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走遍世界
45072900000004

第4章 非洲风情(1)

在中国,以至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一个人随身携带东西,一般的小件物品用手提,重的用肩扛;重而多的用扁担挑;再重的,一个人挑不动,则两人用肩合抬。但在非洲,却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不少人一定知道,非洲妇女是用头顶水的。那圆圆的大水瓦罐顶在头上,而且双手不用扶罐,行走起来却显得轻松自如。

难道非洲人的头顶就那样坚固而灵巧么?不是,他们的顶技在于其高超的平衡技巧。在非洲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学生头顶书包去上学;农民头顶一捆木柴向林边走去;两位工人各自头顶一根电线杆的一端,边走边唱;少女们则是头顶着小钱包在市场漫步;后背用布兜裹着婴儿的妈妈,头顶一个小小的奶瓶;卖鸡蛋的小姑娘头顶一个盘子,盘子里高高码着排列整齐的鸡蛋,甩着双手沿街而去;一个小伙子头顶一根长长的木杆,手握摩托车双把飞驰而过……他们对头上所顶之物,似乎漫不经心,双手自如地垂下,或走或站,或说或笑,但是,头顶的东西绝不会掉下来。

他们的“顶技”是灵巧的,他们头顶负荷之重又是惊人的。一个10岁的儿童,头顶20千克牛肉,而毫无吃力之感;一个男子,头顶一个大铁盆,盆内横卧着一辆抛锚的摩托车。如此重的东西压在头顶,而他们的脖子却始终是直直的。

头顶荷物,确实有它的优越之处,被携带的物品放在高高的头顶,腿可以迈开来,阔步前进,手可以腾出来干些别的活计。在非洲,人们常常可以见到,头顶大捆木柴的妇女,同时给怀抱的婴儿喂奶;头顶小水罐的牧童,手持树枝在驱赶羊群。

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是通过长期生活实践而形成的,而所造就的方式,又必适应本民族的特征。非洲人的头发乌黑,一簇簇的非常浓密,人们抚摸一个小伙子的满头鬈发,会感到犹如抚摸一块海绵垫——柔软又富有弹性。海绵垫式的结构使放在头顶的东西不至滑下,使重力得到均匀的分布,还可缓解碰撞或摩擦。因此,可以说,他们头顶的生理结构,为他们高超的“顶技”打下了生理基础,而勤劳的生活实践又自幼训练出他们这种超凡的生活本领。

东非的美容术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一般来说,美容是为了保持五官更加完美,但在东非,不少部族却有各自的“美容”方法,他们习惯于破坏五官的完整,以追求他们所认为的美丽的容貌。

东非的一些部族,他们不分男女都喜欢在光润的脸颊上人为地制造瘢痕。他们把面部皮肤用刀子割破或用烛火烧灼,然后在伤面上涂以树汁、炭灰或尘粉以留下永久性的斑斑伤疤。这种伤疤,不同部族有不同的图案。乌干达的兰戈族人在前额上烧烫三五排平行的小圆点,阿乔利人在太阳穴上割了几道平行的线条,肯尼亚的吉利亚马族人则环绕下眼睑挑20个小肉瘤,形同一弯新月。在很久以前,部族之间冲突很多,面部不同形状的瘢痕,据说是识别敌我的重要标志。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中,瘢痕的这一作用逐渐消失,而今却有了新的含义。对男子来说,它是成年的象征,是能够承受巨大肉体痛苦的见证。对女子来说,它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美,一种能打动男子心弦的“美人瘢”。

刺唇穿鼻是东非许多民族的另一种美容方法,这主要在妇女中流行。乌干达的兰戈族女子喜欢在鼻上穿孔,肯尼亚的班巴族女子则喜欢在鼻孔之间的肉膈上穿孔。孔穿好后,塞上金属片或挂上小串珠的装饰品。比鼻子上穿孔更为普遍的是在嘴唇上刺孔,坦桑尼亚的马孔德族女子习惯在上唇刺孔,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族女子在下唇刺孔,而吉库尤族女子在上、下唇都刺孔。刺孔时,她们在嘴唇上先涂些灼热的牛、羊油或臭虫血进行消毒。然后,用荆针或铁锥将嘴唇刺穿,塞上草茎,草茎不断更换,越换越粗,唇孔被撑得越来越大。定型之后,有的孔中插上羽毛,有的挂上金属片,有的塞上小木棒。一个女子,鼻子上或嘴唇上既有孔又有饰物,才算得上一个标致的美人,成为众多男子爱慕和追求的对象。

