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有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心理。表扬得当,可以巩固其优点,增强他的自信心,促进他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或表扬过度,就会使孩子骄傲,进而看不起别人,认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没说他好时,他就难以接受。这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芽,他还不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以成人对他的评价为标准的,所以家长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家长还要适当地指出他的长处和短处,使孩子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3.帮助孩子提高能力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孩子,不要当面指责孩子不如别人,而应具体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有条件,家长可以请一位能力强的孩子,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做好一件事情,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孩子之间真诚友好的帮助,也是克服嫉妒心理的良方。
4.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
通常,嫉妒较多地产生在有一定能力的孩子的身上,孩子往往因为自已有能力,但没有受到注意和表扬,因而对那些受到注意和表扬的小朋友产生嫉妒。所以在纠正嫉妒心理的同时,还必须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让孩子明白即使别人没有称赞自己,自己的优点仍然存在,如果继续保持自己的长处,又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自己的才干就会更强,就会真正地长久地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正确疏导孩子的占有欲
当孩子到了3~4岁的时候,父母应当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告诉孩子与别人分享的好处和乐趣。孩子再大些时,如果还总是向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狠心”一些,“断然”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在情在理地说明拒绝的理由。
幼小的孩子常表现出带有很强生物性色彩的占有行为,比如你带着孩子到亲朋好友家做客,小家伙看到别人家里有玩具或甜果等,往往不打招呼就据为己有,当我们向他要还东西时,他就用小手紧紧抓住,不肯轻易放手,如果真被拿走,他就哇哇大哭。这就是孩子的占有欲本能,是人类生存性的本能表现。这在小孩子2岁左右表现得非常明显,父母千万别认为是小孩子的道德有问题,更不要认为他们自私,这是成长阶段的本能反应。孩子3岁后随着自我意识水平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对“你”、“你的”、“他”、“他的”这些概念有了新的发展,那时候他们的占有欲就不显得那么明显了,比如,他会向他的玩伴借玩具,也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
父母遇到孩子的“抢占”行为,没必要大惊小怪,在孩子1~3岁阶段,更别强制他们把自己的东西交给别的小孩子,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使孩子“礼让”,更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他以为连父母都要占有他的东西,反而产生更强烈的自我保护和占有欲。
当小孩越来越融入社会时,随着很多复杂概念的学习,他们渐渐体会到赤裸裸的占有欲使自己感到罪恶。我们经常能发现当儿童看到有人抢别人的东西时,都会表现出很愤慨的情绪,虽然这不关他自己的事情,他们此时有了很简单的是非观念。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占有欲望没有引导好,那么,占有欲就会畸变,就可能从正常本能变成贪得无厌的品行。这点非常值得家长注意。
孩子从占有欲正常变得贪得无厌,父母的影响作用最大。一是父母平时喜欢攀比、赶潮流,造成孩子也喜欢攀比,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二是父母总爱拿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造成小孩子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我在这方面比不上你,那我在其他方面不能落后你,甚至超过你;三是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长期如此,造成孩子以为只要他想要的,就没有得不到的。这些都无意中加强了孩子的占有欲望。因此父母必须摆脱以上的做法,正确地引导孩子的占有本能。
另外,孩子在1~2岁的时候,如果表现出“过度的慷慨大方”,父母必须为此感到“诧异”,事实上孩子根本不可能那么“慷慨”。在此阶段,父母只要适当阻止孩子的不合理的占有行为,别强制孩子让出“本来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身教影响最大,我们要求孩子学习,家长自己应先坐下来学习,为孩子的学习做示范和榜样;同样,要疏导孩子不合理的占有欲,把孩子培养成有道德感的人,父母也必须做出榜样。
父母怎样负起这个责任呢?关键一步是提高母亲的素质。有教育研究机构称,由于女性的柔和,大多母亲是孩子最能亲近的人,从大量的家庭教育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母亲造成的,母亲的问题大多是由父亲造成的,父亲的问题大多是由社会造成的。
因此父母的责任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母亲教育。第一个层面是要让母亲认识到其对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要让她学会调动起父亲的积极性,同心协力地培养出好孩子。第二个层面是要让父母,尤其是母亲认识到,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素质的提高,父母素质的提高是孩子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引导孩子的占有欲,父母要鼓励孩子以精神上的占有为主要目标,比如,父母经常要向孩子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讲讲他们身上的“完美的性格和特征”,问问孩子:你身上拥有哪几种本应有的“完美点”呢?因此,父母应提高教育意识,当你在给孩子灌输知识或技能的时候,请注意,别把糟粕也灌输给了他们。
1.处理好与孩子的金钱关系
家长不要在金钱上对孩子一直“慷慨无私”,别把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演化成一个“钱”字,以免造成孩子既不懂得节俭,又不懂得体谅家长。家长应只给孩子真正需要的钱和帮助。
2.让孩子用劳动和勤奋来换取“报酬”
家长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劳动,完成任务后再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要获取某件东西或某种成功,一定要通过自己劳动和努力获得。
3.家长不应对孩子有过分的补偿心理
家长不要认为以前自己吃了很多苦,现在应该不让孩子吃苦,于是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这是在毁孩子!
