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历史优秀课例
45091700000015

第15章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教学建议】

唐太宗的驭民思想和措施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他个人的作用是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贞观之治”的出现,既体现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唐太宗认为,解决民的问题最重要。他说:“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唐太宗认为,解决民的问题,主要是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为了不误农时,他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改期。

(3)唐太宗认为,应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反对竭泽而渔。他说:“太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有鉴于此,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

(4)唐太宗认为,统治者的奢侈可以激化阶级矛盾。他说:“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敝。”因此,他下诏“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削弱与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削弱与国家的统一和分裂有密切的关系。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初步形成时期,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健全和巩固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并进一步加以完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土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隋唐时期是国家大统一时期,也是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并臻于完善的时期。表现在:(1)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2)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发展;(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其中,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于打破士族豪门垄断政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压制了士族势力,满足了庶族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科举制有助于改变腐朽无能的官僚机构,对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复习课方案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讲述本课时,教师应重点讲述“贞观之治”。在分析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使学生明了隋末农民战争对唐朝统治者的影响,认识到人民群众和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讲述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三位皇帝的主要措施对比学习,从中找出三位皇帝施政的共同点:重视人才、重视农业发展、发展科举制。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者在统治上的承继关系。同时,找出三位皇帝施政的各自特点以及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典型例题】

例1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答案: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和考核,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例题分析:

本题系1999年高考试题。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唐代前期百余年在用人方面的史实,说明“得人者昌”,“先贤则亡”的观点,并总结唐朝前期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因此,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首先,应弄清唐代前期百余年所涉及的主要皇帝。然后,思考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用人方面的政策和态度、所重用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人物以及这样做的结果。最后,从为什么能够出现贤良或好臣的原因,从怎样选拔人才、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使国家昌盛或者酿成祸患等角度总结唐代前期在用人方面的经验教训。

例2人们评论武则天时有褒有贬,我们基本肯定她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很有才干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干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为评价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评价能力、历史结论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与次要关系的综合运用。A项不能做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应首先排除。B、C、D三项都是基本肯定武则天的依据,但B、C两项是次要依据,D项才是主要依据,因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其是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