在牙齿上下功夫也是东非不少部族寻求容颜美的一种常见方法。在别的民族看来,牙齿整齐是一种美丽。东非部族则相反,他们总是有意破坏牙齿的整齐,或使之变形。肯尼亚的坎巴族男子爱把门牙磨成尖状,坦桑尼亚的马孔德族女子则喜欢把整排牙齿磨成锯齿状。他们认为,带尖或沟槽的牙齿,不像自然生长的牙齿那样“呆板”,因而具有更多的美感。另外一些部族则干脆将一些牙齿拔掉,聚居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边界地区的马塞族男女,一般都拔掉两颗下门牙,乌干达的卢戈巴拉族人大多拔掉两颗犬牙,肯尼亚的罗族人则是将6颗下门牙和犬牙统统拔掉。拔牙的习俗据说来源于属于尼罗特语系的马塞、兰阿戈乔利等游牧民族。原来,在他们放牧牛羊的草原流行一种痉挛病。病一发作,病人总是牙关紧闭,别人很难启开,滴水难进。因此,人们从小就将门牙拔掉,以便患了这种致命的病时有一条进食的缝隙。后来,这一习俗也为其他语系的一些部族所接受。现在,男子拔牙据说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坚强和勇敢。女子拔牙后,笑起来口露长缝,被认为是最美丽动人的。

在东非传统的美容术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对两只耳朵的修饰。女子在耳垂上却将这一习俗大大发展了。女子扎耳孔,男子也扎;在耳垂上扎,在耳朵其他部位也扎。坦桑尼亚的桑布鲁族只有少女扎耳孔,在耳垂和耳梢各扎一个,孔中挂上串珠。肯尼亚的罗族男子扎耳孔,一扎就是10多个,每个孔中都塞上木棍或金属片。坦桑尼亚的库利亚族和马塞族不论男女都扎耳孔,扎好后,开始塞草茎,后换上木条,使孔越拉越大。有的人耳孔拉成环状,长近一尺,直垂肩头,甚至耷拉到胸前。男子在耳孔中塞上足有茶杯粗的木棒,女的则挂上铜丝环、珠链或铁铃。走动起来,两只畸形的耳垂和饰物在胸前晃荡,有时还叮咚有声。

东非人做这“美容”手术,不是在现代化诊所或医院里,而是在简陋的茅草屋中。手术师有时是传统的乡医,更多的时候是亲朋或伙伴。手术工具也只是荆针、带尖的木棍、小刀和铁锉。手术时,没有麻药也没有止血剂。手术后,用水或尿冲洗一下,敷上些动物油、牛粪或赭石粉以保护伤口。这样的原始手术,不但使人感到疼痛难忍,还经常发生感染,以致造成耳朵变形,影响听力。牙齿拔掉,咀嚼和讲话都不方便。这些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现在,在偏远的乡间,这些传统的美容术虽然仍很流行,但在城镇和受过教育的青年人中,却已不那么时兴了。时代在前进,东非人的审美观念在变,传统的社会习俗也在变。

猴子面包树在盛行拜物教的热带非洲广受崇拜,被视为神树,并流传着许多神秘故事。

猴子面包树既粗又大,色如象皮,躯干上暴出无数肿块,枝丫光秃,细长而扭曲,上挂果实,形似倒置的酒瓶。这种树有很高的抗旱本领,粗大的树干内,蓄存着大量水分,又在大部分时间脱光叶子,减少水分蒸发,因此久旱而不枯。

在塞内加尔的家庭中,庭院里差不多都有猴子面包树。这不仅是一种点缀,而且是一种习俗。据说,这种习俗与这样一个历史传说有关:1445年,卡约尔国王统治着如今的塞内加尔这块土地,国王阿马里想要建新的都城。为此,酋长会议连续开了好几天,但始终议而不决,不知在哪里建都城最好。马拉布向国王建议,由国王写一篇咒文,系在一只羽毛光泽的鹦鹉颈上,然后放飞,鹦鹉栖息之处,就为建都之地。结果,颈系咒文的鹦鹉,栖息在卡约尔中部的一棵巨大的猴子面包树上。于是,国王便在这棵猴子面包树周围建起了新都,取名姆布尔。新都王宫有6个庭院,每个庭院里各植一棵猴子面包树。国王颁旨,猴子面包树象征公道,凡朝见国王者,均应在猴子面包树下停留片刻,才能进谒。从此,在庭院内植猴子面包树蔚然成风,并作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