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45140700000002

第2章 女性生殖解剖及生殖生理(2)

6双子宫两侧副中肾管未完全融合,各自发育成子宫,但各自仅一侧有一条输卵管,子宫颈可以有两个,阴道只有一个。双子宫者可没有任何症状,除非婚前检查发现有两个子宫颈,才会进一步检查。有的是在人工流产时才发现妊娠仅在一侧子宫,另一侧无妊娠产物;有的直到分娩时,非妊娠一侧子宫阻碍了胎头下降时才发现。产后非妊娠一侧子宫内蜕膜肥厚,会随恶露排出。双子宫时有时一侧子宫内妊娠,另一侧是异位妊娠,虽属罕见,也应注意。

7纵隔子宫两侧中肾管融合不全,外形似正常子宫,但中间的组织未吸收,故把子宫腔分成两个。子宫内纵隔吸收好一些的称不完全性纵膈,未吸收的称完全性纵隔。有纵隔的子宫,宫腔狭小,容易发生流产、早产或胎位不正,如果部分胎盘组织附着在纵隔上则会发生胎盘滞留。早期诊断可通过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等技术,薄而不完全的纵隔可以在宫腔镜直视下切除。

8双角子宫或鞍状子宫在子宫底部的一小段纵膈融合不全,轻者为鞍状子宫,融合差一些会形成双角子宫,流产与早产可能性比双子宫者少,但可能发生胎位不正,产前应注意检查。如图1-3。

三、输卵管

输卵管是一对细而长的弯曲管道,近端与子宫两角相连,并开口于子宫腔内;远端游离,开口向着腹腔,接近卵巢,全长约8~14cm。

(一)输卵管的构成

输卵管是由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与漏斗部(伞端)组成。

1间质部为输卵管穿过子宫壁的部分,开口于子宫腔,即位于子宫壁内的部分,长约1cm,管腔极细。

2峡部由间质部向外延伸直而短的部分,长约2~3cm,壁厚、腔狭。

3壶腹部由峡部向外延伸的膨大部分,长约5~8cm,管壁薄,管腔大,呈弯曲状向下向内行。

4漏斗部或称伞端,为输卵管开口于腹腔部分,游离的部分接近卵巢,长约1~1.5cm。该部有多个放射状不规则突起,长的一条附着于卵巢上,具有“拾卵”的作用。

图1-3子宫发育异常

(二)输卵管管壁的结构

由浆膜层、肌层与黏膜层组成:

1浆膜层是腹膜的一部分,即阔韧带上缘。

2肌层外层为纵行平滑肌纤维,内层为环形平滑肌纤维,峡部的肌层最厚。壶腹部的肌层渐渐变薄,峡部与壶腹部之间有明显括约功能,漏斗部肌层最薄,仅存散在的肌细胞。

3黏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组成,上皮细胞分为纤毛细胞、分泌细胞、楔状细胞和未分化细胞四种。壶腹部的黏膜形成无数皱襞向管腔内突起,因此输卵管壶腹部横切面在管腔内见无数黏膜皱襞。峡部皱襞短且少,间质部更少。

(三)输卵管的生理功能

输卵管是精子与卵子受精的场所,也是受精卵发育分裂的所在地,它具有复杂而精细的生理功能。卵细胞的运输完全依靠输卵管的活动而被推进,输卵管管壁肌肉除有蠕动能力外,伞端有一条肌肉与卵巢外端相连,肌肉收缩时可使卵巢位置提高,更接近输卵管。排卵期在雌激素的影响下,输卵管管道变成弓形,伞端在卵巢表面来回移动,伞端上皮细胞的纤毛摆动和液体流动使排出的卵子以及包围在周围的颗粒细胞在数分钟内被伞端的纤毛吸入输卵管内,输卵管内的纤毛运动与输卵管壁的肌肉活动相互协作作用,把卵子送往壶腹部和峡部连接点约需8min,卵子在该处停留约2~3天等待受精。精子在性交后30min即可到达输卵管内,在输卵管中获能,输卵管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有助于受精与受精卵的卵裂。输卵管壶腹部-峡部连接点有肾上腺素能的α与β受体,刺激α受体能使输卵管收缩,β受体兴奋时能使输卵管松弛,受体的活动是受卵巢激素控制。当雌激素占优势时,峡部分泌多,输卵管蠕动由内向外,由子宫角向卵巢移行,黄体期分泌孕酮则抑制输卵管蠕动。缩宫素(催产素)与前列腺素也不同程度地参与输卵管肌肉的收缩活动。

