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科学家,继承了前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并用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与玄学、道教、佛教唯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体系。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反对佛教神学的斗争中,最杰出的斗士是范缜。他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体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他所写的《神灭论》,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珍贵文献。范缜认为世界上万物的生成都有它自己的原因,复杂的现象完全是它自己在变化。他指出精神和形体是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神即形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玄学的产生以及对其影响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在两汉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儒学越来越迂腐,而且“天人感应”发展到荒诞离奇的“谶纬之学”,使人不能不呼唤“叛散五经,灭弃风雅”。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经历了形成、巩固、鼎盛、衰落的过程。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作为社会特殊阶层的魏晋士人对现时社会深感失望,同时,为保身避不谈政治。他们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标榜清高,坐谈虚无,形成了新的思想—
—玄学。
玄学思想的出现,部分地突破了儒家思想的限制,对打破儒家经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起了一定作用,对魏晋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玄学家们通过相互辩难讨论玄理的方法对于思辨哲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复习课方案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师在复习本课之前,应引导学生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同时,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强调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生产成就,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同时,帮助学生对魏晋南北朝以前科技成就进行的总结。
二、玄学和道教
首先,教师应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征是:在讲解玄学时,应引导学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门阀士族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玄学产生的原因。在讲述玄学的内容时,应使学生认识到玄学的产生正反映了儒家学说与道家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
在讲解道教时,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道教的发展反映了儒家学说、道家思想和佛教教义三者相互渗透。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说明,道教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医学、化学的发展。
三、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在讲解佛教传播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以及最初的传播情况。分析佛教此时盛行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统治者的利益等方面分析。
在讲述反佛时,教师要说明当时的反佛包括两方面:一是思想家们从理论上反佛,一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进行的灭佛。在讲解范缜的《神灭论》时,可以让学生将之与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对比学习。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艺术
讲解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之后,帮助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文学成就。
【典型例题】
例1有人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经济停滞,科技文化发展缓慢,因此,这一段历史是不足道的。”请用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比较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比较突出,但是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民族融合、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科技文化也有较大发展,而统一和民族融合是这段历史的主流。
(2)民族融合加强,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陆续内迁,至西晋初年,内迁各族共有上百万人,与汉族人民联系日益密切。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但是各族人民通过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人民在生产和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西晋末年至南朝,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了江南地区,加速了民族融合。
(3)统一趋势加强。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灾难深重。曹操统一北方,后来魏蜀吴鼎立。魏灭蜀,晋代魏灭吴,西晋完成统一。东晋、南朝来、齐、梁、陈,在各自统治区域内,都保持相对稳定。北方前秦、北魏、北周一度统一北方。可见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最后隋朝统一全国。
(4)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割据政权的一些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如曹操实行屯田制,保护农桑。魏建立后继续重视农业,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工程;蜀汉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吴国山越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开发江南,造船业发达,出现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壮举。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农民大批南迁,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北差距缩小。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5)科技文化也有进一步发展。南朝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在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多方面都做出成绩,尤为突出的是他把圆周率的推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他的数学专著《缀术》和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6)总之,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一段重要的时期,并非“不足道”。
例题分析
(1)这是一道论证题,本题有一定深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认识能力,才能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看到本质的、主流的东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从三国之始220年到南朝结束589年,约370年。其间经过许多朝代,又与南方、北方许多个割据政权有关,内容庞杂。题目所问又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诸方面,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驾驭知识、善于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才能答好本题。