消弱孩子任性的性格
父母要有原则地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也能顺着某种原则行事,而不以自己的性格与情绪为准则。
在孩子还没有对世界产生基本的认识时,任性就是一种无法彻底根除的毛病。人不是神,有些大人尚且无法彻底控制自己的情绪,何况年幼的孩子。对于孩子的任性,父母要尽量做到扼制、削弱其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任性总是以某些行为为表现形式的。其主要表现的特征为:
第一,不讲理,不考虑别人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比如他想得到的东西不考虑父母能不能为他做到,也不考虑自己能不能得到,只以自己心中所想为目标,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使小性子、为难家长。
第二,偏执,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判断事物的好坏、美丑,常常混淆现实与幻想、外貌与本质,比如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就与之争得面红耳赤,他认为自己对的就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不容置疑。
第三轻易发脾气、闹情绪。在商店里,孩子看中了一件精美的洋娃娃,家长不依,于是孩子大哭大闹,弄得家长精疲力竭。这个时候家长要么“大打出手”,要么“无奈就范”。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中,孩子们为了共同喜好的东西,争来抢去,相互敌视,甚至还大打出手。怎么劝也无济于事,各个都偏执地认为自己没错,让父母“颜面尽失”。
在某小学有个孩子,哪个同学要在座位旁走过就踢谁一脚。如果有同学说他,他认为这是恶意的或者不友善的,老师责问他,并告诉他这样不应该。孩子的回答是:“我警告过他们的,我说话要算话。”言下之意,他的做法是理直气壮的,他就是真理。这简直是任性到极点了。
这些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很令家长烦恼。其实每个孩子都会任性,不科学的后天教育强化了孩子的任性,使孩子自我意识向极端发展,变成专横霸道、自高自大的性情。
人是情感动物,任性的情绪自然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家庭的因素和后天的不良环境加强了孩子的任性。
第一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任性”的倾向。比如孩子没有听家长的话或者没有按“指示”去完成任务,于是父母虽然表面不责骂孩子,但是孩子能感觉到父母在暗暗生气,一点也没有“大人有大量”的姿态,于是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孩子的任性。
第二是孩子的情感没有得到尊重或者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导致亲子关系冷漠。因此孩子潜意识地反抗父母,又因与家长的隔阂感觉,导致孩子只相信自己,拒绝接纳长辈的意见和教育。
第三是平时家长溺爱的结果,什么都顺着孩子,加上孩子的思辨力不强,以为父母都得听他的,于是孩子自然就变得更加任性了。
第四是受外部的影响,比如孩子看到其他的孩子在父母的迁就下,一个又一个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使得孩子模仿,试着在自己家长面前也使性子以求获得自己所需。
上述是强化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父母要从孩子任性的原因人手分析孩子,找到“主要病因”才好“对症下药”,以削弱孩子任性的本性。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母亲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体谅与扶持能使孩子感到温馨,孩子也会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行为处事,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绪和性子做事。父母特别应注意对孩子的情感影响,比如大人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如果家长的情绪变化无常,时而严厉,时而娇惯,就使孩子因无所适从也爱任性。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对子女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叶圣陶的小儿子在回忆父亲时写道:“父亲也看管我的事,比如让我递给他一枝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尖交到了父亲的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某样东西给人家,要想到人家接到手里方便不方便,一枝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尖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过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刀这些,更是这样,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叶圣陶就是通过这些平凡的小事教育子女要多为别人着想,尽可能地予他人方便,而不能自己想当然,更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
2.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在与孩子相互理解后,教孩子明辨是非,特别是道德上教育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3.不要事事顺着孩子
父母不能事事顺着孩子;在学习和有利于孩子发展的需求上,父母可以答应他们,但若只是孩子使小性子,父母则要劝解或者断然拒绝。总之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使孩子从小就明白:父母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满足他的要求,只能满足他们什么样标准的需要。父母要有原则地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也能顺着某种原则行事,而不以自己的性格与情绪为准则。
4.家长创造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家长帮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慢慢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不再任性、自私。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最好的办法是家长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批判任性这种坏毛病,向孩子说明任由自己性子行事的危害,此外帮孩子选择一两个通情达理、相对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使孩子由外而内地摈弃任性的毛病。
综上所述,矫正孩子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工夫。父母不能只是一般地批评和责骂孩子,要具体地、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措施,扼制孩子不良的本性,使你的教育达到预期目的。
第一,孩子给父母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同时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有时候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第二,要发挥家庭民主,经常用讨论的方式来决定各自的意见或者要求是否得到通过。如果双方有矛盾,就充分讨论,还可以请其他长辈比如爷爷奶奶等来“主持公道”。
第三,让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中改变任性的毛病。比如学校班集体的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家长应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
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
家长要从小就教导他遇事要多想想别人、给别人方便、关心他人的话,孩子就会养成一种利他行为,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先人后己。
孩子的自私自利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只顾自己,尤其是在物质上特别吝啬、贪婪,自己的东西无论如何不会给别人,特别“小气”;在心理上不愿意见别人比自己“好”,而又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好”东西。特别是当孩子对家长做出自私的行为时,不仅令父母伤心,也令周围的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