四、卵巢

卵巢是女性的生殖腺。在胚胎发育中,生殖腺发生在体腔后壁的生殖嵴上,在发育过程中不断向腹侧生长。受精两周后生殖腺分化成皮质与髓质两部分,皮质伸出初级性索深入髓质,初级性索退化时,从皮质又伸出较短的次级性索。皮质以后发育成卵巢皮质,周围部有原始生殖细胞分裂、增殖,并环绕以次级性索细胞构成始基卵泡,围绕的次级性索细胞发展成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生殖腺的分化受Y染色体的制约,无Y染色体者发育成卵巢。受精后2个月卵巢中含有生殖细胞约60万个,3个月时始基的生殖细胞分裂形成卵原细胞,周围被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包围形成始基卵泡,直径约50μm。从这个时期起始基卵泡中的卵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的比例逐渐增多,胎儿4个月时卵原细胞成熟分裂,从5个月起生殖细胞的数目达最高峰,约700万个,以后随胎龄增长而下降,部分生殖细胞退化。出生时生殖细胞数目已不到100万个,其中40%显示退化。青春期只有30万~40万个。生殖期的妇女只有400~500个排的卵真正到达输卵管,其中25次排的卵能够导致正常的可生育的妊娠。其余的卵泡则可以发育到任何阶段而闭锁,主要是因为这些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受到促性腺激素比例失调或不足的影响。现在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处理排卵障碍,引起数个卵泡一起发育成熟,可能刺激了一些即将发生闭锁的卵泡,使它们达到成熟与排卵。卵巢也随之增大,从出生时的1g重增加到初潮时的5g~10g重。

(一)卵巢的生理功能

1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卵原细胞从静止的初级卵母细胞开始第一次成熟分裂,亦称减数分裂形成两个细胞(23X,23X),其中一个细胞保留大部分的细胞质,成为次级卵母细胞,另一个细胞只含很少量胞质,成为第一极体并被排斥到次级卵母细胞与透明带之间。在排卵时次级卵母细胞的核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又称等数分裂,停留到受精时,精子进入卵细胞后,第二次成熟分裂才完成。在这过程中可能受到卵细胞周围的卵泡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物质而抑制卵母细胞的成熟与分裂,至于卵母细胞本身或中枢神经系统或卵巢中卵泡细胞分泌一些其他物质,改变了卵巢的内环境是否也有抑制因素,还待进一步研究。有一些卵母细胞不通过排卵而从卵巢中丢失、退化,称为闭锁。

2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1)始基卵泡(primordialfollicles):始基卵泡是由卵原细胞包围了一层纺锤形的细胞(后来的颗粒细胞)组成,最早出现在胎儿期16周,一直维持到出生后6个月,其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oocyte)经过分裂并停留在始基卵泡中,始基卵泡上的细胞此时不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始基卵泡的直径约30~60μm,其中卵母细胞直径为9~25μm。

(2)初级卵泡(primaryfollicles):其特点是卵母细胞被一层立方形颗粒细胞所包围,直径超过60μm。

(3)次级卵泡(secondaryfollicles):初级卵泡继续发育,被多层立方形颗粒细胞所包围,其直径约120μm,颗粒细胞约不超过600个,以后颗粒细胞合成与分泌粘多糖类(mucopolysaccharides),产生一层透明的环状物,围绕卵母细胞,称为透明带,并与卵母细胞的膜相沟通,并给予其营养物质。颗粒细胞层外出现卵泡膜细胞,它又可分为内卵泡膜细胞与外卵泡膜细胞,细胞间有丰富的血管,依赖于垂体促性腺激素FSH的刺激,但在细胞层中并不形成窦腔。

(4)窦腔期卵泡:从次级卵泡继续发育达2mm时,随着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数的猛增达600倍之多,卵泡直径增大15倍,细胞群中间出现窦腔,窦腔也在进行性的扩大,卵泡膜细胞与颗粒细胞上分别出现促黄体生成激素(LH)受体与卵泡成熟激素(FSH)的受体,构成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间质细胞的内在相关关系的功能性卵泡单位(functionalfollicularunite),直到发育成为排卵前的成熟卵泡。有关卵泡发育的分类文献上有多种报道,近年来发现发育到窦腔期卵泡后可在不同期发生卵泡闭锁。gougeon1986年又将人类卵泡发育的窦腔期分为8级,从窦腔前期(1级)开始到排卵前的Ⅶ级均有可能发生卵泡闭锁,其发生率最低为15%,最高达77%。

按Gougeon的分级,早期黄体期或排卵后几天属Ⅰ级(0.2mm),约需25天转为Ⅱ级(0.4mm),黄体晚期的Ⅱ级卵泡需过20天转为Ⅲ级(0.9mm),晚期卵泡期时的Ⅲ级过15天可转变为Ⅳ级(0.9~2mm),再过10天成为V级(2~5mm)。当进入Ⅴ、Ⅵ级才步入选择期,只有卵泡长大至10mm以上才属Ⅶ级与排卵前的Ⅷ级(20mm)。卵泡生长从i级到排卵前的Ⅷ级需要85天。

