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45140700000001

第1章 女性生殖解剖及生殖生理(1)

女性生殖系统是女性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显著的生理特征是各个时期既有变异,又能保持各个时期的恒定性;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又有与其他系统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骨盆为生殖器官所在地,且与分娩有密切联系。

骨盆

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通常女性骨盆较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

一、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

2骨盆的关节有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两耻骨之间又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骶髂关节位于骶骨和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骶尾关节为骶骨与尾骨的联合处。

3骨盆的韧带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两对重要的韧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激素的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亦稍有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产道。

二、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图1-2)。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为腹腔的一部分,其前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其后为第五腰椎。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联系,但假骨盆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测量假骨盆的这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真骨盆又称“小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下,又称骨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真骨盆有上下两口,即骨盆入口和骨盆出口。两口之间为骨盆腔。耻骨联合全长约42cm,骶骨弯曲的长度为11.8cm,骶岬至骶尖的直线长度约9.8cm,骨盆腔呈前浅后深的形态。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可经肛诊或阴道检查触到,在分娩过程中是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指标。骶骨前面凹陷形成骶窝,第一骶椎向前形成骶岬,为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依据点。耻骨两降支的前部相连形成耻骨弓。

三、骨盆的类型

根据骨盆形状分为四种类型。(1)女型: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骨盆。(2)扁平骨盆: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曲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型,故骶骨短而骨盆浅。(3)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的横径均缩短,前后径稍长。坐骨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但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六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深。(4)男型: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骶坐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且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因男性骨盆呈漏斗状,往往造成难产。骨盆的形态、大小除种族的差异外,其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与性激素的影响。

(梁军)

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即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及前庭大腺。

一、阴阜

阴阜为耻骨联合前方隆起的脂肪垫,11~12岁时该处皮肤上生长软而细的毛发,称阴毛。女性阴毛分布从阴阜开始向左、右大阴唇伸展,呈倒三角形,此为女性的第二性征。若阴毛向上延伸,沿腹中线上达脐部,呈菱形分布,即为男性分布状,提示雄性激素过多,有助于发现性分化异常。

二、阴唇

阴唇为阴阜到会阴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内有脂肪,皮肤上有脂肪腺与阴毛,内侧皮肤湿润。少女的大阴唇丰满,互相并拢,绝经后大阴唇萎缩,阴毛也稀少。

三、小阴唇

小阴唇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的黏膜皱襞,湿润,无毛发生长。两小阴唇前端包绕阴蒂,后端与大阴唇后连合相会合,形成横皱襞,称阴唇系带。小阴唇富有神经末梢,对疼痛较为敏感。

四、阴蒂

阴蒂为位于两小阴唇上端之间,类似男性阴茎海绵体的组织,阴蒂头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故该处极为敏感。

五、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位于两小阴唇之间,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中间有尿道外口与阴道口,在两旁大阴唇内侧下端有一对前庭大腺,腺体开口于此处阴唇与处女膜之间,性生活时可分泌黏液,有润滑作用。如果局部发生感染,前庭大腺开口处红、肿,把开口阻塞,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反复发作或感染严重者可出现前庭大腺脓肿。

六、阴道口及处女膜

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前庭的后部,为阴道的开口,其大小和形状不规则。阴道口周缘覆有一层较薄黏膜称处女膜。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覆盖,其间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有一孔多在中央,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处女膜多在初次性交时破裂,受分娩影响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迹。

(梁军)

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为子宫附件。

一、阴道

(一)阴道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

阴道开口在前庭,向内到子宫颈,是沟通内外生殖器的管道。月经血经此处排出,也是性交的器官,胎儿娩出的正常通道。阴道口位于尿道口下方,边缘有一层较薄的黏膜组织覆盖,中央有孔,该组织称处女膜。少女的处女膜孔边缘完整,初次性交时即可破裂,阴道分娩后,处女膜呈残留的黏膜痕迹。阴道上端包绕着子宫颈,在子宫颈旁的阴道部分称为穹隆,按部位分前、后、左、右穹隆四个部分。后穹隆较深,其顶端与子宫直肠陷凹紧贴。阴道后壁较长,达10~12cm,前壁为7~9cm。后陷凹镜检查、后穹隆穿刺或经后穹隆结扎、输卵管取卵的辅助医学技术与子宫切除手术,均从后穹隆进入腹腔内进行的。

