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63

第63章 果敢御敌,设府固边——漠视敌人自己才会强大

武则天重视加强边防,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周边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发展商业等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执政期间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打击吐蕃、突厥族的进犯,安定了边疆。她恢复了原有的安西四镇,原来已断的通往亚西亚的丝绸之路,也得以再次开通,使唐帝国的声威重震西域。

武则天当上皇帝以后,逐步对旧势力进行了清洗,从而使武周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旧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难以和武则天进行较量了。寸土必争果断用兵。除了内乱,在边境上,她的江山也是不平静的。突厥和吐蕃等少数民族对大唐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突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突厥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所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时期曾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打败了东突厥。然而,强盛的西突厥还阻绝着“丝绸之路”,严重地影响了西方各国与唐廷的友好往来。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太宗又派兵打败了西突厥。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在“丝绸之路”的北道碎叶,中道的疏勒和龟兹,以及南道的于阗西域驻扎军队,委派镇守使,置为军镇,隶属安西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安西四镇”。

在显庆二年,唐高宗继承太宗的事业,派大将苏定方最后打败了西突厥,全部占领其故地。此时,“安西四镇”便成了唐朝控制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和今新疆全境广大领土的军事据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吐蕃不断北扰,突厥贵族一再叛乱,“安西四镇”被吐蕃夺取了。

“安西四镇”失守后,唐廷多次对吐蕃用兵,虽有胜利,但并没有将四镇复归于唐。武周如意元年,武则天已经彻底战胜了她的政敌,牢固地坐稳了皇位,国力也有所加强。于是,她决定发兵西进,和吐蕃进行决定性的一战。但人选问题是大事,她又征求了西州都督唐休景的意见,唐休景向她推荐了右鹰将军王孝杰。

他说:“欲胜敌,须知敌。本朝将领中知吐蕃者莫过于王孝杰。前些年,王孝杰曾作为行军副总管跟随工部尚书刘审礼西讨吐蕃,与敌激战于大非川,兵败为敌所获。吐蕃赞普认为王孝杰长相颇似赞普之父,对他厚加礼敬,于是免死,得以归国。他在吐蕃日久,深知吐蕃虚实,令其将兵,必能获胜。”

武则天以为然,并当即对唐休景赞扬一番,故励他多献良策,多荐英才。几天后,武则天便任命王孝杰为威武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进击吐蕃。

十月间,王孝杰大破吐蕃军,果然是不负厚望,一举夺回了“安西四镇”。在这次战争中,西北地区各族人民作出了贡献,当时焉耆龙姓和昭武九姓的人曾前往助战,说明收复“安西四镇”很得人心。

当武则天得知“安西四镇”重归大唐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她在宫中盛陈宴席,与文武官员共贺胜利。她决定在四镇之一的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屯兵镇守。然而,有的大臣竟提出异议,甚至主张放弃四镇,认为四镇不过边远沙碛,物寡人稀,如派兵镇守,徒耗兵力,劳而无功。

而右史崔融向武则天上书陈述了四镇的重要性,他劝武则天千万不要为弃地之论所迷惑,万勿迟疑徘徊。武则天深知四镇的重要,更不会将用血换来的胜利付诸流水!她恩准了崔融的奏议,对那种放弃四镇的主张不予理睬,派兵三万前往四镇戍守。

武则天谋略极深,经过多年的政治斗争,她不仅肃清了政敌,而且利用自己在军事上的高超韬略,点将派兵,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又以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和魅力派兵点将、屯田驻守,不仅显示了天朝的国威,更显示了她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不过,少数民族在边境作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武则天对待少数民族的错误态度。在她的恐怖政治兴起之后,她逐渐背离了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共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政策,听任酷吏们迫害少数民族将领。在远离首都的边远地区,歧视少数民族的事情就更为严重。

在边境作乱中,除了吐蕃、突厥的起兵叛乱,影响最大的是契丹侵犯武周的河北事变。

河北事变的导火线是营州事变。由于当时的营州都督赵翔,刚愎自用,轻视少数民族,视契丹人李尽忠等如奴仆,契丹人极为反感他。当营州地区因干旱导致了严重的饥荒时,赵翔不知抚恤。李尽忠和孙万荣本来就怀有叛逆之心,现在乘机激怒部众,攻陷了营州,杀了赵翔,揭开了河北事变的序幕。

营州事变仅仅是一个边境上的小事件,武则天却放弃绥抚方法,主张大力挞伐。她任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之副,率大兵去平息营州事变。然而事实却让她很失望,由于周军的轻敌情绪,初战便被契丹军诱敌深入,惨遭大败。

