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达芬奇生平与作品鉴赏
45041200000008

第8章 生命之美丽(1)

1506年5月,达·芬奇二度来到米兰。他是以请假的办法离开佛罗伦萨的。假期原是三个月,但经过法兰西国王和他的米兰总督查理·达·安波斯的说情,佛罗伦萨执政府准许达·芬奇无限期请假。第二年,即1507年,达·芬奇应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聘请,正式任米兰宫廷画家和技师。他便搬到米兰长住下来,偶然有事情才去佛罗伦萨走一趟。

作为宫廷技师,达·芬奇仍然作一些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同时,他还为法国总督布置米兰要塞工事,建筑营寨,以防德伦巴第人的进攻,就像当年他替米兰公爵斯福查布置工事以防备法国人进攻一样。也为法国人搭凯旋门,这些材料同样也为斯福查用过。政治是达·芬奇从来不感兴趣的,他只是对他的工作本身感兴趣。

在从事这些工程技术之作之处,达·芬奇仍然没有中止他的艺术创作。大约在1506年间,他创作了油画《丽达和天鹅》。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丽达是一位仙女,她孤身一人居住在一个荒岛上。这里风景优美,但是人迹罕至,她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排遣寂寞的惟一办法,就是躺在绿阴之下,仰天观云。看云飞云散,变幻莫测,觉得自得其乐。一天,她看到天边突然飞来一朵闪光的祥云,落到面前,原来是一只晶莹洁白的天鹅。这是一只优美、健壮的天鹅。它走向丽达,依偎着她。丽达也非常喜欢这只天鹅。可是,这位少女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只天鹅是宙斯变的。

后来他们相爱,丽达怀孕生下了一个大鹅蛋,破壳而出的是两个男孩。达·芬奇画中描绘的是丽达和天鹅相会的情景。

画中背景是蓝天下的河流湖泊,群山环绕,画的右边是一株大树。前景是裸体的丽达和矫健的天鹅。丽达带着少女初恋时的喜悦和羞怯,她的裸体展示了青春的美丽和生命力。画面左下角有一对白胖的幼儿在天真嬉戏,抢夺手中的鲜花。整个画面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它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赞美,对追求爱与美的美好人生的颂扬。

“丽达与天鹅”是西方古代神奇的爱情故事中为人们所喜爱与传颂的一个。众神之王宙斯由于地位至高无上而目空一切,生活作风自由而放荡,他为了追求爱情的满足不知变幻过多少形象而与神间、人间的美丽女子相爱。现在他又爱上了仙女丽达。丽达生活在美丽的海岛上,她那绝代之美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这使宙斯在奥林匹斯山上情火燃烧,坐立不安,但是天后赫拉对他看管极严,使他无法脱身,最后他巧妙地摆脱了妻子的监视,摇身一变成为天鹅,飞落在丽达的身边。天真的丽达根本不知道这是宙斯的化身,十分喜欢这只雄健温顺的大天鹅,他们俩成了形影相随的亲密朋友。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否定人性的中世纪桎梏下醒悟过来,大胆地追求人类之爱与个性解放,画家给这一神话传说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画家们争相描绘古希腊的情爱神话故事,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理想。

希腊人创造了这一美好的神话,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爱的渴望与追求。人类的延续正是爱情的结果,这故事的产生表明希腊人对人类这一本性的肯定和赞颂。达·芬奇在1504年到1506年间至少完成了三幅《丽达与天鹅》的构图。达·芬奇的画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科学家的角度看芬奇是如何利用画来表明自己的科学见解的;二是从艺术家的角度看他是如何通过艺术形象传达情感的。根据达·芬奇没有受到古典神话的感动,对新柏拉图主义也不怎么关心,尤其是在感情上或肉欲上,女人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这正是决定他创作动机的因素。既然女人引不起他的欲望,他对传宗接代的神秘性当然就愈发好奇了,这就激起他对人类的繁殖现象进行研究的欲望,所以在他的艺术中包含着科学探索的一面。

人们曾发现”丽达”一画是作为他研究人的生殖过程中的草图,至少他只想把这幅画作为生殖的意象或寓言。在达·芬奇的有关《丽达与天鹅》的三幅构图中,立体形象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配置了不相同的环境。

比如,其中的一幅是这样的:在一片宁静的散满奇花异草的山水间,一位裸露玉体似仙似人的女子,婀娜多姿地面含羞涩的微笑,在和一只巨大的天鹅玩耍,足边两个小天使摘取一束鲜花,奉献于这女子——女神丽达。画家特意将丽达画得“顶天立地”,依偎着求爱的天鹅,含情脉脉,显示出一个少女的腼腆。少女搂抱着天鹅的颈项,曲伸的鹅头欲与仙女亲吻。天鹅张开强有力的右翅,温柔地拢抱着少女那令人失魂的玉体,很有节制地献上爱的深情。

