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然而在明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派军队在台南附近登陆,以后又逐步占据全岛。
明王朝灭亡后,一批原明朝的文武官员仍在东南沿海坚持了很长时间的抗清斗争。郑成功就是其中的著名将领。他决心收复台湾,驱逐殖民者,并把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为此,他大力训练军队,筹备军饷,修造船只,侦察敌情,并根据台湾的敌情和水文地理情况确定了先进驻澎湖列岛,再在台湾登陆的方针。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3月21日,郑成功率2万5千人,乘坐数百艘舰船,从福建省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抵达澎湖。
三天后,继续向台湾进发,但被风雨所阻折回,30日晚,再次出发,次日晨抵达地势险要、水浅礁多、荷军疏于防备的鹿耳门,郑成功的水师顺利地冲过仓促组成的荷军水上防线,在禾寮港登陆。在台湾人民的接应下,郑成功率领的大军很快站稳了脚跟。
禾寮港位于荷兰侵略军在台湾的两个重要据点台湾城和赤嵌城之间,郑成功在此登陆,便割断了这两个荷军要塞之间的联系。郑军登陆后,荷军立即组织反扑。在海上,荷军派出4艘战舰,郑成功则以60艘战船将其包围,用炮火猛烈轰击,将荷军主舰“赫克托号”击沉,其余荷舰只好从海上逃走。在陆上,荷军派200多人袭击郑军,结果死伤过半,残兵逃回赤嵌城。郑成功乘胜出击,将赤嵌城团团围住,并断绝水源,使其孤立无援。驻扎赤嵌城的荷军被迫投降。
这样,荷军的要塞便只剩下台湾城。驻守城内的荷兰总督揆一自知荷军处于劣势,不敢出城迎战,妄图凭借坚固的城垒和密集的炮火坚守城池,以待援军到来,并想利用和谈拖延时间。郑成功表示,如果荷军投降,可以保证他们安全离开台湾。荷军拒绝投降。郑成功便派兵攻占台湾城城南,迫使荷军龟缩在城内,并构筑工事,以便长久围困,迫降荷军。
这时,驻守的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侵略军得知台湾战事,派出10艘战舰、700名士兵前来增援。对此早有准备的郑成功,奋力反击,击沉荷舰2艘,俘获荷舰3艘,击毙敌军百余名。其余荷兰军舰被迫逃离,不敢再来援救。
以后不久,郑军又攻占了台湾城外的荷军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加紧了对台湾城的围困。城内的荷军见援救无望,弹尽粮绝,士气日渐低落,只得向郑成功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统治38年的台湾岛,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
1624年8月27日生于日本平户,父亲郑芝龙为明福建总兵,母亲田川氏系日本人。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世称“国姓爷”。1661年正月,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而后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1662年2月1日迫使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使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在台湾加强建设,促进了政治、经济发展。1662年病逝,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