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韩愈散文
45082900000006

第6章 师说

【题解】

这是韩愈论述教育观的一篇重要文章,他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理论上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途径,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正确观点。而且在行动上,他“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且“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文章中心突出,论证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有说服力,为传世名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1]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2]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3]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4]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5]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6]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8];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9]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0]。”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14],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15]皆通习之,不拘于时[16],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17]之。

【注释】

[1]道:指儒家之道。业:指儒家经典,即下文的“六艺经传”。受:同“授”。惑:指疑难问题。[2]庸知:岂知。[3]出人:超出一般人。[4]下圣人:一作“去圣人”,即离圣人。[5]出于此:由于此。[6]句读:句和逗,情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文章语意尽处叫做“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叫做“读”,也叫“逗”。此处指文字诵读。

[7]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丢了大的。小,指句读,大指疑难不解的问题。[8]“巫医、乐师、百工”句:古代传统看法巫医不分。韩愈此语虽赞扬了巫医、乐师、百工互相学习的精神,但也反映了他意识中的封建等级观念。[9]相若:相近。[10]位卑:地位低下。羞:感到耻辱,官盛:大官。近谀:近于谀馅。[11]不齿: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12]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古帝少皞氏之后。郯子朝鲁,谈及少皞氏时代以鸟名官的文献,孔子从学。事见《左传·昭公十六年》。苌弘:周敬王时大夫。孔子至周。访乐于苌弘。见《孔子家语·观周》。师襄,鲁乐官。孔子曾从他学琴。见《史记·孔子世家》。老聃:即老子李耳。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1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见《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4]李蟠: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进士。[15]六艺:即六经。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及传文。[16]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为耻。[17]贻:赠送。

【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播先王之道,讲授儒家经典,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不向老师求教,他的疑难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比我早,我向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在我之前,我也向他学习而且以他为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年月在我的先还是后呢?所以无论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道理在谁那里,谁就是老师。

唉!从师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难不解实在不容易。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但却耻于向老师学习。所以,懂道理有知识的人越发有道德有智慧,愚昧的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昧的人之所以成为愚昧的人,大概都由于这个原因吧?

有的人爱他们的孩子,选择好的老师来教他,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却耻于向老师学习,太糊涂了!那些小孩的老师,是教给他们读书和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播道理,解析疑难的老师。读书不知道断句,疑难得不到解析,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诵读断句这种小的方面向老师学习,但大的方面有疑难却不向老师求教,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哪里,巫医、乐师、各种手艺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士大夫之类的人,说到“老师”、“弟子”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起来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相近,知识水平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老师丢人,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屁。”唉!求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知了!巫医、乐师、百业工匠,是君子不屑于与之为伍的人,现在君子们的智慧反而不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学问贤达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就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懂得道理有先后,学问和技艺有专门研究,就是这样罢了。

姓李名蟠的青年,十七岁,喜爱古文,六经经文传文他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束缚,向我求教。我赞许他能奉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