大自然在为他们的幸福微笑,小鸟也在为他们相爱而歌唱,鲜花为他们盛开,自然充满更新的生机,这是获得新生时代的赞歌,对人类性爱的颂扬。达·芬奇着力于描绘爱的柔情蜜意,在人物与天鹅的造型上,强调曲线的构成。我们从丽达的身姿上不难看出普列特西克里斯的S形优美造型的光辉,其雕刻般的造型结构,充分利用面的转折以使主体人物形象丰富:丽达下身呈正面,上身侧转,这种变化使直立单调的体形顿觉丰富。达·芬奇在造型处理上为了充分表达温柔与智慧之美,采取明暗渐进的处理法,这是他从画鸡蛋的明暗法中悟出的真谛。光芒照在丽达身上变化柔和,这适合于女子人体圆浑丰满的造型,明暗色调变化层次也极为丰富。不太过分的受光面是主调,最暗处放在明与暗交界处,这种形体处理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真实空间感,有一种雕塑般的效果,柔中有力。但画家尚未做到色彩的微妙变化,但却十分讲究大块的热冷对比关系,人物用热色主宰,而大面积的背景却以冷暗色调相衬,这就使人体更鲜明突出。达·芬奇在背景的描绘上赋予了自然以生机,细致地描绘了繁多的自然物,各种不同的花草树木、桥梁、建筑,既显示了神的奥秘境界又反映了人的生活环境。画家把对人的赞美、对自然的赞美融于一画。达·芬奇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渴望探知人类灵魂和肉体的奥秘。并把这种探求再现于人们的视觉之中;他企图对自然的伟大进行悉心研究并把它的美再现于人们的眼前。他做到了,比任何人做得都好,尽善尽美。

渴望是甜蜜的,但满足却是痛苦的,“完美的天赋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对于达·芬奇这样一位艺术大师而言,尤其如此。创造美的能力越大,感受痛苦的敏感益甚。这位艺术大师之所以成就卓著,那是因为他备受磨难。古希腊诗人有一个观念,它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之上。那就是“磨难出智慧”——正是因为我们能吃苦,所以我们才能创造。与此同时,达·芬奇还设计伦巴底的征服者、法国元帅特里乌尔齐奥的骑马纪念碑。他采用前足跳起,后足站立的马的构图。从他的弟子们所作的青铜模型来看,这一构图具有强烈的运动感与表现力。

达·芬奇这期间创作的比较重要的油画是《圣安娜》和《施洗约翰》。油画《圣安娜》与1501年的素描《圣安娜》构图大致相似。但施洗小约翰被取消了,玛利亚坐在她母亲的膝上,圣安娜以微笑注视耶稣,耶稣则企图骑在羔羊的身上。圣安娜好像永远是年轻的古代女先如。她的下垂的眼睛和微颤的嘴唇之间露出笑容,是神秘而慈爱的。玛利亚在母亲的身上,表现出孩子般的天真。画面上仍然洋溢着圣家族生活的天伦之乐。

但是,与素描比较起来,圣安娜与玛利亚脸上的笑容丧失了它以前的深刻的表现力。而且整体上,也不如素描自然生动,富有诗意。

《施洗约翰》中画的约翰,一只手擎着十字架,另一只手指向天空。他面带微笑,头发很长,气质上带有女性的温柔。这种微笑,表明达·芬奇的创作已有定型化的倾向。这标志着达·芬进入老年,他的艺术创作的才华,正在逐渐减退。

然而,已近暮年的达·芬奇,在1512年作的素描《自画像》,给他一生的艺术创作生涯划了一个辉煌的句号。

从现在传世的作品和资料来看,《自画像》大约是达·芬奇的封笔之作,画上的达·芬奇蓄着浓密的长须,目光深邃、犀利,额头和眼角皱纹纵横,显出阅尽人间沧桑的经历和丰富的智慧,端直的鼻子下面,嘴角刚毅而有力。他的脸上流露出沉思和仿佛痛苦的表情,揭示他的全部的个人命运,也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素描运用的是红炭笔,线条流畅、有力,具有激动人心的表现力。它没有为细节淹没,也没有回避细节,而是详尽无遗地表现了人物的本质特征。线条不仅仅描绘这一形象的轮廓,还具有一定的空间立体品质,创造了生动的造型体积感受,达到浮雕式的造型效果。有人曾这样评论:“人们从这幅自画像里,可以看出巨匠的思考力、智慧和性格的特征。人们可以看到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的鼻梁和嘴唇,洞察一切事物的敏锐而深刻的眼睛。波浪式的长发联结着下须,掩盖着深思而庄严的脸,给人留下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伟大师匠的印象。”

此时,达·芬奇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在数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等科学研究中。

达·芬奇第一次住在米兰替穆罗办事时,很勤勉研究解剖学;同他一起研究的,还有个很年轻的科学家,马可·安东尼阿,那时只有18岁,但已经是个有名的学者了。马可·安东尼阿是卫隆那旧世家德拉·托勒族出身,这一族人历来都爱研究学问;他的父亲在巴杜亚大学教医学,他的几个哥哥也是学者。他差不多还是一个小孩子时,意大利两个有名的大学,巴杜亚大学和巴维亚大学,都争着聘用他,达·芬奇回到米兰之前,马可·安东尼阿也才25岁,但已经是全欧洲第一等的学者了。

这两个人研究学问的方向似乎是一致的:都舍弃中古阿拉伯人那种经院式的解剖学而代之以实验和观察,代之以精密研究活体的构造。但在表面相同之下,却藏有深刻的差异。