阴道上覆盖的黏膜上皮为扁平上皮,上1/3的阴道黏膜随卵巢类激素刺激而出现周期性变化,可用于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高低。成年期妇女的阴道黏膜中有丰富的糖原,经阴道内杆菌作用生成乳酸,使阴道呈酸性,可防御细菌的侵入。阴道前后壁紧贴成为潜在的腔系,阴道内有分泌黏液的腺体,在雌激素作用下,扁平上皮细胞不断脱落与再生,液化成液体,湿润阴道。阴道黏膜皱襞多,富有弹性,伸展性好,性交和分娩时可以扩张,不会裂伤。当胎头在盆腔内受阻,停滞过久,在胎头和耻骨联合间的组织因受压而缺血、坏死,甚至形成瘘管。幼女与绝经后的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不足,黏膜上皮甚薄,皱襞少,伸展性差,容易感染与创伤。老年妇女随着生殖器官的萎缩,阴道变短,黏膜皱襞消失,阴道穹隆也可能消失。

(二)阴道解剖异常

从胚胎发育提示阴道上1/2来自副中肾管,其余部分的阴道上皮来自尿生殖窦背侧的实心的窦阴道结节,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管腔,上下相通形成阴道。如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干扰,可导致发育的异常,如副中肾管原始的尾端不形成腔,则成无阴道畸形。

1处女膜无孔较常见,为泌尿生殖窦上皮未能向阴道前庭穿破。假如其他生殖器与卵巢发育均正常,月经按期来潮,经血被无孔的处女膜阻挡,不能外流,首先造成阴道积血,处女膜向外膨出,呈紫色。久而久之经血越积越多,可造成宫腔积血,更甚者可向输卵管流去进入腹腔。

2先天性无阴道双侧副中肾管会合后未能向尾端伸展而形成管道。先天性无阴道常合并无子宫或仅有子宫痕迹,卵巢可以正常发育。

3阴道闭锁双侧副中肾管会合后的尾端与泌尿生殖窦相连接处未贯通,闭锁部位常位于阴道下段。阴道的上段仍可以管道化,因此青春期月经来潮后可以出现阴道上段积血,性生活有困难。

4阴道横膈双侧副中肾管会合后的尾端与泌尿生殖窦相连接处部分贯通或仅有膜状一层未贯通,常位于阴道上、中段交界处,横膈上有一小孔,经血从此处流出,可不影响性生活,除非横膈位置较低,才有性交时阴道变短的感觉。如果不进行婚前检查,则在婚后性交时困难或在分娩时胎头下降受阻、产程停滞时才被发现而作横膈切开术。如果横膈较厚,切开有困难,也有做剖宫产处理的,以后再做横膈切开。

5阴道纵膈阴道纵膈为两侧副中肾管会合时中膈未消失或部分吸收,可出现完全纵膈和不完全纵膈,前者把阴道分成两个管道,又称双阴道,性交时常偏于较宽畅的一侧。不完全纵膈常是阴道上段分割成两个,下段为一个阴道,更不容易发现。

二、子宫

子宫为一壁厚、腔小、以肌肉为主的器官。腔内覆盖子宫内膜,青春期后受雌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产生月经;性交后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孕期为胎儿发育、成长的部位;分娩时子宫收缩使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一)子宫的形态结构与位置

1子宫的形态、结构子宫呈倒梨形,当站立时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下,坐骨棘水平上,稍向前倾。子宫可分子宫底、子宫体与子宫颈三部分,子宫颈的一部分称阴道上部,另一部分位于阴道内,称阴道部分,可经阴道窥器直视。子宫体与子宫颈长度的比例,婴儿期为1∶2,子宫颈比子宫体长,随着发育成长和受雌激素作用后成年人的子宫体与子宫颈比例为2∶1。发育不良者的子宫体与子宫颈比正常人小,发育极不良者子宫称幼稚子宫。子宫底部两侧与输卵管腔贯通,称子宫角;子宫底与子宫颈之间相对膨大部分称子宫体;子宫体与子宫颈交界处约07~09cm的狭窄部分称子宫峡部。子宫腔的前后壁紧贴呈裂隙状。子宫腔通向子宫颈管处狭小部分称内口,又称解剖内口,在此以下部位的黏膜组织从子宫内膜转变成子宫颈管内膜,称为子宫颈组织学内口,子宫峡部即为解剖内口至组织学内口之间的区域。临产时子宫峡部受到子宫收缩而拉长,形成子宫下段。

