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45110800000025

第25章 懂得感恩的孩子最优秀(2)

一位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知道,当时的我是不是人们所称的‘寒门逆子’,反正渐渐长大的我,感到很自卑。不知道,上天为什么让我降生到这样的一个家庭。如果我的父亲有权有势,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其他同学那样穿名牌,到处潇洒地玩呢?所以,那时候,我从心底里对靠体力赚钱的父亲厌烦,甚至都不想跟他说话。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那个周日,父亲叫我和他一起去砖场脱坯。我极不情愿地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去了。在烈日炎炎下,我和父亲和水、和泥,然后把它装进坯模……汗水湿透了我的全身。我偷眼望了一下父亲,只见父亲一颗一颗的汗珠往下淌,在烈日的炙烤下,父亲的脸被烤成了酱红色,我心中忍不住有些伤感。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刚刚还酷热的天突然间刮起大风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父亲叫醒正在午睡的我同他一起去盖他脱好的砖坯。风雨交加,我们一家人在砖场上忙活,我们把上千块砖坯摞起来,盖上塑料布。风越来越大,往往是这边盖好,那边又被掀了起来。而雨却越来越大,有一半的坯被泡在水中烂成泥团,甚至有些砖坯经不起风雨吹打轰然倒塌。全家人手忙脚乱,父亲辛辛苦苦一个月脱的砖坯多半成了废品。风雨中我看见父亲的脸庞痛苦得变了形,终于,父亲哇地失声大哭。全家人也号啕大哭起来。那一刻,我的心碎了。想到我所有的学费就是父亲这样一块坯一块坯地脱出来的,想到父亲是怎样辛苦地养着家,可我却不停地抱怨着,甚至仇恨父亲,我为自己羞愧不已……”

文中的少年通过跟随父亲一天的工作,体会出了父母赚钱的不易,如果你的孩子依然像个太上皇似的要这要那,如果你的孩子不顾家庭条件花钱大手大脚,并且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你不妨让他跟你工作一天,体会一下你赚钱的辛苦。

4.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

很多家长避讳和孩子谈家庭的经济问题,是觉得孩子太小、怕他们过早地染上世俗的铜臭味,或者背上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和压力。“经济问题是大人应该操心的事,苦自己不能苦孩子,小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成了不少家长的“口头禅”。正是这种不应有的避讳导致了教育的真空,使错误的、盲目攀比的金钱观乘虚而入,占领了孩子们尚不成熟的头脑,以为家长的钱来得毫不费力,花起来自然是大手大脚。

其实,既然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那么不管家境到底如何,家长都应该对孩子实话实说,这才是最明智的,也是对他们的知情权的尊重。让孩子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个真实的了解,参与到家庭的经济问题中来,孩子就能明白家长的钱不是白来的,花起来也是就能懂得珍惜和节俭了。

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

其实,有时候,孩子不懂得回报父母往往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机会来实践回报。

回报,就是对哺育、培育、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真心回报他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这才是知恩图报的本质。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善心,都懂得投桃报李,那么这个世界便是个温情无限的世界。而孩子平时的每一次不经意的善举,都会给这个社会和他们带来幸福。

然而,不可否认,目前感恩已经是我们的社会中一种比较稀缺的品质,尤其是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令人忧虑的事情。现在的孩子由于得到了太多的宠爱,以至于他们把这种爱当做理所当然该得到的,别人对他们的付出他们也觉得没什么稀奇,好像生来就该如此。其实,没有什么是生来就该如此的。

总之,孩子只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不够的,要让孩子感恩,更要让孩子报恩,让孩子做爱的传递者,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

1.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好吃的留着,凡事替孩子包办,除了作业不代办,其余都是老将出马,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一切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们,把一切所得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回报的问题,何来感恩之心呢?一位童话作家说:“种植什么,都不如种植感动来得愉快。”其实,有时候,孩子不懂得回报父母往往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机会来实践回报。在这方面,父母需要训练孩子的感恩、回报意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孩子又应拿什么来报效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

一位母亲非常喜欢仙人球,她经常给女儿讲一些养花草的好处。有一次,她带女儿去逛花市,看了各种各样的仙人球,但是,她只是问了价钱,却没有买。她对女儿说:“这仙人球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贵了。”回到家后,母亲似乎一直惦记着那些仙人球。没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教子女如何孝敬母亲。节日那天,这位母亲刚回家就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仙人球,还有女儿的一封信。女儿是这样写的:“妈妈,你养育了我15年,我无以为报,我知道您很喜欢仙人球,就给您买了一盆仙人球,这代表了女儿对您的感激之情。”这位母亲欣慰地笑了,原来,这是她精心设计的训练课,她希望女儿主动地学会回报他人。

2.回报他人并非是一定要做什么大事

身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人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并且要一点一滴地教他去回报别人。如: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在他们累了的时候,给他们捶捶腿;渴了的时候,递一杯茶;工作了,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听听父母的唠叨;教导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上课不捣乱,下课可帮老师擦擦黑板;教师节给老师送一份小礼物,哪怕是自己制作的都可以;微笑着与同学相处,感谢同学对你的帮助,积极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这些都是回报的方式。