(3)如果立论正确,基础知识也掌握了,学生还需要有论证的能力,即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史实问明自己的观点。
例2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答案:B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识记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范缜思想观点的识记能力。
范缜是我国著名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思想家。其名著是《神灭论》,认为精神必随形体消亡而消亡。B项明显不正确。故选B。
例3《齐民要术》中“耕锄不以水旱息功,……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一段话反映了贾思勰的什么主张
A.田地种植B.适时耕作
C.注重兴修水利D.讲究耕作方法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式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阅读和理解材料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有效信息是“水旱息功”、“湿耕泽锄”,反映的正是B项适时耕作的主张。
【扩展资料】
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
一、思想的解放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建安时代的社会思想,可以说是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摧毁了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思想的蓬勃发展。儒家所宣扬的忠孝等观念已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失去了其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效用,所以人们不再如两汉时期那样,奉儒家说教为经典,唯儒家学说是用。曹操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主张“唯才是举”,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所发《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然对“贱人”、“贼”、“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的伊挚、傅悦、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等予以高度评价,要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清楚地说明了他的用人思想,尤其是对“不忠不孝”者的任用,在两汉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改变,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文人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感情,能够用文学语言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理解。《文心雕龙·明诗》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二、动乱的社会现实
三国时代的社会大动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人们处于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中,有志之士忧国忧民,对军阀混战表示不满,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示深切地同情,因此形成了建安文学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社会内容和慷慨悲凉、生机勃发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人与以前文人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以拯救天下之危亡为终身奋斗之目标。曹操一生奋战,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便渴望天下太平;王粲有感于百姓的悲惨而“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曹植更是希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都表现了建安作家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能够关心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思想。建安文学之所以能够体现出“慷慨悲凉”的时代特色,也是这些作家能够主动置身于社会大潮之中,并积极地以文学来反映社会现实的结果。
三、领袖人物的倡导
一个时期文学的发展,与领袖人物或统治者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汉武帝好大喜功,尤好吹捧,所以便导致了汉大赋的兴盛。当然,汉大赋有其产生的各种因素,但与统治者的提倡是有很大关系的,就象宫体诗的产先与南朝萧氏统治集团有密切关系一样。
建安文学中,曹氏父子三人作为主要统治者,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据《三国志》本传称,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尤其是在曹氏父子周围形成了一个“邺下文学集团”,他们之间互相唱和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文人创作繁荣发展、盛况空前的局面。建安文人集团除“三曹”、“七子”外,还有蔡琰、杨修、路粹、吴质、繁钦、丁仪、丁廙、邯郸淳以及左延年等。刘勰对曹氏父子率领下的建安文学集团有公正客观的评价: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文心雕龙·时序》)
四、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
任何时代文学的发展,都存在有文学内部、外部的发展规律。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是文学继承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外部的社会现实等则是文学赖以发展的客观条件。
五言诗的发展成熟是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中国诗歌发展到汉末,已出现了五言诗,并达到成熟。尤其是《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技巧为建安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乐府诗也是建安文学的主要源泉,建安作家的大量乐府题材的诗歌都源于汉乐府,清方东树说曹操是“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建安作家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形式,而且也在内容上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使诗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
建安文学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主要指文学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内心思想,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增强了文学的主观抒情色彩。这种主观抒情性也是建安作家自觉吸取前人创作成就而形成的。如《古诗十九首》对人生如梦的感叹,对时光流逝的哀鸣,对亲人离别的忧伤,对人生无常的嗟怨,以及对动乱社会的不安感受等都使作品增加了强烈的个人自我意识。汉末抒情小赋一改汉散体大赋枯燥无味的缺点,使作品以表达个人对社会的看法为主,由对统治者、国家、皇权的歌功颂德转变为对抱负不得施展、社会现实残酷、黑暗的愤愤不平,因此,实际上也是使作品的思想由外到内,由社会到个人起了重要变化,这些都对建安文学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钟嵘评曹植的诗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其中,“骨气奇高”指曹植的诗具有时代气息,反映了时代思想。而“词采华茂”主要指其诗具有优美、华丽的词藻,使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结合。那么,此处所谓“词采华茂”其实也是建安文学的共同特色。与汉乐府的质朴无华相比,建安文学在辞采的运用上,显然进了一步。这进步也主要得益于汉大赋的铺张扬厉,抒情小赋的文情并用及《古诗十九首》的委婉多姿。因此,建安文学对于辞采的发展前承各种文体的优美词句及注重词采的文学传统,下开南北朝艳丽柔弱,绮靡婉转的浮华风格。
总之,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文学外部环境、社会发展及文学内部运行机制的共同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