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共280天(40周),平均38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变化又极其协调的生理过程。
妊娠的建立
(一)受精(fertilization)
男女成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正常受精部位为输卵管壶腹部。当正常数量和质量的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精子和子宫内膜接触后,子宫内膜白细胞产生α、β淀粉酶解除精子顶体酶上“去获能因子”,此时的精子具有受精能力,称“精子获能”。获能部位在子宫和输卵管。卵子从卵巢排出,被输卵管伞部捡拾,依靠输卵管的蠕动及纤毛的活动到达壶腹部与狭部连接处,等待受精。受精发生在排卵后12h内,受精过程约需24h。精子与卵子相遇时,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顶体酶,溶解卵子外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已获能的精子穿过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为受精的开始,卵原核遇精原核融合为受精的完成,形成受精卵标志诞生新生命。
(二)受精卵的发育、输送
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的同时,借助输卵管蠕动和纤毛的推动,向子宫腔移动,受精后第3日,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桑椹胚”,也称早期囊胚,受精后第4日,早期囊胚进入子宫腔,继续分裂发育成晚期囊胚。约在受精后第6~7日,晚期囊胚透明带消失之后,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受精卵着床。
(三)着床
受精卵着床需要三个阶段,即定位、黏着和穿透。受精卵着床必备的条件:
1透明带必须消失;
2囊胚细胞滋养细胞必须分化出合体细胞;
3囊胚和子宫内膜必须同步发育并相互配合;
4孕妇体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孕酮。子宫有一个极短的敏感期允许受精卵着床。
此外,受精后24h的受精卵产生的早孕因子能抑制母体淋巴细胞活性,防止囊胚被母体排斥,而且环磷酸腺苷能促使子宫组织中DNA的合成,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
(四)蜕膜的形成
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迅速发生蜕膜变,此时的子宫内膜称为蜕膜,按蜕膜与囊胚的部位关系,将蜕膜分为三部分:
1底蜕膜与囊胚及滋养层接触的子宫肌层之间的蜕膜,以后发育成为胎盘的母体部分;
2包蜕膜覆盖在囊胚表面的蜕膜,随着囊胚发育突向宫腔,包蜕膜伸展退化,妊娠12周以后包蜕膜与真蜕膜贴近融合,分娩时已无法分开;
3真蜕膜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的蜕膜。
(邹爱霞)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胎盘】
胎盘是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组成,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
一、胎盘的形成
1羊膜位于胎盘的子面,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羊膜是附着在绒毛膜表面的半透明薄膜。羊膜光滑,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具有一定的弹性。正常羊膜厚005mm,自内向外有单层无纤毛立方上皮细胞层、基底膜、致密层、成纤维细胞层和海绵层五层组成。电镜下见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随妊娠进展增多,以增强细胞的活动能力。
2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占妊娠足月胎盘主要部分。晚期囊胚着床后,滋养层迅速分裂增生。内层为细胞滋养细胞,是分裂生长的细胞;外层为合体滋养细胞,是执行功能的细胞,由细胞滋养细胞分化而来。在滋养层内面有一层细胞称胚外中胚层,与滋养层共同组成绒毛膜。胚胎发育至13~21日时,为绒毛膜发育分化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胎盘的主要结构-绒毛逐渐形成。绒毛形成历经三个阶段:(1)一级绒毛:指绒毛膜周围长出不规则突起的合体滋养细胞小梁,逐渐呈放射状排列,绒毛膜深部增生活跃的细胞滋养细胞也伸入进去,形成合体滋养细胞小梁的细胞中心索,称初级绒毛,已初具绒毛形态;(2)二级绒毛:指初级绒毛继续增长,其细胞中心索伸展至合体滋养细胞的内层,且胚外中胚层也长入细胞中心索,形成间质中心索;(3)三级绒毛:指胚胎血管长入间质中心索。约在受精后第三周末,当绒毛内血管形成时,建立起胎儿胎盘循环。
与底蜕膜相接触的绒毛,因营养丰富发育良好,称叶状绒毛膜。从绒毛膜板伸出的绒毛干,逐渐分支形成初级绒毛干、次级绒毛干和三级绒毛干,向绒毛间隙伸展,形成终末绒毛网。绒毛末端悬浮于充满母血的绒毛间隙中的称游离绒毛;长入底蜕膜中的称固定绒毛。
一个初级绒毛干及其分支形成一个胎儿叶,一个次级绒毛干及其分支形成一个胎儿小叶。一个胎儿叶包括几个胎儿小叶。每个胎盘有60~80个胎儿叶、200个胎儿小叶。由蜕膜板长出的胎盘隔,将胎儿叶不完全地分隔为母体叶,每个母体叶包含数个胎儿叶,每个母体叶有其独自的螺旋动脉供应血液。每个绒毛干中均有脐动脉和脐静脉,随着绒毛干一再分支,脐血管越来越细,最终成为毛细血管进入绒毛末端,胎儿血液以每分钟约500ml流量流经胎盘。