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武则天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兵马,可负责新战役准备及指挥工作的却是武攸宜,王孝杰任陆路指挥官。

战场上,契丹军与大周军一接触,就开始败退。王孝杰为了立功穷追不舍,进了敌人的圈套,追到了东硖石谷,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险峻的山道,契丹回兵再战。他由于兵力单薄,被契丹人马迫上悬崖,坠谷而死,兵将几乎全军覆没。

武则天得知王孝杰战死的消息,十分悲痛,追赠王孝杰为耿国公。

突厥和契丹之间,素来就存在着矛盾。在河北事变一开始,突厥首领默啜就打想从武周与契丹的冲突中捞取好处。他上奏武则天,表示愿率部落兵马为国家讨击契丹。然后他对契丹的后方松谟发动了袭击,并取得了成功。

其实,默啜这样主动帮助武则天,就是想让武则天看到他有能力制服契丹,从而达到让武则天向他寻助的目的,这样他就可以向唐廷提出任何条件。而武则天却把默啜的插手看作摆脱困境的机会,她派遣了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和左卫郎将田归道前往突厥。他们的表面任务是给默啜授以新的称号,实际上是奉命去打探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突厥。

两位使臣到达突厥后,默啜向他们表示,愿意当武氏的儿子,并把女儿嫁往武周,还愿意帮助武周解决问题,但条件很苛刻,他要求索取大量的农器、种子,还有缯帛与铁,还要求自己的女婿,必须是“天子之儿”。

武则天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了淮阳王武延秀为女婿,又备下大量金帛及种子、农具等送赴虏廷,不料,默啜在武廷秀一行到达黑沙以后,竟幡然撕毁和亲协议。理由是女婿人选失当,并声称:他将举兵进犯,进犯的目的是兴李灭武,俨然要为被武皇废黜的李显申冤出头的模样。

武则天马上做出决定,让庐陵王李显复储,使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出现了逆转局面,并且挡住了默啜的前进。默啜并不甘心,挥师南下,攻陷了河北数州,威胁武周。突厥的无理使武则天很愤怒,她派武重规、消吒忠义、张仁愿等人率兵三十万讨伐突厥,又以阎敬容率兵十五万为后援。

然而,大军的抵抗是不利的。突厥先攻下定州,屠杀刺史孙彦高及吏民数千人,接着又包围了赵州。长史唐般若逾城墙接应,刺史高睿与其妻秦氏被突厥俘获后被杀。默啜封阎知微为南面可汗,并发兵进袭靖难、平狄、清夷等军,靖难军自知不敌,率众投降,突厥势力大振,进犯妫、檀等州。先前跟随阎知微入突厥的都赐给三品或五品官服,武则天听说,都予剥夺。

默啜于是又向朝廷致书挑衅:“你们送给我们的谷种是蒸过的;给我们的金银器并非真品;绸绢也是非常坏的;我封你们的使者三、五品官职,你都予剥夺,这是欺人太甚;武氏小姓和我们门不当、户不对,想冒充李氏之子和我联姻这是欺骗,我决定起兵,攻打你们的河北!”

边州陷落,战事不利,使武则天忧心忡忡,于是派太子李显出征。太子李显果然像一面旗帜,使军威大振。百姓听说太子为元帅,纷纷应募,不多时候,兵员超过五万。武则天派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右丞宋元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太子李显不过挂了一个元帅名,并未出征,实际上由狄仁杰代管元帅事,武则天亲自为他们送行。

突厥默啜在赵、定等州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大批的牲畜、财帛和人口被挟往突厥。狄仁杰十万大军到来时,突厥已逃归漠北,狄仁杰追之莫及。狄仁杰奉命安抚河北,禁止部下骚扰百姓,河北又归于安定。

这次战事李显实际上并未参加,但他已经在名义上被命为元帅,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影响。默啜见战败已定,便班师离开了。武则天当机立断,两次打退默啜的进攻,取得了河北事变最终的胜利。

治理天下者如果能够处变不惊,当机立断,而且又能基于事物发展的情势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赢得胜利,的确是人生中的一种大智慧。正是由于武则天能够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所以才能在最为复杂的事变中找出规律,并且作出最为正确的判断,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则天上位术”漠视敌人:强大自己法

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弱点,只要我们抱着吃苦耐劳的心态,用学习来武装自己,就能战胜对手。因此,我们不要害怕自己实力的弱小。

朱元璋做过乞丐,但他的成就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圣人还要大,因为他做了圣人知道却不敢做的事情;很多老板的知识水平都比不上经济学教授,但他们比教授更有成就,因为他们做了教授知道却没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卑微,漠视敌人就是强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