2子宫颈子宫颈与阴道上端同源于苗勒管,其黏膜上皮均来自泌尿生殖窦的系统组织。妊娠6~8周时两侧苗勒管相互合并构成一实体性管状物,然后管化,苗勒管覆盖颈管部分是分泌性柱状上皮,阴道部分宫颈上覆盖的上皮来源于泌尿生殖窦,故为扁平上皮。宫颈腺体分布在子宫颈的全部,主要集中于黏膜下间质组织的内1/3,腺体由单管状与复杂的葡萄状腺体排列,腺体开口覆盖着高柱状黏膜上皮细胞,腺腔内含有黏液。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对子宫颈黏膜有一定的影响。月经周期中子宫颈的周期性变化在增生后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宫颈黏膜柱状上皮分泌黏液增多,细胞变大、增高。排卵后柱状上皮细胞顶浆分泌活动加强,以后细胞逐渐变小,晚期黄体期时腺体萎缩变矮。宫颈黏液在月经周期中性状有明显的变化,排卵期黏液分泌增多、稀薄、无色,粘性降低,不含其他成分,干燥后出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排卵后黏液分泌减少,性状晦暗、粘稠常含有其他细胞成分。宫颈黏液中的主要成分有:(1)胶体状的粘蛋白由糖蛋白的大分子聚集成的胶粒构成,它们呈单纤维状排列;(2)蛋白质、盐和水组成的浆液,位于胶粒纤维的间隙中。胶粒的排列方式和浆液粘稠度将影响精子的通过,排卵前与排卵期雌激素均升高,子宫颈外口渐渐扩大到3mm,且松软,宫颈黏液中胶粒纤维呈平行排列,纤维间的液体通道是容许精子穿过的,此时浆液中盐和水的含量最高。黄体期孕激素的上升,使胶粒纤维排列呈交错的网格,浆液量少而粘稠,子宫颈外口也缩小为1mm,紧张度高,均妨碍精子顺利通过。

3子宫韧带子宫在盆腔内保持略前倾的位置,使子宫体与子宫颈形成170°角,子宫轴与阴道轴形成90°向前的角。维持子宫正常位置是依靠4对韧带。

(1)圆韧带:一对圆韧带起源于子宫双角前方,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向前向下延伸达两侧盆壁,穿过腹股沟,终止于大阴唇前端。其呈圆索形,长约12~14cm,由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上面覆盖的腹膜层构成宽韧的前叶。圆韧带的作用使子宫底部向前,如果子宫有后倾、下垂,过去有人行圆韧带悬吊术以纠正子宫的位置。

(2)阔韧带:呈翼状,为前后两叶腹膜构成,从子宫旁两侧开始达骨盆壁,上缘与覆盖在输卵管内2/3表面的腹膜相连接,外l/3由输卵管伞端下方向外延伸达骨盆壁,内有卵巢动、静脉穿过,这一部分也称骨盆漏斗韧带或卵巢悬韧带。阔韧带后叶有卵巢附着,附着的部分称卵巢系膜,附着处上方,在输卵管下方的部分称输卵管系膜,在卵巢与子宫角相连的部分较坚厚,也称卵巢固有韧带。子宫体两侧的阔韧带内有大量稀疏结缔组织,子宫动、静脉与淋巴管称子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在阔韧带底部跨过输尿管达子宫。切除子宫时尤应注意解剖位置,以免误伤输尿管。

(3)主韧带:阔韧带下部,横行于子宫颈两旁直达盆壁,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结缔组织纤维素,起着固定子宫颈位置的作用,又称宫颈横韧带。

(4)宫骶韧带:位于子宫颈后上方,相当于子宫颈组织内口水平,为一对较坚实的韧带,绕过直肠达第2~3骶骨前方筋膜上,由平滑肌与结缔组织构成,外覆有腹膜。该韧带短厚、有力,将子宫颈自后向上牵引,保持宫体前倾。当做子宫全切术时子宫的韧带均被切断、结扎,务必将此韧带固定在阴道顶切口处,以免术后阴道顶下垂。

(二)子宫发育异常

子宫是由两侧副中肾管融合而成,当发育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停止发育,即发生不同类型的子宫畸形。

1无子宫两侧副中肾管没有发育,其尾端也未与尿生殖窦融合贯通,但两侧卵巢可以发育正常,故第二性征表现良好。

2始基子宫两侧副中肾管会合后即停止发育,随着停止发育时间出现的早或晚,显示萌芽子宫或无或有宫腔。常合并无阴道。

3幼稚子宫两侧副中肾管会合后发育到一定程度而停止,故子宫比正常小,子宫颈也小而长。经过治疗可以有月经,也可借助于雌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发育。

4始基角子宫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另一侧发育不全形成始基角子宫。始基角子宫常与另一侧子宫腔不通,有时是完全游离的或仅有纤维带相连。如果始基角子宫内没有正常功能的子宫内膜则没有症状,否则将在卵巢激素影响下起相应的反应,而出现类似痛经的症状。

5单角子宫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一侧完全未发育。未发育一侧可能仅见子宫残迹及未发育的输卵管,常伴随该侧泌尿道、肾脏的发育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