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大海之旅
45072700000030

第30章 海水养殖

海洋中有数万种生物、植物,它们经捕捞、采集,可供人们食用。科学技术证明,我们可以做到让海洋像我们的耕种田一样,通过选种、栽培、施肥,收获更多的鱼、贝、藻等,来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

现在世界面临着三大问题,即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的缺乏和环境的恶化。我国人口已经在控制之中,增长速度在减慢,到2030年,人口可以控制在16亿左右,庞大的、仍在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耕地、牧场资源之间的矛盾,是横亘在中华民族现代化征程中的第一道屏障。开发“蓝色农业”,进一步从水体中寻求食物来源,是解决21世纪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义的“蓝色农业”是指以浩瀚的蓝色海洋与广阔的滩涂为对象,发展和经营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海洋大农业。狭义的“蓝色农业”是指人为控制下的海洋与滩涂栽培、养殖、增殖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加工与综合利用。在浩瀚的海洋与滩涂开展生物资源的增养殖和深加工,必将形成潜力巨大、意义非凡的21世纪的“蓝色农业”。21世纪“蓝色农业”应具备高效、高值、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新的高技术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水产养殖、海洋天然产物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三方面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美国基础科学委员会与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编写的报告《21世纪的生物技术:新地平线》中,列举了农业、环境生物技术、制造与生物加工、海洋生物技术与水产养殖四个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海洋生物技术与水产养殖领域中确定的研究开发重点是:①海洋中的改进或新的产物,如药物、酶、生物分子材料、生物检测器、生物杀虫剂和用于能源生产的生物物质;②来自海洋中的改进的和新的制作方法,如生物补救和生物制作;③水产养殖,包括增加繁殖与发育,改进生长、发育和营养,改进健康与安乐,提高养殖产品的数量与价值,保存遗传资源和提供生物医疗模式;④了解与保护海洋,包括判明生物体和其生态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和确定海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世界海洋的总面积为3.6×108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71%左右。生物种类众多,因而人们总认为,汪洋大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宝库,只要尽量增加和改善捕捞工具,就可以提高水产生产。但近几十年的经验却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这样。50年前我国盛产的大黄鱼、小黄鱼,现在市场上很难见到了。目前市场上见到的鱼类多数是幼小及质量较差的鱼类。

我们捕捞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生长的鱼类,海洋生物生产力要比陆地大得多,但陆地生物被人们广泛利用的是一、二级生产。一级生产即初级生产力的植物如五谷类、水果、蔬菜等,产量占人类食物的85%;而二级生产(即次级生产)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植物食性的动物,如猪、牛、羊、家禽等产量不到15%;至于三级生产,依靠动物为生的肉食性动物,其产量则寥寥无几。因此,陆地生物食物链很短,链圈之间的距离很小,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消耗也较少。海洋生产力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海洋中的主要有机物生产者(即初级生产者)多数是微小的浮游植物,人类至今尚无法直接利用。人类能够直接利用的初级生产者是沿海的大型海藻,但其所占比例很小,大概只有初级生产者的1%。而浮游植物则被浮游动物所摄食,初级生产者在被摄食后的转化过程中消耗掉了。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除极个别的外,一般不是人类能利用的食品,还要经过一次、二次甚至多次的转换才成为捕捞对象的鱼虾等大中型生物,形成较大的肉食动物,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一般地说,从初级生产的浮游植物到末级生产的鱼类等大型动物的食物链是100∶1的关系,而较为凶猛的肉食动物则是2000∶1的关系。因此,在自然条件下,作为捕捞对象的海洋水产资源不是无限的,而是很有限的。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但不能全部依靠自然。我们必须对自然界给予适当的改造,使海洋的生产能够确实地帮助陆地的农业,使我们确确实实能够养活自己并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养活我们人类,我们有陆地的农业做榜样。

在水产生产中有一点是应当重视的,就是海水养鱼发展缓慢,迄今年产只有约30万吨,海水养殖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养殖海产鱼类。目前我们海水养殖生产主要是贝类,其次是藻类,然后才是其他鱼、虾等海产动物。我国海水养殖生产要突破3×107吨,就得坚决走海洋农牧化道路。

走海洋农牧化的道路就是人工增养殖、栽培的道路,也可以称为海洋农业(即“蓝色农业”)。栽培海洋植物,主要是藻类和移动能力较差的底栖动物(如贻贝、扇贝、泥蚶等),牧业化就是把鱼虾幼苗培养到具有独力生存的能力,然后放养到自然水体,让其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及弱小动物,自己索饵生长发育。实际证明,放牧化的增殖是可行的,所以,通过人为的干涉、人力的控制,完全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耕海活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我国海洋鱼虾的生产。

但扩大培养鱼虾的范围,无论是农业化或者牧业化的生产,必然引起一定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因为培养鱼虾及其他幼苗需要利用饵料喂养,而剩余的饵料必然会污染海洋环境,同时鱼虾本身的新陈代谢也必然产生废物。因此,养殖鱼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污染问题,一方面要增产水产动物,同时又要保护海洋环境。途径之一是在浅海大量种植海藻,做到增产的同时避免海洋的污染,这是因为海藻和陆地植物一样,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并吸收磷氧等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