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45140700000011

第11章 妊娠的建立和诊断(2)

胎膜(fatalmembranes)是由羊膜、滑泽绒毛膜组成。羊膜是胎膜的最内层,由胚胎羊膜囊壁发育而成,与胎盘脐带上的羊膜相连,薄而透明,上皮细胞在妊娠前半期是扁平的,在妊娠后半期为立方形,有活跃的物质转运功能;滑泽绒毛膜是与包蜕膜接触的绒毛膜部分,为胎膜的外层,在发育过程中因缺乏营养逐渐退化,形成滑泽绒毛膜,与羊膜可以完全分开。胎膜可防止细菌进入宫腔,故早期破膜容易引起宫腔感染。

【脐带】

脐带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羊膜囊扩大包围体蒂及卵黄囊而形成的索状物。外为羊膜,内为来自胚外中胚层的胶样结缔组织,称为华通胶(Whartonjelly),内有一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脐带一端连接胎儿脐轮,一端连接胎盘,保持胎儿和胎盘间的联系,保证胎儿在子宫内有一定的活动度。其平均长度为45~55cm,直径1~15cm,常有螺旋状扭转。过长易绕胎颈和胎体,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过短可影响胎儿娩出或分娩时引起胎盘早期剥离。脐带受压可危及胎儿生命。

【羊水】

充满在羊膜腔内的液体称羊水。妊娠不同时期的羊水来源、容量及组成均有明显改变。

(一)羊水的来源

妊娠早期的羊水,主要是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这种透析也可经脐带华通胶和胎盘表面羊膜进行,但量极少。当胚胎血循环形成后,水分和小分子物质还可经尚未角化的胎儿皮肤漏出。此时羊水成分除蛋白质含量及钠浓度偏低外,与母体血清及其他部位组织间液成分极相似。妊娠中期以后,胎儿尿液是羊水的重要来源。妊娠11~14周时,胎儿肾脏已有排泄功能,于妊娠14周发现胎儿膀胱内有尿液,胎儿尿液排至羊膜腔中,使羊水的渗透压逐渐降低,肌酐、尿素、尿酸值逐渐增高。此时期胎儿皮肤的表皮细胞逐渐角化,不再是羊水的来源。胎儿通过吞咽羊水使羊水量趋于平衡。胎肺虽可吸收羊水,但其量甚微,对羊水量无大的影响。

(二)羊水的吸收

羊水的吸收约50%由胎膜完成。胎膜在羊水的产生和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与子宫蜕膜接近的部分,其吸收功能远超过覆盖胎盘的羊膜。妊娠足月胎儿每日吞咽羊水约500ml,经消化道进入胎儿血循环,形成尿液再排至羊膜腔中,故消化道也是吸收羊水的重要途径。此外,脐带每小时可吸收羊水40~50ml,胎儿角化前皮肤也有吸收羊水功能,但量很少。

(三)母体、胎儿、羊水三者间的液体平衡

羊水在羊膜腔内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进行液体交换,以保持羊水量的相对恒定。母儿间的液体交换,主要通过胎盘,每小时约3600ml。母体与羊水的交换,主要通过胎膜,每小时约400ml。羊水与胎儿的交换,主要通过胎儿消化管、呼吸道、泌尿道以及角化前皮肤等,交换量较少。

(四)羊水量、性状及成分

1羊水量妊娠8周时5~10ml,妊娠10周时约30ml,妊娠20周时约400ml,妊娠38周时约1000ml,此后羊水量逐渐减少。妊娠足月时羊水量约800ml。过期妊娠时,羊水量明显减少,可少至300ml以下。

2羊水性状及成分妊娠足月时羊水比重为1007~1025,呈中性或弱碱性,pH约为720,内含水分98%~99%,1%~2%为无机盐及有机物质。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澄清液体。妊娠足月羊水略混浊,不透明,羊水内常悬有小片状物,包括胎脂、胎儿脱落上皮细胞、毳毛、毛发、少量白细胞、白蛋白、尿酸盐等。羊水中含大量激素(包括雌三醇、孕酮、皮质醇、前列腺素、人胎盘生乳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雄烯二酮、睾酮等)和酶(如溶菌酶、乳酸脱氢酶等数十种)。人羊水中酶含量较母血清中明显增加。