孕妇子宫螺旋动脉(也称子宫胎盘动脉)穿过蜕膜板进入母体叶,血液压力约为60~80mmHg(1mmHg=133.332Pa,下同),母体血液靠母体压差,以每分钟500ml流速进入绒毛间隙,绒毛间隙的血液压力约为10~50mmHg,再经蜕膜板流入蜕膜静脉网,此时压力不足8mmHg。母儿间的物质交换均在胎儿小叶的绒毛处进行。可见胎儿血液是经脐动脉直至绒毛毛细血管壁,经与绒毛间隙中的母血进行物质交换,两者不直接相通,而是隔着绒毛毛细血管壁、绒毛间质及绒毛表面细胞层,靠的是渗透、扩散和细胞选择力,再经脐静脉返回胎儿体内。母血则经底蜕膜螺旋动脉开口通向绒毛间隙内,再经开口的螺旋静脉返回孕妇体内。
绒毛组织结构:妊娠足月胎盘的绒毛表面积达12~14m2,相当于成人肠道总面积。绒毛直径随妊娠进展变小,绒毛内胎儿毛细血管所占空间增加,绒毛滋养层主要由合体滋养细胞组成。细胞滋养细胞仅散在可见,数目极少。滋养层的内层为基底膜,有胎盘屏障作用。
3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妊娠足月胎盘很小部分。底蜕膜表面覆盖一层来自固定绒毛的滋养层细胞与底蜕膜共同形成绒毛间隙的底,称蜕膜板。从此板向绒毛膜方向伸出一些蜕膜间隔,一般不超过胎盘全层厚度的2/3,将胎盘母体面分成肉眼可见的20个左右母体叶。分娩时胎盘即由此剥离。
二、妊娠足月胎盘的大体结构
胎盘于妊娠6~7周时开始形成,三个月时完全形成,约占宫腔的1/3,4个月时占宫腔的1/2。足月妊娠的胎盘呈扁圆或椭圆形,重约500~600g,相当于胎儿体重的1/6;直径16~20cm,厚约25~35cm,中间厚,边缘薄,胎盘分为胎儿面和母体面;母面暗红色,分成15~20个胎盘小叶,可有散在的钙化斑点;子面光滑,灰白色,脐带附着于胎盘中央或偏侧,脐带血管从附着点向四周分散,达胎盘边缘。
三、胎盘的功能
胎盘功能极复杂,绝非单纯滤过作用。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主要在血管合体膜。血管合体膜是由合体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五层组成的薄膜。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及转运方式有:(1)简单扩散;
(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较大物质可通过血管合体膜裂隙,或通过细胞膜内陷吞噬后继之膜融合,形成小泡向细胞内移动等方式转运。
胎盘是维持胎儿在宫腔内正常发育的器官,也是胎儿气体交换及消化、吸收、排泄的器官,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气体交换
维持胎儿生命最重要的物质是O2。在母体与胎儿之间,O2及CO2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交换,相当于生后肺、小肠、肾的功能。母体子宫动脉血氧分压(PO2)为95~100mmHg,绒毛间隙中的血PO2为40~50mmHg,而胎儿脐动脉血PO2于交换前为20mmHg,经绒毛与绒毛间隙的母血进行交换后,胎儿脐静脉血氧分压(PO2)为30mmHg以上。氧饱和度可达70%~80%,母体每分钟可供胎儿氧7~8ml/kg。尽管PO2升高并不多,但因胎儿血红蛋白对O2的亲合力强,能从母血中获得充分的O2。母血PO2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心功能不全、血红蛋白值低、肺功能不良等,均可明显降低母血PO2而不利于胎儿。再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绒毛血管常发生闭塞性内膜炎,血管合体膜增厚,加之母体血流量减少,胎儿获O2明显不足而易发生胎儿窘迫。母体子宫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为32mmHg,绒毛间隙中的血PCO2为38~42mmHg,较胎儿脐动脉血PCO2为48mmHg稍低,但CO2通过血管合体膜的扩散速度却比O2通过快20倍左右,故CO2容易自胎儿通过绒毛间隙直接向母体迅速扩散。
(二)营养作用
葡萄糖是胎儿热能的主要来源,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胎盘。胎儿体内的葡萄糖均来自母体。氨基酸浓度胎血高于母血,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自由脂肪酸能较快地通过胎盘。电解质及维生素多数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胎盘中含有多种酶,如氧化酶、还原酶、水解酶等,可将复杂化合物分解为简单物质,也能将简单物质合成后供给胎儿,如将葡萄糖合成糖原、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等。IgG例外,分子量较大却能通过胎盘,可能与血管合体膜表面有专一受体有关。
(三)排泄作用
胎儿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经胎盘送入母血排出。
(四)防御作用
一般细菌和更大的病原体不能通过胎盘,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某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疟原虫、梅毒螺旋体等可先在胎盘形成病灶,破坏绒毛后再进入胎儿血中感染胎儿。母血中的抗体也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中,使胎儿得到被动免疫力。但母体的抗A、抗B、抗RH等血型抗体同样也进入胎儿血中,造成胎儿溶血和死胎。某些药物如巴比妥类、吗啡、氯丙嗪、乙醚、抗菌素、奎宁、砷剂等,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故孕妇用药时应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五)内分泌作用
