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风筝的诸种起源说]
风筝起源于何时,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自宋代以来,不断有感兴趣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得出过数种结论。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被视为定论。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着研究。
近些年来,一些介绍风筝的著作、文章,多认为风筝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木鸢”演变而来的。坚持此说者所依据的资料是先秦古籍中关于公输子、墨子制“木鸢”的记载。《墨子·鲁问》篇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辖,须臾列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人谓之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车轻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
由于风筝曾有别名“纸鸢”,“纸鸢”极有可能是不同材料制作的同一物,用纸代木为纸鸢,故推理“木鸢”是“纸鸢”的前身,进而认定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400年左右的历史。
这种说法虽依据文献,但推敲一下,便可提出几个疑点来。首先,“木鸢”是何物?由于历史资料和实物的缺乏,使我们暂时无法判定。唐代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引《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之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子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曰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从这段记载来看,“木鸢”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鸟类飞行的飞行器,与我们所说的风筝不同。《太平御览》载:“文士传曰:‘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槅,腹中施机,能飞数里’。”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从历史上看,墨子是哲学家,科学家,公输子是工程技术家。由此可推测当时研制模仿鸟类飞行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若要说曾造出一种靠机关便能飞行的木鸢实物来,却不太能够让人相信。因为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春秋时代要造出任何一种飞行器,都是不太可能的。其实,汉代的王充在《论衡·儒僧》篇中亦作过分析:“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在《论衡》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都是驳斥古代记载中的不确切之处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汉,大约有2100年的历史,其依据是宋·高承著《事物纪原》。该书“卷八岁进风俗部第四十二·纸鸢”条云:“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此内容不见于《史记》、《汉书》或汉代的其他著述,显然是一则古代传说。
在清代人的笔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韩信率军十万围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甚幸悲怨,楚军弟子八迈出皆散去。”
在江浙沿海,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张良是第一个制风筝的人。他骑在风筝上,腾到天空中,看见下面有两个女子,……就唱起调情的歌来。等到张良知道是他自家的女儿在下面时,他便从九霄云里掉下来,摔死了。那条系风筝用的线——一条铁索至今还在南通(见朱自清《中国歌谣》,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版,第24页)。类似的传说在其他地区也有流传。张良也是汉时人,与韩信同为刘邦所器重,封为留侯。
以上三则传说,虽流传的时代不同,故事情节不一,主人公也不是同一个人,但所说的均是汉代人使用风筝的故事。这对我们讨论风筝起源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若以此为据,做出结论也是不妥当的。
近些年来,一些民俗学的研究者提出风筝起源于封建迷信活动的新观点,认为“放风筝本是一项宗教活动。古人在风筝上写着自己的名字,放上天后,剪断牵绳,以期在这一年中消灾祛难”(见1982年12月10日《新民晚报》“放风筝、划龙船、吃红蛋是为了啥”)。采纳此说的文章不少。因不见于文献记载,终使我们无法判定其产生的年代。况且,要利用风筝进行迷信活动,总要先有风筝。民间利用风筝消灾祛难的习俗,也得在风筝普及后才能进行。因而时间不会太早。
另外,明清时期在官方修纂的正史中,还曾流行过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所引资料为《南史·侯景传》载:“贼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出达。群贼骇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唐代的《独异志》、《马总通历》、《芝田录》中和宋代的《资治通鉴》均有记载,虽然在不同的史料中,文字略有出入,但其基本情节还是清楚的,都是羊车儿献计,都是使用的纸扎的风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风筝始于五代。明人郎瑛在他的《七修类稿》中,认为“纸鸢本五代汉隐帝与李业(邺)所造,为宫中之戏者,见《李业(邺)传》”。在同书的卷二十二《辩证类》中,郎瑛对高承《事物纪原·纸鸢》条和梁武帝纸鸢载诏求援事做了辩驳:“以韩信为陈豨造,放以量未央宫之远近;又曰侯景攻梁台城,内外断绝,羊侃令小儿放纸鸢,藏诏于中以达援军。二说俱不见史,且天理焉——线之高下,岂可计地之远近?羊侃又何必令小儿放之,放之而纸鸢之坠,又何必在于援军之地耶?其为李业(邺)所造无疑。”这样的辩驳似乎也有欠思考处,而结论又过于肯定了些。