(五)羊水的功能

羊水是维持胎儿生命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活环境,羊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随妊娠进展而发生变化。由于胎儿与羊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很好地反映胎儿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故产前羊水检查可判断胎儿情况,诊断遗传性疾病、胎儿畸形、胎儿胎盘功能、胎儿成熟度和母子血型不合等。

1保护胎儿胎儿在羊水中自由活动,不致受到挤压,防止胎体畸形及胎肢粘连;保持羊膜腔内恒温;适量羊水避免子宫肌壁或胎儿对脐带直接压迫所致的胎儿窘迫;有利于胎儿体液平衡,若胎儿体内水分过多可采取胎尿方式排至羊水中;宫缩时,尤在第一产程初期,羊水直接受宫缩压力能使压力均匀分布,避免胎儿局部受压。

2保护母体妊娠期减少因胎动所致的不适感;临产后,前羊水囊扩张子宫颈口及阴道;破膜后羊水冲洗阴道减少感染机会。

(邹爱霞)

胎儿的发育及生理特点

一、不同孕周胎儿发育的特征

在受精后6周(即妊娠8周)称胚胎,是其主要器官结构完成分化时期,在胚胎期间主要器官已经完成分化。从受精后第7周(即妊娠第9周)起称胎儿,是各器官进一步发育渐趋成熟时期。胎儿发育特征以4周为一个孕龄描述:

妊娠第一个月末(受精后两周),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开始发育,可以辨认出胎盘和体蒂。各种器官出现原始形态,并开始发展。妊娠18~20天时,在胚胎体内出现一根能跳动的管子,这就是心脏的前身。到妊娠24天,心脏各部分已经完成,并出现与之相连的血管。

妊娠第二个月末,胚胎已初具人形,开始形成颜面,可以分出眼、耳、口鼻,四肢伸出,手指、足分开,尾巴骨一点点退缩。早期心脏已形成,脑发育速度加快,出现了脑的雏形。循环系统开始活动,肝、心、消化器官猛长,骨骼肌、软骨开始发育,胚胎出现生殖上皮,身长4cm,体重15g。

妊娠第三个月末,头长得很大。胎儿闭眼,指甲长出,手足可以分辩出来,四肢稍能活动。骨开始钙化,皮下脂肪开始发育,血和骨髓开始形成。外生殖器已发育,能辨出男女,身长约9cm,体重50g。妊娠第四个月末,胎儿生长率最高,肌肉发育,皮肤颜色发红,透过皮肤可见到皮下血管,皮肤有少许胎毛,心跳有力,开始长发,孕妇自觉有胎动,X线检查,可见脊柱阴影,身长15~17cm,体重120g。

妊娠第五个月末,胎儿头重占全身重量的13%,能辨出心跳。皮肤暗红,皮脂腺已开始发育和分泌,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形成胎脂。胃功能已基本建立,出现吞咽羊水的活动,并将不被吸收的物质下行到结肠。吞咽活动可以促进消化道的生长发育,为出生后消化功能的需要准备好条件。身长20~27cm,体量150g。

妊娠第六个月末,各个脏器均已发育,眼睛、眼睫毛已形成,眼皮可以分开,牙齿钙化,大脑出现沟回,肺发育,但无功能。皮下脂肪开始沉积,但皮肤仍有皱纹。身长28~34cm,体重600~700g。