胎盘产生以下几种激素
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来源尚不甚清楚,但其分泌量大致与郎罕氏细胞的发育和消退相平行。受精后20天,即妊娠35天尿中就可出现,至妊娠45天浓度上升,60天时浓度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妊娠第18周时降至最低水平,维持到分娩,产后4天左右消失。由于HCG为水溶性,易被吸收进入母体,在受精后10日左右可用放免法(RIA)自母体血清中测出,成为诊断早孕最敏感方法之一。
HCG的功能尚未完全明了。已知的主要功能有:(1)HCG作用于月经黄体,与黄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生化反应延长黄体寿命,使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增加群体激素的分泌以维持妊娠;(2)HCG-β亚基有促卵泡成熟活性、促甲状腺活性及促睾丸间质细胞活性;(3)HCG有与LH相似的生物活性,与尿促性素(HMG)合用能诱发排卵;(4)HCG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性,能以激素屏障保护滋养层不受母体的免疫攻击。
2胎盘生乳素(HPL)HPL是在合体细胞中贮存的一种蛋白类激素,具有垂体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相似的免疫、化学和生物特征。
HPL的主要功能有:(1)与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协同作用于乳腺腺泡,促进腺泡发育,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白蛋白、乳酪蛋白、乳珠蛋白,为产后泌乳作好准备;(2)有促胰岛素生成作用,使母血胰岛素值增高,增加蛋白质合成;(3)通过脂解作用提高游离脂肪酸、甘油浓度,以游离脂肪酸作为能源,抑制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多余葡萄糖运送给胎儿,成为胎儿的主要能源,也成为蛋白合成的能源。因此,HPL是通过母体促进胎儿发育的重要“代谢调节因子”。
3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PSβ1-G)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糖蛋白,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受精卵着床后,PSβ1-G进入母血循环,其值逐渐上升,至妊娠足月可达200mg/l。母血含量最多,羊水值比母血值约低100倍,脐血值比母血值约低1000倍。可用于预测早孕、早孕并发症的预后,并可作为监测宫内胎儿情况的一项指标。
4人绒毛膜促甲状腺激素(HCT)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其活性与促甲状腺激素类似,在妊娠期间的生理作用尚不明确。
5雌激素雌激素为甾体激素。雌激素于妊娠期间明显增多,主要来自胎盘及卵巢。于妊娠早期,主要由黄体产生雌二醇和雌酮。于妊娠10周后,胎盘接替卵巢产生更多量雌激素,至妊娠末期雌三醇值为非孕妇女的1000倍,雌二醇及雌酮值为非孕妇女的100倍。
雌激素生成过程:胎盘使母体内的胆固醇转变为孕烯醇酮后,经胎儿肾上腺胎儿带合成硫酸脱氢表雄酮,接着经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在硫酸酯酶作用下,去硫酸根,随后经胎盘芳香化酶作用成为16α-羟基雄烯二酮,最后形成游离雌三醇。可见,雌激素是由胎儿、胎盘共同产生,故称胎儿-胎盘单位。
6孕激素孕激素为甾体激素。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自妊娠8~10周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是产生孕激素的主要来源。随妊娠进展,母血中孕酮值逐渐增高,至妊娠末期可达312~624nmol/l,其代谢产物为孕二醇,孕激素与雌激素共同参与妊娠期母体各系统的生理变化。
7缩宫素酶缩宫素酶是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为30万。因能使缩宫素在胱氨酸分子上发生裂解,随妊娠进展逐渐增多,其生物学意义尚不十分明了,主要使缩宫素分子灭活,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胎盘功能不良时,血中缩宫素酶活性降低,见于死胎、妊高征、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时。
8耐热性碱性磷酸酶耐热性碱性磷酸酶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于妊娠16~20周母血中可测出此酶,随妊娠进展而增多,直至胎盘娩出后其值下降,产后3~6日内消失。多次动态测其数值,可作为胎盘功能检查的一项指标。
(六)免疫功能
胎盘的构造使母子血不直通,首先消除了第一次排斥的必要条件。妊娠末期胎盘与母体间有一层纤维蛋白样物沉着,滋养叶细胞外有一层透明质酸和唾液酸组成的纤维样物质包绕,可能形成一个屏障阻断细胞抗原。此外,胎盘所产生的类固醇激素和蛋白类激素也可能起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胎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