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织成一网绝妙
45064400000015

第15章 竹编(2)

继1984年青神大型竹编《乐山大佛》跨进联合国大厦后,殷超的精编竹扇系列、《中国四大美人图》、《百寿图》,联中竹编厂的《八仙图》、《仙佛图册》、《折叠帽》,陈云华和中岩竹编厂的《中国百帝图》、《九龙屏》、《百子屏》和大型精编长卷《清明上河图》等,集如蝉翼,光洁如绸,精美绝伦的珍品源源问世,频频获奖,世人叹为观止。

1988年春,由文化部门注明中和殷超等竹编师们创制的融主体和平面于一体的竹编艺术舞动巨龙,先后曾参加乐山、眉山、成都、海南、北京和泰国、新加坡等处国际性大型文化演展活动十多天,均取得轰动效应。并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金奖。

2000年春,青神竹编在国际竹藤组织大厦开工仪式上作为高级礼品分赠各国。青神现有14000户29200多人直接从事竹编,尚存滚动发展态势。青神竹编,已经先后畅销和令传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奇葩”和“艺术中的艺术”。

六、嵊州竹编

早在16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编织各种简易竹制品。明清两代,嵊州竹编工场生产的竹制品已相当精致,远销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嵊州竹编成为国内闻名的民间工艺。建国后,嵊州竹编已从传统的工艺品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一绝的艺术奇葩。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常年从事竹编行业的有3万多人,形成了一批专业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到1988年,嵊州竹编已开发和研制了360多种编织图案、6000多个花色品种,创新了漂白、花筋、蓝胎漆、防蛀、脱脂、模拟动物等六项工艺,有“中外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

嵊州工艺竹编以造型精巧、编织细腻、气韵生动而著称,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誉满中外。1979年,竹编“白尾海雕”被美国宝田公司看中,送给时任美国总统卡特。1982年,竹编“飞鹰”在美国田纳西州世界博览会上折服数百万美国观众。1982年,竹编“烫金花瓶”在广交会一次性成交36万只,开创广交会一次性成交量新纪录。1986年,大型竹编“昭陵六骏”参加英国世界理想家庭博览会展出,轰动英伦三岛。嵊州竹编产品自1979年以来相继获得国家银质奖、全国金杯奖、出口产品金牌奖。1999年12月,竹编制品“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政府的惟一礼品被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

现嵊州竹编产业已渐趋衰落,竹编龙头嵊州工艺竹编厂于2002年7月改制。

七、徽州竹编

徽州竹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传世的明清竹编实物,以碗、杯、盘瓶等为主,还有箧盒、书箱、礼盘、果盒等。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万历年间的“描金五彩漆果盒”和清代的“金漆堆花圆果盒”,均用竹制骨架,外用细篾编织成花纹胫,涂彩漆描金花而成。

近年来,为适应外贸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徽州竹编”突破原来的长、圆、方、扁造型和简单的图案,发展成竹编画、竹雕、竹制人物、竹编兽禽等。其中,山水花鸟,珍禽异兽造型复杂,图案纷繁,篾工往往要把不到一寸宽的竹片分成10~140根头发丝细的篾条,是软似丝棉,细如发丝。还增加了烫金、烫花、贴花、染篾、漂白和防霉、防蛀等工艺。

竹编的色彩,由黑色和本色两种增加了红、黄、绿、蓝、紫等多种颜色,运用编花、透空、夹筋等手工编织手段,使竹编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

1983年,屯溪动物造型竹编参加全国行业评比被列为第三名,获百花奖。

八、崇庆竹编

崇庆竹编制品是当地的传统特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编织历史。

崇庆竹编利用川西平原盛产的慈竹为原料加工编织而成。手工艺人精心选择生长三年左右的慈竹,采用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节长质细的部分;然后刮青去节,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进行染色加工,用红、蓝、黄、黑等油漆均匀地涂在竹筒表面;之后,再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他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崇庆竹编具有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的特点。采用竹子本色编织的产品雅致大方。竹编富有弹性,能经受一定的压力,各种竹编制品不仅经久耐用,且有滤水的优点,有的还可以盛上物品放锅里煮。

崇庆竹编品种繁多,除竹兜、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还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书兜、竹花兜等。另外,还有竹编玩具,花色品种达200多种。

九、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同“东阳木雕”一起堪称盛开在东阳江畔的一对民间工艺艺术姊妹花,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园地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种。

东阳竹编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优美的造型、精细的编织、典雅的色彩、欣赏与实用相结合著称于世。

东阳山水竹编由东阳竹编世家传人卢继强先生一手创办。其父卢茂龙为东阳竹编高级竹编大师,从事竹编工艺四十余年。产品继承东阳竹编特色,并结合中国竹编大师陈云华老师独门技艺联合开发的竹编字画、立体竹编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竹编艺术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精品中的精品,艺术中的艺术”。