妊娠第七个月末,大脑发育基本完成,皮下脂肪仍不多,颜面多皱褶,皮肤红,胎毛旺盛,像个干枯老人,可以睁眼,身长30~35cm,体重1000g。

妊娠第八个月末,脂肪一点点增多,皮肤深红,面部胎毛已部分脱落,男子的睾丸经过耻骨的腹侧下降到阴囊。身长40cm,体重1500~1700g。

妊娠第九个月末,身体显得越来越胖,皮肤由红变白,所有器官都已发育成熟。身长约为45cm,体重均为2200g,此时出生可以成活。

妊娠第十个月,已是一个成熟的胎儿,皮下脂肪发育良好,外观丰满,头发约长一寸,胎毛消失,皮肤粉红。身长约50cm,体重约3000g以上。自妊娠38~42周出生的婴儿,临床称为成熟儿。胎儿身长的增长速度,较为平均,所以在临床上常以身长作为判定胎儿月份的根据。体重虽然也是逐月增长的,但受胎次、性别、生活条件的影响,差异较大,仅能作为参考。

二、胎儿的生理特点(fetalphysiology)

(一)循环系统(circulatoryfunction)

1解剖学特点

(1)脐静脉一条:来自胎盘的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肝及下腔静脉,出生后胎盘循环停止,脐静脉闭锁成肝圆韧带,其末支静脉导管闭锁成静脉韧带。

(2)脐动脉两条:来自胎儿的血液经脐动脉注入胎盘与母血进行物质交换,生后脐动脉闭锁与相连的闭锁的腹下动脉形成腹下韧带。

(3)动脉导管位于肺动脉和主动脉弓之间。出生后肺循环建立,肺动脉血液不再流入动脉导管,动脉导管闭锁成动脉韧带。

(4)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右心房的血液可经卵圆孔直接进入左心房,生后出现自主呼吸,肺循环建立,胎盘循环停止,左心房压力增高,右心房压力降低,卵圆孔生后数分钟关闭,多在生后6~8周完全闭锁,极少终生不闭锁,但很少有临床症状。

2血循环特点胎儿体内无纯动脉血,而是动静脉混合血,只是血氧含量程度不同。

(1)来自胎盘的血液沿胎儿腹前壁进入体内分为三支:一支直接入肝,一支与门静脉汇合人肝,此两支的血液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另一支为静脉导管直接入下腔静脉。可见进入右心房的下腔静脉血是混合血,有来自脐静脉含氧量较高的血液,也有来自胎儿身体下部含氧量较低的血液。

(2)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开口处正对着下腔静脉入口,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绝大部分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含氧较高),经二尖瓣进入左心室,继而进入升主动脉,首先供应心、头部及上肢;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相对无氧),很少甚或不通过卵圆孔流向左心房,而是直接经三尖瓣进入右心室,随后进入肺动脉。

(3)肺循环阻力较大,肺动脉血液大部分经动脉导管流入降主动脉、胎盘,仅约1/3血液经肺静脉入左心房;左心室小部分血液进入降主动脉至全身后,经腹下动脉再经脐动脉进入胎盘,与母血进行气体交换。可见胎儿体内无纯动脉血,而是动静脉混合血,各部位血氧含量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进入肝、心、头部及上肢的血液,含氧量较高及营养较丰富以适应需要。注入肺及身体下部的血液,含氧量及营养较少。胎儿心率比成人快,心排出量比成人多三倍左右,胎儿低氧反应期间,选择性血管收缩使心输出优先供给脑、心、胎盘和肾上腺,由于广泛的血管收缩出现高血压,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机制和迷走刺激引起心动过缓。

(二)血液系统(hematology)

1红细胞生成胎儿血循环约于受精后三周末建立,其红细胞主要来自卵黄囊。妊娠10周时,肝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器官。以后骨髓、脾逐渐有造血功能,于妊娠足月时,骨髓产生90%红细胞,妊娠32周红细胞生成素大量产生,故妊娠32周以后的早产儿及妊娠足月儿的红细胞数均增多,约为60×1012个/升。胎儿红细胞的寿命极短,仅为成人的2/3,故须不断的生成红细胞。

