是很不利的。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人力与地力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女皇武则天决心革除时弊,采取一些新的措施,那么她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民户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历来都有,在战争频繁的地区,百姓死亡、到处流动转移,没有安定的生活,人口锐减,对这些人烟稀少的地区,人们当时称为“宽乡”;对那些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密集的地区,人们又称为“狭乡”。这种宽乡或狭乡,对农业生产都是很不利的。

因为宽乡地多人少,劳动力不足,可能出现无力垦辟、荒地严重的现象;而狭乡则地少人多,土地又不能满足人们的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封建政权能将“狭乡”的民户有组织地迁移到“宽乡”,就能充分发挥人力与地力的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朝初期,关中地区是隋唐两代都城所在地,人口密集。唐继续推行均田制,均田制也就是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以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可是由于人多地少,农户受田普遍不足。

贞观十八年也就是644年,唐太宗巡幸灵口(今陕西临漳县),到附近村落问村民受田情况,每丁只有三十亩,与规定中的每丁受田百亩相差很远。于是太宗“诏雍州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

因为人丁受田过少,而农民却要按受田百亩,来承担他们的租税,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太宗下诏免除雍州(今西安一带)受田少的农民的徭役,同时,还要将这些农民迁移到宽乡生活。但是,后来这一移民诏令并没有贯彻实行。

唐高宗执政时期,丁壮受田不足的情况,在人口密集的关中地区依然存在。农民耕地不足,收获的粮食本来就少,更经受不住天灾人祸的打击。

公元671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东都时,让太子李弘监国,当时关中正好闹灾荒。有一次,皇太子弘发现由于缺粮,很多士兵竟然在吃榆树皮。于是上疏高宗说:“关辅之地萌庶孔殷,丁壮受田罕能充足。所以水旱之岁,家室未丰。”根据这一情况,为了“正末端本,思有裨助”,他建议请将太子家令寺之地九百余顷,回授关中平民百姓。当然,这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形势并没有好转。首先是农民受田普遍不足。根据当时彭泽县的调查,百姓经营的土地一户不过十亩、五亩,照百亩的法定数额相差很远。其次是土地兼并严重,王公和富豪广置庄田,横行霸占、吞并农田,大批农民的耕地沦落为官僚地主的田庄。百姓失去了土地,又交纳不起名目繁多的赋税,只好走上逃亡的道路。

逃户问题较严重的是关辅、河北、蜀汉三个地区。关辅地区的逃户问题出现得最早,持续的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但当时的政府一般禁止农民外迁。为了寻求活路的农民便不得不违背有关禁令,私自逃亡,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逃户”问题。

武则天耳闻目睹了,太宗时的均田制受到的破坏,土地被大量兼并。她经常向大臣们询问乡间的情况,每年地方上派朝集使进京,她都要详细听取他们的奏报。她还派出巡抚使出使各地,了解诸州的土地、生产、人口等情况,作为她制定政策的依据。

她根据关中地区人口过于密集,而河南道人口较稀的情况,于天授二年也就是691年七月决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关中数十万户农民迁到河南道,安置在洛、怀等七州之地。以缓解关中人口过密而出现的各种困难。她还特意颁发了《僵鸿、宜、鼎、稷等州》,制文说:

京兆之地,旧号作中,乃眷编氓,最为繁殖……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即各差清强宫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其宫人百姓有情愿于洛、怀等七州附贯者,亦听。应须交割及发遣受领。

从制文我们不难看出,这次由并中向河南道迁移民户的原则有两点:第一,是百姓自愿,从制文中两次出现“情愿”一词,可以体现出这次移民,不是只出于官方意志、强迫百姓所为;第二,是对迁移到河南道的民户给予优惠政策,“给复三年”,也就是移民在三年之内不服徭役,这为新定居的百姓营建房舍、开地种田保证了足够的人力和时间。

《通鉴》中记载:“徙关内户数十万以实洛阳”。也就是说这年七月,大概有数十万户移民迁到了洛阳周围的广大地区。

武则天组织的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不仅大大缓解了关中人口密集、受田不足的压力,而且也为洛阳以东地旷人稀的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开发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关中农户的同时,武则天还对因其他各种原因,流亡到东都的关中农民进行了适当的安置。

在河北地区农民出逃的主要原因是,同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再加上繁重的徭役、兵役,致使河北不少民户家产被劫,人口流亡。为了妥善处理河北的逃户问题,圣历元年也就是698年,武则天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妥善地解决了河北多年的逃户问题。

蜀汉地区逃户出现的原因是,唐为了防御吐蕃,曾在松州、茂州等州设置了同昌军和通轨军,同昌军和通轨军每年所需的大量军粮,给蜀汉地区的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民户负担过重,成为逃亡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蜀汉地方官不奉法纪,为官贪暴。

陈子昂向武则天建议采用检括户籍的方式,来解决蜀中的逃户问题。汉州的逃户,共有一万五千余家。深州县令张知古下令,“部内有逃他境,能相率归者,免一岁及征徭,若茕嫠贫窭不能自济者,当别议扰之”。鼓励逃往外地的农户返回故里,于是“首尾郊郭者七千余家”。至此,汉州流亡在外十几年的逃户基本返回故里。

武则天还力倡均田。为了维护均田制,她不仅制止士族豪强多占土地,而且对那些已经兼并的土地,也进行清查,严重的,予以没收。这样做,对于士族豪强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因为土地可以买卖,为他们的兼并提供了可乘之机,现在明令禁止,他们便难以明目张胆地兼并土地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储备了足够的粮食,长安四年也就是704年一月,武则天欲巡西凉,洛阳县尉杨齐哲在其所上谏行表中说:吁申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久流衍。”其中所说的“积年充实”,说明洛阳仓是多年储备充足的。

久视元年也就是700年,任右补阙的张说在《武则天幸三阳宫表》中也说:“太仓武库,并在都邑;积粟利器,蕴若丘山。”从当时朝臣的上表可以看出洛阳仓十分丰足,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发展之一斑。

另外人口的增加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今据历史文献记载:唐高祖在位的武德年间(618—626),户为200万;到了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9),还不满300万户, 23年间,人口增加不到一百万户。可是,至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 (705),人口竟达到635万多户,是贞观年间户口的两倍多。其间包括唐高宗在位的35年,共计56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唐太宗时期。

正是由于武则天果断、英明地采取了移民的措施,较正确地解决了逃户问题,调整了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才有了她身后的“开元盛世”。

“则天上位术”反省:不断进取法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上进,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并且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在进取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反省。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其对反省的重视。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很重视随时反省自己的内心。这是为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