东阳山水竹编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回归绿色”的消费潮流,颇得外商青睐。清新典雅的竹艺装潢,更是各类书房、茶馆、餐厅、宾馆的首选。创作的各类高档竹编精品,则由于创意奇巧,工艺精湛,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中获金奖,备受专家好评,并为国内外人士珍藏。

十、台湾竹编

台湾地处温带、亚热带之间,既生长温带散生单株型竹子,也生长亚热带联株丛林型竹子。台湾原住民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吃的是竹笋,戴的是竹笠,穿的是竹鞋,坐的是竹凳,住的是竹屋;劳动工具中,也多有竹制品,如渔具、农具、猎具等。日本占领时期,又受日本竹文化影响,形成独特的竹文化底蕴,编织技巧也有所提高,因此台湾竹编艺术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世界竹编艺术领域享有盛名。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为了加强宝岛和大陆之间的文化联系,当时的中央政府责成中央博物院、中央图书馆举办一次传统文化展览,在台进行巡回展出。王振铎从同仁堂借了一批瓷器,从郑振铎处借了一批陶俑,钱钟书、向达分别从中央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借了一批宋元刊本,组成一个临时展览,开赴台湾。布陈以后,借此机会,王振铎与钱钟书、向达参观了当地的文化机构,拜访了地方文化名人。作为一个博物馆的科学工作者,王振铎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台湾竹编艺术这块宝藏,不失时机地搜集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竹编艺术的代表作品。过去,博物馆馆藏竹器,仅有竹刻一类,器物多半是文人雅士所喜爱的笔筒之类;对于民间竹编,则不屑一顾,既一无所知,也不介意,显示出博物馆的贵族气息。

台湾的竹编艺术在一个世纪以前,仅限于生活、生产用品,如斗笠、竹桶、蒸笼、簸箕、桌椅、床榻、房脊等物;日本侵占时期,台湾的竹编艺术从生活、生产用品扩展到文具、装饰品、艺术品类,编织也由粗工演变为细工。王振铎首先发现清光绪年日本工艺家编织的文具匣和灯罩。这两件竹器色泽优美,编织严谨,花纹新颖,令人爱不释手。文具匣长30厘米、宽18厘米、高6厘米,由0.5厘米宽的竹篾条平织而成,竹条之间有空格,每格大小如一,其严谨程度,似乎不是手工而为,而是从流水作业线冲压出来的;竹篾条呈枣红色,古朴大方,里面盛放信笺、线装书。灯罩径长23厘米,宽5厘米,窗花花纹,竹丝为栗褐色,置放在灯具上,使人感觉到室主人是一位朴素而又儒雅的人。

台湾竹编花篓,器形最有特色,有双耳提罐形,有竹桶形,有背篓形,还有杯、瓶、钵、锅、提篮形的,编法有平织、纵织、斜织、旋织,起框分内起和外起两种,花纹设计有章法可寻,也可根据工艺家个人爱好随意编织。其中背篓形花篓在器形设计上很有特色,工艺家利用人们习见的背篓作依据,起框为外起,内承席篓,器形稳定,又富有诗意;双耳直罐花篓在纹饰上更有创新,工艺家巧用材料,用细竹枝作装饰,尤为典雅。最为精巧的是两件竹编小件。一是蚯蚓笼,过去,我们经常在明清字画里看到渔翁钓鱼图,渔翁腰里常别着一小竹笼,以为是装鱼所用,其实是装蚯蚓的;蚓笼径有收分,有木塞塞之;蚯蚓在笼中蠕动,透气,却无法溢出。今看到实物,才了解明清字画里的实际情况。二是蝈蝈笼,其笼设计为葫芦形,置放在古木断枝之上,夏可盛蝈蝈,秋可盛蟋蟀,耳听此声,目睹此物,饶有一番趣味。

十一、江西竹编

江西气候温暖湿润,盛产各种竹子。因此,竹编工艺遍及全省各地。

铅山竹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将造型结构的形体美、构质材料的质地美、编织工艺的形式美有机统一在一起。而景德镇瓷胎竹编也别具特色,它是将质地坚韧,富有弹性,皮面洁净,纤维细长的竹子,劈成薄如绸绢,细如纱线的篾片、篾丝或粗篾,染上美丽的色彩,以洁白如玉的瓷器为胎,外面织就各种玲珑剔透、美观轻便的篾罩。瓷胎竹器巧妙地将雕刻、彩绘、嵌镶画的艺术特色集于一器。

江西竹编自明清起便饮誉大江南北,畅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十二、傣族竹编

傣族竹编工艺是傣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历史悠久,造型古朴,美观实用。

在傣族地区人们的各种生活用具多用竹篾编制而成。上好的竹编工艺品,有的通体髹漆,内饰红色,外漆金,并压印出孔雀羽纹饰,有的还镶嵌五彩的琉璃图案,富丽堂皇,专供佛寺祭扫之用。各种精美的竹编小物品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

傣家竹编,既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民族工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