2血红蛋白生成血红蛋白在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内合成,包括原始血红蛋白、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血红蛋白。随妊娠进展,血红蛋白不仅数量增多,且其类型也从原始型向成人型过渡。在妊娠前半期,均为胎儿血红蛋白,至妊娠最后4~6周,产生成人血红蛋白增多,至临产时仅约25%红细胞含胎儿血红蛋白。含胎儿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对氧有较高亲合力,这与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有关,比血红蛋白类型更重要。血红蛋白F的耐碱性使在母体循环中检测含血红蛋白F的细胞成为可能(APT试验)。

3白细胞生成妊娠8周以后,胎儿血循环中出现粒细胞,妊娠12周,胸腺、脾产生淋巴细胞,成为体内抗体的主要来源,构成防止病原菌感染及对抗外来抗原的又一道防线。妊娠足月时,白细胞计数可高达15×109~20×109个/升。

4免疫系统胎儿和新生儿不象成人有良好的抵御感染的免疫能力。其主要缺陷既有细胞性又有体液性。胎儿T淋巴细胞对特异抗原无反应B淋巴细胞不发育为浆细胞,使其IgG水平直到晚孕期的末期仍低于母体水平,细菌调理反应所必需的补体和裂解素蛋白持续降低。胎儿对来自母体的抗原的反应依赖于胎儿能达到的免疫活性水平。例如早期妊娠胚胎对风疹病毒无反应,故其组织极易受到损害。

免疫球蛋白(Ig)是血清球蛋白,其基本作用是抗体活性。有五种Ig,分别为IgG、IgM、IgA、IgD和IgE。20孕周开始胎儿脾可以合成IgG和IgM,但不能合成IgA和IgD。然而与成人相比,胎儿产生的IgG和IgM很少,胎儿脾合成的IgM比IgG相对多。与IgG不同,IgM不能跨过胎盘,IgM的半寿期是五天。比较IgG和IgM对明确是否宫内感染很重要。因为IgG跨过胎盘,所以足月时胎儿和母体血清IgG浓度相等。由于母体的原因IgG占胎儿所有血清抗体的90%。IgM主要来源于胎儿,故用于确定胎儿是否感染,但有许多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IgE不能跨过胎盘,脐带中的水平仅为母体水平的10%。

(三)呼吸系统

胎儿呼吸功能是由母儿血液在胎盘进行气体交换完成的胎盘是胎儿“在子宫内的肺”。胎儿出生前需具备呼吸道(包括气管直至肺泡)、肺循环及呼吸肌的发育,且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能活动协调方能生存。B型超声于妊娠11周可见胎儿胸壁运动,妊娠16周时出现能使羊水进出呼吸道的呼吸运动,具有使肺泡扩张及生长的作用,每分钟次数不等,30~70次,时快时慢,有时也很平稳。若出现胎儿窘迫时,正常呼吸运动可暂时停止,或出现大喘息样呼吸运动。

(四)消化系统

妊娠11周时小肠已有蠕动,至妊娠16周胃肠功能基本建立,胎儿吞咽羊水,吸收水分排出尿液控制羊水量。尽管胎儿蛋白水解能力尚未发育成熟,但其胃肠确实能吸收氨基酸、葡萄糖及其他可溶性营养物质,对吸收脂肪功能较差,不能将脂肪乳液化影响吸收。晚孕期可产生胎粪,但量很少。窒息时宫内可能出现胎粪,因为窒息使肠蠕动增加而肛门扩约肌松弛。

胎儿肝功能不健全,因肝内缺乏许多酶,如葡萄糖醛酸转换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等,以致不能结合因红细胞破坏产生的大量游离胆红素。胆红素主要经胎盘排出,并由母体肝代谢后排出体外。仅有小部分在肝内结合,经胆道排入小肠氧化成胆绿素。胆绿素的降解产物导致胎粪呈黑绿色。此外,胎肝也参与妊娠期雌激素的代谢。因为维生素K的合成依赖于小肠中的细菌,出生时肝脏贮存亦缺乏。这使新生儿最初几天易发生出血。

(五)泌尿系统(renalf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