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生地产情到海南撤资,再到投资“锦官新城”,刘永好每一步走的都很稳,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地产业心仪已久,他在不断接触地产,了解地产,直至熟悉地产,形成自己的地产理念。有了“锦官新城”的成功规模,刘永好便开始放手大干起来,雄心勃勃地想把“新希望”发展成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企业,这种目标是一些老房地产商也没有的。
不轻易干,要干就一定干好,这就是刘永好。
多点开花是聪明之举
乳品业是具有长久生命周期的基础性产业,而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乳品业极度不发达的国家,1999年全国奶类总产量806.9吨,仅为世界总产量的1.43%。奶类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悬殊。欧盟1997年的一份统计材料表明,在世界奶类人均占有量的排名中,中国被排在第148位。目前中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6.4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与亚洲的平均水平相比,也仅为1比6.25。国外人均奶类消费量远远高于中国。
1999年发达国家奶类总产量比1992年减少42%,发展中国家则增长29%,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29.3%,发展中国家乳品产业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乳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九五”期间,我国乳品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形成了一批国内著名品牌。以上海光明集团为例,1996年其液体奶产量为1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4亿员。“光明”、“三鹿”、“伊利”、“完达山”被授予“驰名商标”。随着生产集中度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显现,市场消费进一步向名牌倾斜。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统计,2000年按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液体奶的市场份额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2%,奶粉销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3%。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董事长宋昆冈指出,过去五年来,我国牛奶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乳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奶源基地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液体奶生产量与消费量已经超过乳制品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奶粉等乳制品产量达到82.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5%;市场销售的液体奶达到15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47.3%。
这样的“利好”形势,自然吸收了刘永好的注意,每天都在考虑手中大笔资金去向的刘永好在经过市场调研、分析之后,总结出:“乳品行业正在出现与当初希望集团发展饲料时同样的机会。”
2001年初,刘永好除了“饲料大王”、“金融大王”之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首席主席。这是西部12个省(市)近百家乳品企业选举的。由此,刘永好决心争做“乳业大王”的愿望付诸实施。2001年4月2日,刘永好决定,“新希望”将在乳品产业规划投资10亿元,拉动20到30亿的存量资产,使乳业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0亿至60亿元。在一年内的目标是,通过资产重组,使新希望麾下拥有8到10家乳品企业,作为新希望乳业的第一个产业群。而突破口则是整合川内乳业资源,其重组目标已直指目前号称西南乳业老大的华西乳业公司。
目前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的著名公司,已为“新希望”量身定做了一套在乳业上的五年发展规划,该方案已获得包括刘永好在内的“新希望”高层人士的首肯。刘永好已交代麾下要员,按图索骥,强力整合乳业。
据披露该方案的主要宗旨为,根据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新希望”高层认为,该集团是做农业起家的,构筑大农业产业化事业平台,是“新希望”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点。而这个支撑点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以饲料为基点,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种植业(饲料原料)——饲料产业体系,养殖业——食品及乳业两大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坐镇中心而掌控全局,这是许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事。但要想完成养殖业——食品及乳业产业体系的打造,对于刚涉足乳业的刘永好而言却并非易事。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除了借助资本力量,别无他途。于是和其它乳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计划摆上了刘永好的案头。
2001年10月中旬,新希望集团与四川阳坪乳业公司闪电签约,开始了它们之间的合作历程。阳坪乳业是一家老牌国企,由四川省阳坪种牛场等3个经营实体组成,是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四川省最大的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生产基地,年产奶粉2500余吨,液体奶1.5万余吨。
根据协议,新希望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阳坪乳业合资组建四川新阳坪乳业有限公司,新阳坪乳业注册资金7000万元,“新希望”仅出资3850万即占有55%的股份,取得了绝对的控制权。
在签约仪式上,刘永好相当低调,他说“新阳坪”暂时不想和国内乳业巨头展开正面交锋。他的目标只是在数年内先练好企业内功,争取成为西南地区乳品行业的老大之位。
刘永好表示,在未来的3到5年,“新希望”将追加投资3到5亿元,使“新阳坪”未来的乳牛达到20万头左右,年产量达到10万吨左右,液态奶生产量提升至25万吨,销售额达到8个亿。
然而仅仅事隔3个多月,刘永好的投资计划就翻着跟斗般变成了10到20亿。“新希望”还不止一次提到,“新阳坪”将是企业集团未来重要的支柱之一,要以“新思路、大投入、高起点”的原则来发展它。而在此之前,只有饲料才是新希望唯一的支柱,金融、IT等都只是有益的补充,这说明乳业在刘永好心中之重。但是是什么让刘永好改变注意呢?