3.父母可以参与孩子的报恩行动

有时候,父母也可以参加孩子的回报行动,以此来指导孩子或者对孩子的感恩行为加以鼓励和倡导。

4.教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感恩父母,回馈社会是为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父母要教育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练就真本事,才有能力去感恩、去回报他人。一个男孩生活非常贫困,但为了积攒学费,他不得不一家又一家地推销着商品,但男孩的推销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到傍晚时,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饥饿难耐,他绝望地想放弃一切。最后,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给他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在他说明情况后,年轻女子微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含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男孩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接收了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生命。无意中,大夫知道了这位妇女就是在很多年前给他那杯热牛奶,并让他因此鼓起生活勇气的人,于是,大夫准备为妇女做点什么。当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她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了7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虽说回报他人的恩典并不是一定要追求做什么大事,但唯有学好真本事,才能给予社会、给予他人最大的回报。

5.受人恩惠不忘恩

慈善的本意,当然是不求回报和感恩的。但作为人的一种社会伦理意识,感恩首先体现为对人的内在尊重。当他人为我做出真诚而无私的付出时,其中同时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对此产生感恩之念,相应地不仅仅在于肯定他人为自己的付出所具有的特定价值和意义,而且也是对行为过程所展示的崇高人性表示敬意。在此意义上,懂得感恩就意味着领悟人的存在价值,也意味着人性的自觉。

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我们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我们任何人都要怀着谦卑的感恩之心,没有理由遗弃这份情感。

6.感恩并非是简单的报恩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往往认为父母以及那些在某件事中帮过我的朋友,他们有恩于我,故我需要回报他们。也就是说“有恩在先,才有感激在后”,这在我们看来是人之常情,而且,它确实常常能够使得亲情与友情得到进一步加深。可是,如果我们愿意从自己狭小的习惯认知中走出来,便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只有报恩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更需要一份“感恩”。

此外,感恩亦要讲究原则,不能不分是非黑白,更不能丧失人格。如果将感恩变成了助纣为虐,火中取栗,势必使感恩变味、变质。市场经济环境下,免不了有些人会借曾经给予你的恩惠大耍阴谋,利用你的感恩之意助其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点,你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时一定要注意引导!

总之,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回报意识,千万不能让集众多爱于一身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变成个恩断义绝、忘恩负义之人。

启发孩子的感恩意识

作为父母,你不妨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学会感恩、教孩子随时随地看到生活中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并且身体力行,对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表示感谢。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同情心,感激心,爱心,使你成为一个人。”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刻不容缓,一定要尽早让孩子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可从身旁小事做起。通过生活小事的引导使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温柔相待,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如果自己有能力,要懂得多付出与服务,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激。只要孩子学会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他就会懂得感激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作为家长,平时应随机抓住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事情,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1.让孩子看到你的奉献

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家长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爱。所以,为孩子做某件事时,应该让孩子看到父母为他们做出的某种牺牲。当妈妈为女儿买了一件新衣服,孩子如果问:“妈妈你为什么不买件新衣服呢?”妈妈的回答常常是:“妈妈还有衣服穿,不需要买新的。”当爸爸把鱼夹到孩子碗里,孩子如果问:“爸爸,你为什么不吃?”从小爱吃鱼的爸爸一定回答:“爸爸不爱吃鱼。”父母这种回答逐渐给孩子形成了这样的印象:父母不需要穿漂亮衣服,吃好吃的东西,而自己穿好的、吃好的是应该的。如此一来,开始还体贴父母的孩子,也逐渐把父母对他们的牺牲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反过来,如果妈妈在给女儿买来新衣服的时候,问问女儿:“为什么妈妈不舍得买漂亮衣服,而给你买呢?”爸爸把鱼夹给儿子时,问问:“为什么爸爸把好吃的留给你,自己舍不得吃呢?”就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奉献与慈爱,体会到父母的拳拳之心。

2.告诉孩子,你需要他的爱

作为父母,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谈自己养育孩子的一些酸甜苦辣,谈谈自己的工作、收入、心情、想法,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同时感受到生活中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爱意,从而激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3.教孩子随时随地地做好事

一位大学生收到同学母亲的贺年卡,他几个月的心情都无比轻松愉快;一位刚失去孩子的妇女蹲在路边抽泣,孩子们的节日旅游让她触景伤心,一位陌生人走过来,轻声安慰她,邀请她喝茶、游览全城的名胜风景。那么,就从今天做起吧,从文具店买回一个笔记本,记录家庭成员中每个人每天做的好事,这些好事可以很简单,比如为别人开门,打电话问候生病的朋友等。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将发现孩子们会不满足于这些家庭小事,而要去做更有利于他人的事。

总之,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享用不尽的最大的财富。

让孩子懂得爱别人

真爱总是隐藏在困惑与不解中,当孩子能够读出爱的真谛,他就懂得如何去爱他人、如何感恩他人了。

孩子是在爱中成长,在爱中学会爱的。试想,如果父母们对孩子只是一味地奉献、一味地关爱,而不让孩子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不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孩子就很难懂得感恩,很难会有对父母的爱。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一双能够发现爱的眼睛,培养孩子有一颗感受生活的灵敏的心。比如对待吃鱼,父母应在孩子小时候就真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其实也很想吃鱼肉,但是爸爸妈妈舍不得吃,爸爸妈妈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吃,希望自己的孩子营养充足,快快长大。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的苦心,从而慢慢地体会这份苦心,长大后就会因此而学会感恩。

那么,身为父母如何去培育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呢?以爱育爱,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动。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动;被真爱感动的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懂得了感恩的孩子,心中自然会有爱。

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旨。父母要用爱心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注重发挥言传身教的力量,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去影响孩子,从而让孩子体会爱、学会爱、学会如何去付出爱。

1.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爱

父母们重视自己对孩子的爱,却往往忽略怎样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爱。爱有时是一种被动的感觉,它不以父母自己感觉“爱孩子”为标准,而是要看孩子是否感觉得到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