卵泡的促性腺激素依赖性生长期:虽然卵泡发育早期依赖于FSH,更多学者认为较大的卵泡需要促性激素的支持才能达到排卵时卵泡的大小。

早期卵泡期经FSH刺激颗粒细胞

芳香化酶活性,使卵泡中雌激素的浓度增加,雌激素水平的上升使卵泡更容易接纳FSH。FSH的激素作用对该卵泡更敏感,这个卵泡常被选中,最后发展成优势卵泡。因此,在卵泡晚期由于优势卵泡的出现,雌激素的产生明显增加,卵泡周围的卵泡膜细胞才能有选择地接纳更多的LH。优势卵泡周围卵泡膜细胞间血管丰富,有助于LH与低密度脂蛋白到卵泡膜细胞中与FSH到颗粒细胞中发挥作用。其他较小的卵泡对FSH刺激不像优势卵泡那样敏感,即停止发育与闭锁。

(5)排卵:在月经周期中期,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其对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使LH峰出现,FSH峰略小些,优势卵泡得到排卵。排卵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几种学说解释排卵发生的机制:①优势卵泡突然很快长大然后破裂,可能受卵泡液中成分变化的影响,其中类固醇激素含量的改变可使胶体渗透压增加;②局部水解酶作用于卵泡壁的基底膜使之产生破裂与小洞眼,同时发现排卵前的卵泡中有蛋白水解酶,它们能在排卵过程中溶解卵泡周围的间质与基底膜,使卵子带了卵丘上的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一起缓慢地排出卵泡;③LH有刺激卵泡上的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作用。

(6)黄体形成与退化:排卵以后的优势卵泡萎陷部分有周围血管与纤维母细胞向内伸入,颗粒细胞与卵泡膜细胞出现形态学改变,色微黄,称为黄体。黄体正常寿命为14±2天,可自然退化,经过5个周期后才成为白色瘢痕,称为白体。雌激素与前列腺素都是促使黄体退化的重要因素。实验中提示LH支持黄体的发育,因为当LH降低时黄体即退化;一旦受精成功,胚胎的滋养细胞可以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并维持黄体功能使它继续分泌孕酮,孕6周时因颗粒黄体细胞与卵泡膜黄体细胞增殖,结缔组织与血管增生,妊娠黄体的体积可以比非妊娠的黄体大1倍。胎盘形成后黄体功能被接替,妊娠黄体萎缩,足月妊娠时黄体体积仅为月经周期中黄体体积的一半。

3卵巢的分泌功能卵巢是女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的主要来源,包括雌激素、孕激素与少量雄激素。肾上腺也能分泌一些雌激素的前身物,在外周皮下脂肪层转化成雌激素与雄激素。

(1)雌激素的合成:颗粒细胞是产生雌激素与孕激素的主要场所,在合成雌激素过程中卵泡膜细胞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卵泡膜细胞是产生C19雄激素的场所,颗粒细胞是产生芳香化酶的主要场所,因为观察到卵泡膜细胞释放出C19甾体前身物,通过卵泡的基底膜进入颗粒细胞,通过芳香化酶活性作用转化成雌激素的现象。卵泡膜细胞受到LH的刺激,LH与卵泡膜细胞膜上的LH受体结合才能使细胞内的胆固醇产生雄烯二酮。优势卵泡中颗粒细胞受到FSH刺激,并与该细胞膜上的FSH受体结合可使它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增强,令雄烯二酮转化成雌酮与雌二醇。LH与FSH两种促性腺激素必须借助于卵巢的卵泡膜细胞与颗粒细胞的细胞膜上相应受体,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adeylatecyclase)促使细胞内的三磷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转换成环磷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调节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产生雌激素合成的作用。

(2)孕激素的合成:颗粒细胞与卵泡膜间质细胞一样承担了合成孕激素的工作,细胞内的胆固醇是类固醇激素生成的来源,现已知血循环中的脂蛋白在合成孕激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可以与细胞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融合,使游离的胆固醇转运至线粒体(mitochondria),然后产生孕酮与雄激素;高密度脂蛋白没有这种作用,颗粒细胞四周的血管缺乏时将限制孕酮的合成。排卵前卵泡液中不含或仅含少量低密度脂蛋白,当LH峰一出现,还在排卵前即含有孕酮,此时可能是细胞的脂蛋白屏障已消失,紧随着排卵活动,黄体形成,黄体周围血管丰富,颗粒黄体细胞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开始合成孕酮。

(3)雄激素的合成:最近认为卵泡膜细胞也是产生卵巢雄激素的部位,主要是受到LH的作用,使卵泡膜细胞中的17-羟化酶/1720-裂解酶活性将孕酮前身物,如孕烯醇酮与孕酮转变为脱氢表雄酮与雄烯二酮。

卵巢除了可以产生激素外还会产生蛋白质类物质,例如类固醇激素合成酶、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现已知一些在调节卵泡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选择一些介绍如下:

①抑制素(inhibin):是由双硫键连接的两个不同亚单位(α亚单位分子量为20000,β亚单位分子量为3000~15000)所组成的糖蛋白,其作用为抑制垂体促性腺素,主要是抑制FSH的产生与分泌,它的来源主要是卵巢中的颗粒细胞与睾丸中的支持细胞。目前认为抑制素是FSH生产的性腺反馈调节物,其分泌受FSH刺激,而负反馈地抑制FSH。抑制素又对卵巢有局部作用,故也是卵泡生长的信号,它是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发挥对生殖过程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