“新希望”在控股四川新阳坪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四川本土乳品企业,形成了华西、菊乐、新阳坪“三国鼎立”局面。
“新希望”曾召开了“新阳坪”发展论证会,当时刘永好、陈育新兄弟联袂出席。但是与会专家们的意见是,“新阳坪”的规划太小气,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后来在阳坪乳业的所在地洪雅县,“新希望”又参加了一次乳业的发展会,为发展地方经济,当地欲增加奶牛数量,希望“新阳坪”能够扩大规模,加大鲜奶的消费量。各方都要求“新希望”扩大在乳业方面的投资。
后来,“新希望”秘密举行了一次长达3天的乳业方面的战略决策会。“新希望”内部人士形象地将此次会议比喻为向乳业进军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上,“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总经理黄代云以及高层人士,在对乳业的前景做出了乐观的判断后,敲定了发展乳业的乾坤大计,对未来发展框架做出了明确战略规划。
目前乳业在我国是朝阳企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预测,我国乳类产品消费将大幅增长,特别是液态奶,预计年增长率可达30%。这样的前景,显然足以让乳制品企业动心。而事实上,“新希望”涉足乳业后已尝到了“甜头”,经营“新阳坪”一个季度下来,该企业收益超过了原来的几倍。
另外,客观形势已迫使“新希望”必须在乳业方面迅速迈过“婴儿期”。据了解,我国有1500多家乳制品企业,日加工能力超过10011吨的企业只占5%,大部分企业在20吨以下,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只是378家。
有专家预测,中国入世5年内,随着关税下降,随着国外乳业巨头的入侵,现在1500多家企业中,存活下去的将不到10家。对此,企业界乐观一点,认为至少能存活两位数,即90多家。
这样紧迫的形势,让刘永好及“新希望”高层无法不动心。中国乳业界有句行话:30万吨才有发言权,100万吨才有抗衡权。企业年产乳制品30万吨,才有资格和光明、伊利、三元这些国内老大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年产100万吨,才有底气说要和国外企业竞争。“新希望”旗下的新阳坪乳制品公司年产量仅为1万多吨。
刘永好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自己的规模,建成8到10家乳品企业的产业群,而这目标在一年内基本可以搞定。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新希望”涉足乳业后,业界震动很大。其可保留原有品牌,保护原企业员工利益的宽松的重组条件,更使各路诸侯闻风而动。
迄今为止,已有南京、武汉、合肥、青岛、郑州、重庆、西安、哈尔滨等地9家乳品企业,和“新希望”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都是当地前两名的企业。这9家企业的现有乳制品年产量,加起来已约30万吨。
有专家指出,今后15年我国乳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资本逐利而行,“新希望”已不是唯一看好这一行业的企业,由于技术壁垒不高,大量新企业争相加人,其中上市公司就有亚华种业、维维股份、莲花味精、燕京啤酒等。国外企业也大量抢滩,目前,国际乳业品前33位的品牌都已进入中国,建成了45家外商投资企业。
2001年,国内大型乳品企业跑马圈地的步伐也分外急促,伊利、三鹿南下,光明北上西进,三元南征北战。在四川,几大巨头都已伸出触角,当地老大成都乳品公司也与四川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公司重组成立了新华西乳业,势头咄咄逼人。
2001年12月5日,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在北京顺义工业开发区投资1亿多元的新工厂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光明继1999年1月在北京投资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加入WT0后,乳品业一场大战役即将打响。
显然,“新希望”进军乳业的路上并非坦途。但刘永好仍然充满自信,“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还得看你怎样去做,当年也有很多企业做饲料,最后希望集团做大了。而且新阳坪乳业有上市公司做后盾,有畅通的融资渠道,没有理由做不大。”
“得奶源者得天下”,已经成为乳业企业的共识。为巩固已有的营销网络,国内乳业巨头无一例外地把奶源的基地的建设作为新一轮战略扩张的重点。伊利除在黑龙江等地通过组建或兼并一批乳品厂获取奶源外,还采取“公司+农户”的策略获得奶源;相应地,在很多地方光明、三鹿和三元也都采取了这种形式实现奶源扩张,光明和三元甚至打算在澳大利亚也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而光明提出“把养牛的生产管理能力变成技术和服务专利”的概念,更反映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为对即将落户广州的帕玛拉特形成阻击,光明准备在广州建立自己的奶站,这将是国内乳品企业在奶源方面抢占先机的一次印证。