《新五代史·卷三十·汉臣传第十八·李业(邺)》载:“时天下旱蝗,黄河决溢,京师大风拔术……,而(隐)帝与(李)业(邺)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瘦语相消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说明自唐代以来,民间的风筝娱乐已传到宫廷中。
上述两种观点虽以史料为依据,但因将风筝的起源年代定得较晚,故不大为今人所重视。
这几种说法中,假如“木鸢说”中木鸢不是风筝一类的事物,那么,从时间上来看,当以“风筝起源于汉代说”为最早。然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成熟起来。尤其是在古代,这样的过程相对来说要长一些。如果说汉代确有风筝,并且已能供实际应用,那么风筝的产生应当早于汉代,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节关于风筝起源的进一步探讨]
关于风筝起源的研究,由于缺少历史的实物和更多的翔实史料而困难重重。这种情形或许是我们造成的。如果我们能从更广泛的方面对风筝的起因进行考察,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
我们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史时,便会发现,在许多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某种简单的暗示或某种思想的微弱启示,很可能会促进某种事物的一系列发展,以至创造、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事物,却与当初的起因完全无关。最初人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造物时,必然是极简单地模仿自然物。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自己的造物也与自然物一样,会对人类的新的造物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事物的功能和造型;另一方面,在造物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偶然情况,有时也会给人们以启示,从而创造出工作原理相近,而功能相异,有着亲缘关系的系列技术。一般说来,这些系列技术总是由简到繁地发展着的。
事实上,一向被当作玩具的风筝,也应是人类利用风能的技术成果之一。
风能,指由风所产生的能量。
在古代,除风筝外,利用风能的技术成果还有风帆和风车等。风帆利用风能做水平运动,而风筝则利用风能做垂直和水平运动。应当说风筝比风帆和风车在风能的利用上又进了一大步。风帆、风车、风筝这三种利用风能的技术,可以说是利用风能的最基本的技术形式。
现代有许多与空气动力学有关的新技术,几乎都是在这三种基本技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工作原理来看,风帆与风筝有着某种直接的亲缘关系。若从使用技术的简、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间顺序的话,应该是发明风帆在前,风筝在后。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风筝是受风帆的启示而发明的?
过去,某些外国学者曾认为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事实并非如此,近些年来的出土文物证明,中国人使用舟船在水上航行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使用帆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了。在商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许多表示帆的文字,这些文字多写作“Ⅱ”等形状。据专家考证,早期的帆是固定装在船上的方形帆,性能较差,只能利用从船尾方向吹来的风。
固定的方形帆在利用风能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人们对帆幕及其装置进行了改进,使原来只能固定张挂的帆幕,可以随着风向来改变张挂方向,从而使帆具的结构和性能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到汉代,风帆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东汉·刘熙《释名》说:“随风张幔曰帆。帆、汎(即泛)也,使舟疾汎汎然也。”风帆技术的改进,使船舶有了更加完善的航海性能,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派“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乘海船到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去求“仙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曾派使臣、贸易官员乘船去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上航行,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沿途各国人民建立了友好联系。
在风帆发展的进程中及风帆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偶然情况的启示,因而发明了风筝是完全可能的。由此看来,风筝的产生极有可能在汉代之前到汉代的这一段时间内。
再者,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也基本具备了产生风筝的基础。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许多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其中在利用风能方面,亦已取得相当成就。辽阳东汉古墓的壁画上,有一风轮的形象,造型与现代风车相似,迎风即可自转。帆船的“大者用布一百二十幅,高九丈”(见周处《风土记》)。在陆地上行驰的风车,“可载三十人,日行数百里”(见萧绎《金楼子·杂记》)。农业上发明的风车,替代了数千年以簸箕扬场的手工操作方式。牛皮囊式的人力鼓风机和马力鼓风在冶炼业广为应用。如此种种,为人们进一步利用风能积累了经验。风筝的发明极有可能产生于这一个时期。
当然,说风筝是受风帆的启示而发明的,并产生于汉代之前到汉代的这一段时间内,只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面进行推断的。若今后能在史料或实物方面找到更多的佐证,便更有说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