而刘永好的动作也不慢,新阳坪乳业将在五年内投资3.5亿元,构筑乳品新平台,建设以洪雅为中心的眉、乐、雅奶牛养殖产业带,将1.2万头奶牛发展到10万头。推广小区养殖、机器挤奶、高技术保鲜等新技术,大批量向外输送质优价廉的“绿色奶”、“放心奶”。届时,液态奶生产量提升至25万吨,销售额达到8个亿。
关于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两个问题的我国经济界、企业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说多元化好,专业化是万恶之源,因为多元化,发展的机会多,而且收益会比较多。而专业化,有可能会走到一个死胡同。当时是这样讲的。回顾这两年,反过来大家说多元化是万恶之源,之所以企业跨掉,就是做多元化。那么做专业化,都不太妥。我们认为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你的能力与兴趣,你可以“专”,也可以“多”,也可以又“专”又“多”。
刘永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做哪一行业就要做哪一行的第一,看来他的“王者情结”是浓得化不开了。不过这与世界第一CE0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倒是颇有相通之处。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没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坚决丢掉。
今天,“新希望”已经从原来的单一的实业型的企业逐渐过渡到跨行业的复合型的投资公司,刘永好本人也继其“从乡下学MBA”之后,变为了“复合型人才”。
以平常心对待财富
刘永好对待金钱的策略就是平常心,这也是他能够猎取更多财富的基础。
当然,有钱的感觉很多人都不排斥,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此而绞尽脑汁,废寝忘食。有的人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腰缠万贯,有的人费劲心机拼命的赚钱,却养家糊口都做不到。据说比尔·盖茨创造财富的速度快得令人不可思议,让另外一个人一天24个小时不停地弯腰,每次都从地上捡起100美元都比不上他赚的钱。
金钱真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东西,它“让我欢喜让我忧”,人们总是对它又恨又爱。而在坐拥83亿财富的刘永好眼里,金钱又是什么样子?是吃也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还是买也买不完的奇珍异宝?
刘永好说,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钱对他的重要性也达到顶峰;当一个人的口袋里装着1000万元时,这时他的感觉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这一阶段,人最容易丧失进取的动力,幸好他自己没有在这里驻足;当一个人的财富增加到10亿,他会感到口袋里只有1亿元,其他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
在一次演讲中刘永好说:“我小时家里很穷,20岁前还没穿过鞋。1982年下海前,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当时不敢奢望挣多少钱,只是想怎么做都会比我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开始想当万元户,那时万元户了不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达到了这个目标。以后百万,千万,上亿,甚至几十亿,都一步步的实现了。现在对我而言,再多1个亿和多几百块钱没什么区别,因为当足够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后,钱已经不是你追求的最终目标。比如现在,我单是一年在民生银行的分红就好几千万,也就是说我完全不做别的公司,也可以活的很舒服。但是,当一个人只把挣钱当做他追求的唯一目标时,那正是他最悲哀的时候。支撑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是不断地追求,奋斗。
我觉得一个人童年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比如我就喜欢吃老三样:麻婆豆腐、辣椒和回锅肉。你现在几万元请我吃一顿,我也不觉多好。
我文革期间受了许多苦,但回想起来这些苦对人生是个积淀。我当过教师,当过农民,有了这些经历后,我想即便有一天我忽然什么钱也没有了,我也不怕。我还可以当农民还可以一步步从头做起,我可能年纪大了点,但我干活会很勤奋,看门就把门看好,扫地就把地扫干净,老板还会认同我,也许会给我开高点工资。
近来股票市场颇为动荡,一系列违规操作被纷纷曝光:银广厦、蓝田等等企业愚弄股民,制作假账,令股民们大受其害,在一片声讨声中,规范股票市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刘永好并没有以股票资本做过一分钱的抵押,这是他一贯的风格。股市的潮起潮落,在刘永好的眼中,“这都是周期性的现象”。利好和利空会交替出现。而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概率则几乎为零。作为拥巨额股份的人,股市上扬时要把持得住,切勿一下子骄奢起来;股市下挫时也不必处处降格以求,“我该住高级套间,还是住高级套间。”看来,股市的浮沉,已经让刘永好磨炼出了一番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